你每天的尿液“健康”吗?4个判定标准,需要警惕

对于人体来说,每天都需要进行多次的小便,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人体利用小便能够使体内的垃圾和废物得到排出,从而确保身体维持在健康水平。

当人频繁喝水的时候,小便次数也会随之而增多,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

但有些人即便是大量喝水,小便的次数依然比较少,这个时候就需要寻找原因了。

那么我们平时应当对小便的哪些指标进行监测,从而判定身体的健康情况?

1.排尿的次数

在通常情况下,人每天至少要进行8次的小便,其中大多集中在白天。

正常人在白天的排尿次数大概在6~7次;

晚上的排尿次数相对较少,一般在1~2次;

如果大量饮水的话,排尿的次数还有可能会在这一基础上增加。

在保持正常饮水量的前提下,如果一天当中的排尿次数超过8次的话,那么就需要警惕是尿频了。

在严重情况下,如果长期处于尿频状态,还可能会引起膀胱疾病或其他代谢性疾病。

2.尿液的状态

如果对自己尿液有过观察的话,可以发现在正常情况下它应该呈现出淡黄色。

当然如果饮水量超标的话,尿液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比如说变为透明色。而饮水量比较少的情况下,尿液的颜色则会更深一些,就像啤酒的黄色一样。

当尿液表现出鲜黄色的时候,就意味着尿液出现了问题,只有可能意味着黄疸的出现。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及时的补充维生素B2来用于改善。

当颜色呈现鲜红色的时候,则意味着尿液当中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这个时候需要警惕可能是肾脏部位出现的病变。

而如果尿液颜色呈现出酱油色,可能意味着是患上了肾炎,需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确诊。

3.排尿的量

在通常情况下,人一天的排尿量大概在1500毫升左右,同时还可能会随着饮水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所以如果排尿量在400~3000毫升之间的话,一般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而当低于或高于这一范围的时候,就可能意味着出现了急性肾衰竭或者是糖尿病问题。

这个时候也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排尿的频率

对于正常人来说,在喝过水之后,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来完成代谢活动,可能会有30分钟到40分钟左右。

除此之外,每天的饮食也会给小便的频率带来影响,当吃的过咸或过淡的时候,就会导致排尿的间隔变短或变长。

再有就是如果在吃饭的时候喝了一些啤酒,就容易使肚子感觉到发胀,由此而频繁的产生尿意。

天冷的时候,人由于排汗量的减少也会产生尿意,这个时候上厕所的频率也会随之而增多。

总的来说尿液的形成和体内水分的总量也有着密切关联,当身体内的水分不足时,就不容易产生尿液。

如果大量运动的话,就会导致水分随着汗液排出,这个时候小便的量也会随之减少。

大家在平时一定要对自己的小便情况进行观察,一旦发现异常需要及时找准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