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法兰西的陷落

万有引力书系·《法兰西的陷落:1940纳粹入侵》

The Fall of France:The Nazi Invasion of 1940

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出版

《法兰西的陷落》平面封

《法兰西的陷落》立体图

《法兰西的陷落》内页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1940年法国沦陷的全过程。这是一场著名的失败,短短六周时间,一个拥有强大陆军的国家便沦为纳粹的附庸。这次战败深刻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格局,使法国至今仍然笼罩在耻辱的阴影之中。作者从军事、政治、经济乃至法国社会状况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这次溃败的根本原因,展现了身处战争中的法国社会全景,并真实地告诉人们,军事史上那些流畅而简单的叙述与混乱而复杂的战争现实是多么不同。

作者简介

[英]朱利安·杰克逊(Julian Jackson) 著

伦敦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科学院和皇家历史学会院士,法国史研究权威。凭借《法兰西的陷落》一书获得2004年历史学殿堂级奖项——沃尔夫森奖。

出版社简介

沃尔夫森历史奖得奖作品;

法国史权威朱利安·杰克逊代表作;

军备、军力、统帅、战略,多角度解读德法军事力量;

深度剖析法国战前社会、政治、经济,揭示法国战败深层次原因;

大量军事动线图、军力对比图表,细致再现战争实况;

全景式展现战争混乱而复杂的真实图景。

广州湾历史研究资讯荐语:1940年法国战败,层层涟漪亦波动远东局势,广州湾租借地深受影响。我们有必要深入回顾同一时期的法国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等各方面,以利于深入探讨战时法国殖民管治发生变化的远因,以及国际角力中的此消彼长。

媒体评介

出色的研究,展现了1940年德国迅速击败法国的过程,及其在当时和现在的广泛影响……将会成为二战历史学家讨论的焦点,并引起军事史爱好者的极大兴趣。

——《柯克斯书评》

法国在1940年5月令人震惊的失败是西方民主史上的重大灾难之一……杰克逊评估了这场灾难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以及外交、情报和军事背景……这是一部令人钦佩的复杂的事件分析史。

——《大西洋月刊》

杰克逊的书以扣人心弦的细节讲述了关键的几个星期里有关法国的军事、社会和政治故事,这些故事对此后几十年的欧洲地缘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本观点犀利的著作也为旧时代日渐衰落的文化谱写了挽歌。

——英国《金融时报》

才华横溢、具有权威性的书,对20世纪最让人费解的事件之一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理查德·埃文斯

杰克逊的书以扣人心弦的细节讲述了关键的几个星期里有关法国的军事、社会和政治故事,这些故事对此后几十年的欧洲地缘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本观点犀利的著作也为旧时代日渐衰落的文化谱写了挽歌。

——英国《金融时报》

一部精美、有力、可读性很强的书。杰克逊给讨论带来了新鲜感和尖锐感,读者将被直接吸引到行动和氛围中。

——罗伯特·吉尔德

书摘(第一章)

“战争准备”:坦克和大炮

1939年,甘末林的信心源自法国在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重整军备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十年中,前五年由于裁减军备的呼声达到顶峰,加之因经济大萧条不得不实行预算经济,军费开支被大幅削减。法国第一个重整军备的计划是在1934年通过的,结果在第二年就削减了开支。直到1936年3月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兰后,重整军备才成为当务之急。这一事件促使新当选的左翼人民阵线政府(Popular Front)于1936年9月宣布了一项耗资140亿法郎的重整军备计划,其中包括生产3200辆坦克。1938年3月德奥合并之后,法国又通过了另一个四年计划(耗资120亿法郎,主要涉及火炮和高射炮)。1934年,军费开支占政府所有开支的五分之一;而到1938年,这一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一。

尽管法国早在1934年就做出了重整军备的决定,但成效不彰。起初,生产受到一系列阻碍。经过多年的开支削减加上投资不足,法国的军火工业已无法满足新的生产要求。1934年,法国工厂的机床比德国的机床平均老旧13年(20年∶7年)。在哈奇开斯(Hotchkiss)工厂,零件还是像19世纪90年代那样用锉刀手工完成的。更糟糕的是,法国军队对武器生产的经济情况知之甚少。军队要求工厂,武器设计一经选定,就必须先提供大量的武器原型才能获准批量生产。例如,1940年最好的反坦克炮之一——47毫米反坦克炮,其原型自1935年就已经有了。但是,就是否有必要配备这种大炮,军队的讨论无休无止,后来又无数次地调整其规格。这意味着在1939年1月之前,第一批大炮还没有准备好。老式勒贝尔步枪的更换问题从1926年就开始讨论了,但直到1936年才决定更换。这种完美主义让制造商们感到不安。如果没有稳定的订单保证,他们也就不会有推动工厂现代化的动力。人民阵线(1936—1937年)领导下的劳工骚乱和罢工也使生产一度中断。1936年,人民阵线政府将一些武器制造商(主要是飞机制造业)收归国有。从长远来看,这有助于工厂现代化;但从短期来看,这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混乱。虽然开支有所增加,但在1936—1938年生产的坦克数量实际上却下降了。

直到1939年年初,军费开支才开始显现成效。那一年生产了1059辆坦克,1940年上半年生产了854辆。重整军备终于取得了显著成效。1940年,法国东北部的法军约有2900辆现代化坦克。这一数量比德军坦克(其中包括被德军缴获的捷克坦克)略微多一些。

法国坦克在质量上也胜过德国坦克。质量的比较是很难进行的,这是因为需要同时考虑规格、速度、装甲厚度、火力、机动性等多个不同标准,而且还必须根据坦克具体执行的任务来判断。尽管如此,人们普遍认为,就综合性能而言,1940年最好的装甲车是法国索玛S35型(SOMUA S35)坦克。这是一种中型坦克,机动性好、防护力强,火力也比德国对等的坦克(三号坦克,Panzer III)更强。

法国也有最优秀的重型坦克:B1型和B1bis型,其火力和防护优于德国对等的四号坦克。B1型的装甲厚度是德国坦克的两倍。火力上,炮塔装备有47毫米短管加农炮和安装在车体上的75毫米火炮。但B1型坦克也存在一些缺点。速度比德军四号坦克慢(时速25公里∶40公里),而且,由于体积庞大,耗油量也大。这意味着它只能行驶3—5.5小时。B1坦克本应配有可在任何地形作业的履带式油罐车,但这种油罐车数量不足,因而有时不得不靠民用油罐车来加油。这在1940年被证明是一个大问题。索玛坦克和B1型坦克还有另一个缺点,那就是塔炮只容一人操作,他必须同时负责装填、瞄准和射击。对德军坦克来说,这些任务是由两三个人完成的。这意味着德军坦克发射速度要快三四倍。最后一点,由于B1坦克的主炮安装在车体而不是炮塔上,因而只能通过转动整个车体才能控制主炮。总之,B1坦克虽然威力强大,但机动性不及四号坦克。

如果说法军和德军在坦克数量上尚能势均力敌的话,那么法军11 200门火炮这一数量就大大超过德军的7710门,而且法军大口径重炮的比例也更高。然而,法军装备的反坦克炮数量远不及德军。47毫米火炮生产上的延误,导致只列装了270门反坦克炮。如果按每个步兵师配备12门的标准,那么要全面列装的话,这一数量是远远不够的。威力稍弱但同样有效的还有1934年生产的25毫米火炮,虽然这种炮的数量不那么稀少,但还是不够。多个师不得不继续使用上次战争淘汰下来的37毫米火炮,这些火炮不能有效摧毁现代坦克。所有这些火炮的缺点在于要依靠马车运输或者通过改装的拖拉机来牵引。更为严重的是,法军高射炮数量匮乏,其中中等口径以上的火炮加起来也只有大约3800门,而德军有9300门。90毫米火炮—这一法军最强大的武器,装备极为紧缺。许多部队被迫使用1918年遗留下来的75毫米火炮,甚至是轻机枪。

法国在1939年9月尚未完成军备重整,这点毫无疑问,但如果此时甘末林准备应战,那是因为武器生产速度的不断加快使他相信,尽管军备短缺仍然存在,但很快就能够解决。宣战后没几天,政府就首次创建了军备部,由拉乌尔·多特里(Raoul Dautry)领导。法国一直擅长培养技术管理人才,多特里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多特里毕业于顶尖的巴黎综合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在管理法国铁路。但是,一个人的精力再多也是有限的,后天可以获得的组织才能也是有限的。在假战争期间,法国重整军备深受种种问题的困扰。数万名技术工人被征召入伍。在巴黎附近的雷诺(Renault)工厂,工人总数在短短几天内就从3.5万下降到1.2万。即使混乱局面得以妥善解决,那些被征召入伍的工人得以返回工厂,也得花上数月时间才能恢复生产。包括Bis在内的坦克产量在1939年第四季度实际上反而下降了。

到1940年春,形势有所改善。反坦克炮数量不足的问题也得到极大缓解。从1939年9月到1940年4月,47毫米火炮的月产量翻了一番。截至5月,47毫米火炮数量达到1000门。德军进攻前,这些火炮的数量本应足够按照配额装备给每个师,但其中很多火炮都是最近才在工厂完成生产,还没有全部配发到部队。

空军

空军经历的问题最为严重。1934年,随着所谓的“第一计划”的启动,法国开始重整军备,预备生产1343架飞机。当时法国的飞机制造业分散在大约40家半手工制造工厂之中,这些工厂由于订单突然激增而陷入一片混乱。由于该计划启动时正值重大技术转型期,所以实际上这些飞机一交付就已经过时了。根据第一计划,空军订购的样机是兼具轰炸机、战斗机和侦察机(BCR)等多种功能的多用途飞机,这使问题更为严重了。结果,这种多用途飞机在哪一项上都不突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空军应扮演的恰当角色存有争议。建造侦察机的决定不过是因此产生的一种不令人满意的妥协方案罢了。意大利理论家朱里奥·杜黑(Giulio Douhet)认为,空军完全可以通过“战略”轰炸—即通过轰炸工业目标来摧毁敌人的经济实力—独立打赢战争。许多飞行员都被这一思想所吸引。然而,陆军希望空军的主要任务是支持陆军的地面作战。

1936年9月,新计划(第二计划)启动。因为新任空军部长皮埃尔·科特(Pierre Cot)转而支持战略轰炸理论,所以新计划重点考虑优先生产轰炸机和战斗机—数量分别是1339架和756架。第二计划的命运比第一计划好不到哪儿去。人民阵线的国有化计划进一步加剧了工厂的混乱。从1937年第四季度到1938年第一季度,飞机的月均产量从40架降至35架。1936年,德国空军在质量和规模上都超过了法国空军。1937年11月,法国总理访问伦敦时,英国首相就法国空军的糟糕状况向他发难。几个月后,法国空军参谋长维耶曼(Vuillemin)将军警告政府说,如果爆发战争,法国空军不出几日就会被摧毁。一年来,他不断地警告,尤其是在1938年访问德国之后,德国空军强大的实力令他印象深刻(这也是他意料之中的事)。达拉第动身前往慕尼黑时,随身带着一封维耶曼写给他的信。在信中,维耶曼提醒他,法国没有空军力量可言。

很显然,空军目前的状况亟须改进。因此在1938年3月,政府决定把重整军备的重心转移到空军。那一年,在国家军费开支中,空军部首次占到最大比例(42%)。另一项新计划(第五计划)提出将现有产量再翻一番的目标,新生产的飞机中的大多数(41%)是战斗机,34%是轰炸机。这一重点的改变主要是因为战斗机的制造时间更短、成本更低(而且众所周知,英军有轰炸机)。但事实是,法国空军正在逐步抛弃对战略轰炸理论教条式的信奉,转而更加开放地接受陆空协同作战这一思想。法国观察人士指出,在西班牙内战(Spanish Civil War)中,德国空军能够有效地支援地面作战。然而,法国空军在将其转化为新的作战理论上进展缓慢。例如,空军对生产俯冲轰炸机始终无所作为。这种轰炸机曾在西班牙用于支持地面部队的进攻行动。在与陆军协同作战这个问题上,法国空军的观点一直比较保守,他们认为生产战斗机是为了不让敌军飞机进入法国领空。

从慕尼黑阴谋到宣战的这段时间,第五计划的生产规模扩大了两倍。同时,法国政府投入巨资用于工厂现代化。1938年1月至1940年6月间就投资了40亿法郎。继慕尼黑阴谋后,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官员阿尔伯特·卡柯(Albert Caquot)受命管理收归国有的飞机工厂。这些努力终于在1939年开始有了回报。飞机的月产量从1938年11月的41架稳步增长到1939年9月的298架。事实上,法国的现代飞机工业几乎是在两年内从无到有建立起来的。这一点从飞机工厂雇佣劳动力的显著增加就可以看出。

在8月23日召开的会议上,甘末林声称已做好战争准备,空军部长查布雷(Guy La Chambre)也发了言。虽然他不像甘末林那样自信,但也认同空军的情况正在改善。1940年以前,轰炸机极度短缺,但英国可以在短期内弥补这一点。他最后说道:“我们空军的状况已经不再像1938年那样还需要对政府的决策施加压力了。”而维耶曼将军则一言不发。三天后他在给查布雷的留言中更加谨慎地指出,自慕尼黑阴谋以来,法国轰炸机的数量几乎没有增加。但即便如此,维耶曼还是相信,在6个月之内,英法盟军联合起来的空军实力能够与轴心国相匹敌。这看似不像是对战争的有力支持,但对比他前一年悲观的看法还是乐观了不少。

宣战后,第五计划确立的生产目标再次上调,但战争动员引发的工业问题严重影响了飞机制造业。两个月来,飞机的实际产量下降了。1940年1月,卡柯绝望地辞职了。

更糟糕的是,飞机零部件及配件的生产商们根本无法跟上飞机工厂如此之快的生产节奏,而且飞机还需要进行测试以及最后的调整,这可能需要几周的时间。因此,每月的飞机生产数字实际上比军队装备的飞机加上备战飞机的真实数量还要有所虚高。

形势非常令人担忧。在慕尼黑阴谋后,达拉第派法国银行家让·莫内(Jean Monnet)赴美国购买飞机,以弥补法国军备的不足。为达到这一目的,达拉第在财政上不惜采取几乎任何办法。1939年初,莫内订购了550架飞机。宣战之后,已是英法采购委员会(Anglo-French Purchasing Committee)负责人的莫内再次达成了一项购买4500架飞机的协议,不过这些飞机要等到1940年10月才能开始交付。德军发动进攻时,只有大约200架美国飞机在法国本土待命。

编辑:大 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