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年间君臣祷雪活动述论
自古以来,农业发展在中国社会结构和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农事丰歉更是关涉王朝国家经济命脉和下层百姓基本生活的头等大事,因此祈祷农事风调雨顺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事务,向天敬祈以降雨雪也是王朝统治者常行的一种旨在祈祷农事丰收的政治活动。近年来,有关明代祈祷雨雪或禳灾祈福的研究逐渐开展,主要涉及祈雨和禳灾两个层面,但较少挖掘这种祈禳活动的政治文化内涵。明代嘉靖年间君权日益强化,且嘉靖帝沉迷道教,不断神化皇权,而这一时期气候变化剧烈,各种灾害频发,在这样的政治背景和生态环境下,嘉靖朝君臣进行了多次祷雪活动。本文即以祷雪活动为切入点,从嘉靖朝君臣祷雪的概况、祷雪礼仪和祷雪活动背后反映的政治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嘉靖年间的祷雪情况试作较为系统的探讨。
✦ +
+
一 嘉靖年间祷雪活动频繁原因
首先,气候环境的变化是嘉靖年间祷雪活动频繁最直接的促成因素。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态的中国传统社会,气候变化异常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正如大学士杨士奇所言,“历岁既久,奸弊日滋,豪滑侵渔,谷仓尽毁,凡诸水利亦湮废,或占夺,稍遇旱灾,民无所赖”,一遇旱灾,小民往往面临破产流亡的境遇。嘉靖年间,旱灾尤甚,百姓的生活境况更为窘迫。
至明中后期,气候变化剧烈,天变频繁出现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大面积且持续时间长的水旱灾害,这对明中后期政治和社会的变化发展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若以全球史的视角来看,“至1400年,气候明显变得更加不可预测,风暴更频繁。气候变化之频繁和气温之低在16世纪晚期数十年的寒冷期达到顶峰”,嘉靖年间正处于低温寒冷期。嘉靖帝即位未及改元,即遇严重旱荒。正德十六年(1521)六月,嘉靖帝下旨“以旱灾,停陕西织造”。嘉靖三年(1524)“大礼议”方兴未艾之际,“南京诸郡大饥,巡按朱衣上言,灾荒之地,婺妇刘氏食四岁小儿,百户王臣、姚堂以子鬻母,军余曹洪以弟杀兄,王明以子杀父,地震雾塞,臭弥千里,闽广青徐豫楚盗贼蜂起,洋舣千数”,可谓惨绝人寰,皆因地方旱荒肆虐,致使多数人生活无着。嘉靖初礼部尚书徐学谟亦对当时气候变化有所记录:“丙戌之岁,天变异常,有古史之所未见者,冰雹大如人头,大风卷掣庙宇,民舍百数十处了无踪迹。”又据《明通鉴》载,嘉靖二十年,“自夏入秋,恒旸不雨,畿辅千里已无秋禾。既而一冬无雪,元日微雪即止,民失所望,忧旱之心,远近相同”,极言入冬干旱之惨状,百姓期盼降雪之心甚切。在缺乏现代科学认知的传统社会,时人在遭遇旱荒时往往束手无策,多将希望寄托于神明,向上天祈祷普降雨雪,而以统治者主导的祷雪活动在此种环境下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其次,嘉靖年间祷雪活动频繁,还与嘉靖帝沉迷道教修玄,热衷于宫廷斋醮有密切关系。嘉靖帝自小深受笃信道教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的影响,登极后亦一意尊崇道教。嘉靖二年,“暖殿太监崔文以祷祀诱帝”,使得“乾清诸处各建醮,连日夜不绝”。所谓“斋醮”,即通过举行设坛等道教仪式,向神明祈祷,其目的不外乎祈求长生抑或期待神明庇佑社稷稳固。这一时期,“禁中建大高玄殿、无上等阁,极其绮靡,供奉神祇。外则显灵、灵济等宫,皆为祠祷之所”,诸多所谓“真人”深得皇帝宠信。嘉靖五年,“以道士邵元节为‘真人’,吴尚礼为‘左至灵’”,一时间,方士、真人充斥朝野。嘉靖二十一年“遭宫婢之变,益厌大内,不欲居”,嘉靖帝遂从乾清宫迁居西内,更加一意修玄,甚至美其名曰“静摄”,斋醮、祈禳活动不断。
有鉴于此,朝臣纷纷上言谏止斋醮,请求嘉靖帝以朝纲大政为重。大学士杨一清上疏指陈时政,认为“古人致斋,欲使百工斋其念虑,一其心志,以交于神明,庶获感通耳。今新春在迩,郊祭期逼,宜于大祀之后,择日斋戒”,应把国家正常祭祀放在重要位置,尽修省之诚,而非终日沉迷斋醮。嘉靖二十七年,嘉靖帝又“以万寿圣节,届期修斋醮于内殿五日,命文武大臣英国公张溶等祭告各宫庙”。后二年,又加封陶仲文为恭诚伯,可谓恩宠备至。嘉靖帝热衷于斋醮,对这种祈求神明、与天进行“对话”的活动乐此不疲,而祷雪活动与宫廷斋醮礼仪相去不远,且深受此种宫廷斋醮风气的影响,这也是嘉靖年间祷雪次数频繁的重要因素之一。
✦ +
+
二 嘉靖年间祷雪活动概况
(一)祷雪情况综述
明官方文献中称干旱少雪或无雪的天灾为“恒燠”,“燠”即暖热时间长而致无雨雪。如《明史·五行志》载:“成化元年冬,无雪。五年冬,燠如夏。”即言成化五年(1469)冬深无雪,气候温暖如夏。在这样的情形下,祈祷上天普降雨雪成为君臣的共同心愿和必然。综观明代各朝,祷雪活动在嘉靖年间较为频繁。明末清初谈迁在《国榷》中,对嘉靖年间的祷雪活动记载颇为详细。兹以《明世宗实录》《国榷》等为主要参考资料,参照补充,对嘉靖年间君臣祷雪情况作一梳理。
表1 嘉靖年间祷雪的大致情况
如表1所示,嘉靖朝君臣进行了22次祷雪活动,且多在每年入冬以后的十月至十二月之间举行。在冬季,“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而“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然而自然气候变幻莫测,嘉靖年间旱灾频发,多数年份冬季干旱无雪,因此祷雪也由单纯的内心所愿而外化为一种祭天仪式。若遇入冬旱荒,嘉靖帝通常下诏修省,或亲自于南郊及相应坛庙祷雪,或遣官代祭,对祈祷之事颇为重视。
(二)祷雪活动仪制
明朝建国后,在进行国家机构建置的同时,也着手确立和完善了一套完整的祭祀礼仪,其中即有与祈祷雨雪相关的“大雩礼”。冬季祷雪,当属大雩祭祀之范畴。明初规定,“国家凡遇水旱灾伤及非常灾变,或躬祷,或露告于宫中,于奉天殿陛,或遣官祭告郊庙、陵寝及社稷山川,无常仪”。这是明初所定祈祷雨雪之时应行的祭祀礼仪,皇帝于宫中祝祷,同时遣官祭告郊庙或至地方祭祀山川神明。洪武帝所定雩祀礼,其后明代历朝皇帝均遵行不悖,少有变更,至嘉靖改制才将大雩祭祀礼作为整个礼制改革的一部分进行修正,并进行补充和完善。其中,冬季祷雪之礼也随之更动。
据《大明会典》记载:“嘉靖八年春祈雨,冬祈雪,皆御制祝文,躬诣南郊祠皇天后土,遂躬祠山川神祇于山川坛。次日,祠社稷坛,冠服浅色,卤簿不设,驰道不除,皆不设配,不奏乐。”次年,嘉靖帝计划在前制基础上筹建崇雩坛,祷雪之仪也相应更动。《明史》亦载,嘉靖帝于奉天殿丹陛上行大雩礼,并敕“建崇雩坛于圜丘坛外泰元门之东,为制一成,岁旱则祷,奉太祖配”。嘉靖十一年亦从礼部尚书夏言所请,“于雩坛门外壝一内神,路左方建燎坛一座,棂星门外之左、空地一区可设幕次”。十七年,又规定祷雪时着“青服,用一牛以熟荐,具礼乐”。凡此种种,皆为皇帝于祷雪之时所行仪制。臣下通常在修省诏下发之后,亦采取相应举措进行祈祷,其中,太常寺官在这一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如嘉靖九年冬干旱无雨雪,因太常掌祭祀、礼乐之事,且若遇“岁时旱涝大灾变,则请告宗庙社稷”,嘉靖帝遂谕太常寺祷雪。另外,嘉靖帝还常遣朝臣或顺天府官于相关祭祀坛庙进行祷雪。嘉靖三十六年岁末,京畿一带旱灾肆虐,嘉靖帝“遣英国公张溶等祈雪于朝天等宫”。不可忽略的是,在皇帝焚香祭祀的同时,亦规定“百官陪拜”,并行“三献八拜”之礼。采取相应举措共同祷雪,相互协作,表明嘉靖朝君臣对这一关乎农事丰歉和社会安定的祭祀活动尤为关切。
值得一提的是,嘉靖年间祷雪基本上都是在南郊天坛进行的,与所定祷雪仪制相配合。按《治平汇要》所记,“古者祭天于圜丘,而燔柴于泰坛,从阳位也”,祭天场所圜丘即位于天坛之内,与北郊方泽祭地相合,取天地阴阳和谐之意,且内坛的庄严肃穆更显一股神明之气。除此之外,嘉靖帝也会在内殿斋戒沐浴,进行修省,以示祷雪诚意。通常逢修省之时会遣官致祭山川坛,“百官青衣办事”,同时地方官会在当地致祭山川神明,君臣协同以求得瑞雪降临,缓解旱情。若逢祷雪未应之时,君臣通常都会认为是诚心不够感动上天。嘉靖三十三年冬,祷雪未应,嘉靖帝降旨:“自兹冬未雪,不容不祷,朕不敢要速劾于神。况夏秋雨水过多,但五谷之精,乃宝也,朕诚不可自废。今举祈报醮典,其令百官斋戒,停常封三日,该府率属虔祷。勿怠。”嘉靖帝以诏旨的形式进行反省,同时令官员进行斋戒,停常封,在祷雪常仪之外君臣共同修省,这不仅是对祷雪仪制的积极实践,更显示出嘉靖朝君臣期待瑞雪降临以消弭灾变的急切心境。
✦ +
+
三 嘉靖年间祷雪活动内涵
依托规范礼仪制度而行的祷雪活动,不仅是嘉靖朝君臣农事愿望借以表达的平台,也是其政治思想、内心意愿和为政心态等得以凸显的重要载体。
(一)祷雪活动蕴含着传统社会中的农本思想
明初,洪武帝就对农事颇多关。因其出身寒微,对贫苦百姓的生活境况有着切身的体会,曾多次发布恤农重农的法令。他认为,“农为国本,百需皆其所出”,“夫衣帛当思织女之勤,食粟当念耕夫之苦”,其农本思想溢于言表。之后历朝皇帝多深谙法祖观念,亦对农事甚为关切。至嘉靖年间,旱荒频仍,君臣合力祷雪,正是对这种农本思想的继承和实践。
每逢冬季干旱无雪,嘉靖帝基本上都会亲行祷雪礼,同时遣官祭告各坛庙。嘉靖八年,吏部尚书方献夫在其所作《灵雪赋》中写到:“吐渊衷,发明旨,却朝贺,减滫瀡。祝弗假于词工,斋式严于群士。委皇躬以祷于神祇,蹈商汤桑林之遐轨。”嘉靖帝对农事的关切之情跃然纸上。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的顾鼎臣亦言,在祷雪时,“皇帝重惟农艰,益深闵恤,爰命礼官蒇庶司,卜以十一月之十有六日戊申,躬祷于南郊,以及山川太岁诸神”。方、顾二人均为嘉靖初年股肱之臣,在“大礼议”中得到嘉靖帝赏识而居官六部,进入内阁,这些言论虽不乏歌功颂德之意,但也是嘉靖帝重视农事的一个侧面写照。又如嘉靖二十年正月,逢旱荒,嘉靖帝亲行祷雪有应,并喜而作诗:“庚子深冬素雪悭,两旬秘祷叩皇天。恭降辛丑上元日,琼屑瑶片赐丰年。”皇帝期盼降雪、渴望农事丰收的愿望溢于言表。
(二)祷雪活动流露出了嘉靖朝君臣的敬天恤民观念
“祭天是明朝国家祭祀体系的核心,明人对‘天’的理解反映了其关于人间和自然在宇宙观层面的终极认知”,从这一思想理路出发,祷雪作为明代祭祀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亦包含着浓厚的敬天恤民意味。
洪武帝曾言:“所谓敬天者,不独严而有礼,当有其实。天以之民之任付于君,为君者欲求事天,先必恤民。恤民者,事天之实也。”意在强调为君应将“敬天”与“恤民”相结合。祷雪活动正是嘉靖朝君臣对这种敬天恤民观念的具体实践。嘉靖三十三年十二月“壬申,以冬深无雪,遣文武大臣、英国公张溶等祭祷各宫庙”,礼部上报灾变,请求皇帝下诏修省。嘉靖帝敬谨事天,诏曰:“灾异屡见,仁爱下垂,朕敢不仰承天意,尔内外臣工未宜,一以归上,须分理有责。若能同寅恤民,和衷乃职,岂无感动。即今祷雪之日为始,各青衣办事九日,思省以诚”,并命百官虔诚修省,积极践行“郊祀之礼,非尚虚文,正为天下生灵祈福”的思想观念。大学士费宏也趁修省祷雪之机上疏,他认为:“人君奉天命为天子,当常存畏敬之心,其仁爱人君,有所谴告,见于灾异,尤当儆惧”,在敬天的同时当有恤民之心,如此才能彰显人君圣德。“夫王者之政,在于养民”,兵部尚书聂豹亦主张人君当行宽大之政,其核心在于恤民,干旱等灾变突发正因恤民养民之政未能较好贯彻所致。嘉靖年间的祷雪活动中,君臣心存敬天恤民观念,共同修省;同时,此种祷雪活动的进行亦是对君臣深谙之敬天恤民观念的积极实践。
(三)祷雪活动是反省时政缺失的具体实践
人类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保持平衡且和谐的状态,是中国传统社会天人合一宇宙观最直接的追求。若出现各类灾变,则是政治运行出现错谬的征兆,当采取相应措施以消弭灾变,使自然秩序和人类政治统治都遵循正常轨道运行。嘉靖年间多次举行祷雪活动,正是一种反省时政缺失以期恢复正常政治秩序的具体实践。
嘉靖六年干旱、地震等灾害并发。御史刘隅等上疏,请“申戒中外,慎惜钱谷,虔祷雪泽,发廪赈灾”。随后嘉靖帝发布谕旨,躬身自省,其谕旨称:“冬已过半,气未凝寒,雨雪愆期,咎在朕躬。朕宫中亦既露祷,其令顺天府官祠城隍,礼部祠诸宫庙,务以诚格。”将灾变降临归咎于自身理政缺失,以示诚心悔改,同时希望通过君臣共同努力进行祷雪以消弭灾变。至嘉靖中叶,各类灾变有增无减,同时东南沿海倭寇猖獗,成为明廷心腹之患。在此种境况下,户科给事中贺钦上保治疏,希望采取措施以妥作因应:“臣切见连年以来,灾异之作略无虚岁,而今年为尤甚。自春抵夏,或风霾屡日,或黄雾障天,或狂风怒吼,或日月无光,始则恒阴而少晴明,既则久旱而无雷雨,阴阳失序,气候舛差。天之降灾,莫甚于此,得非人事不修之所致欤?”贺钦把灾变降临的原因归于人事不修,嘉靖帝亦因久旱无雨颇为忧心,同时为平定东南倭患而夙夜操持,遂召文武群臣进行祷雪。同时,嘉靖帝进行自我反省,令“以十八日为始,与卿等斋心洁虑,禁屠宰,青衣办事二十一日。朕躬祷郊雩,令嵩示群臣,知之毋忽”,正是他反省自身、虔诚祷雪的明显例证。由此可知,祷雪是嘉靖朝君臣在面临灾变时通过内心体认和反省,直面时政缺失,从而为调整时下政策和稳定社稷而进行的一种弭灾实践。
(四)祷雪活动是神化皇权的手段和工具
在举行祷雪活动之时,沐浴斋戒,焚香叩拜皇天上帝,除最直接的祈祷农事风调雨顺的目的,还有宣扬皇权至高无上的政治功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君权天授的观念根深蒂固,皇帝是介于人神之间能够接收神明意志并通过旨意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传达施政方针的媒介。
嘉靖年间,频繁地进行祷雪,向人们彰显自己与天沟通的神秘力量,满足了嘉靖帝神化皇权的政治心态。嘉靖八年十一月“辛丑,谕礼部祷雪”,皇帝也亲临南郊祷雪,后果然降雪。嘉靖帝随即敕谕礼部,“朕惟人君之事天,如子之事父,人子能得亲欢,未有不以为庆”,令礼部择日具仪告谢,亦表明自身承天之意志,与天进行沟通从而使得瑞雪降临。若祷雪有应,文武百官纷纷上表称贺,并为之作词赋以歌功颂德。嘉靖八年祷雪后,“吏部尚书方献夫等,翰林侍读学士张潮等,左春坊左庶子穆孔晖等,各上灵雪诗赋”,其中方献夫在所上《灵雪赋》中对皇帝极尽称颂:“但见至诚之极,有感必通,天无高而不听,神靡愿而弗从。法驾方言旋于大内,而雪霰已飘洒于途中。”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顾鼎臣也作赋言:“皇帝夙兴,即坛致享。俄而玄云四兴,油然混合,远迩同色,谓天盖卑微霰飘摇,瑞雪继降。自丑及亥,辉祥积和,竟日未已。”方、顾等人把嘉靖帝塑造成近乎神明的形象,且把瑞雪降临的功劳归于皇帝虔诚动天,进一步为皇权蒙上神秘的面纱。
✦ +
+
四 结语
//
祷雪是明代国家祭祀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项活动不仅有着最直接的祈求降雪以利农事的目的,还是皇帝君臣寄托内心政治诉求,表达政治意愿的重要载体。嘉靖年间的祷雪活动在明代各朝中最为频繁,与此时期气候变化和宫廷斋醮风气有着密切联系。嘉庆朝在遵行特定祷雪礼仪的同时,亦对其日益完善,祭告各坛庙,君臣分工协作,共同消灾弭患。
俗语说“瑞雪兆丰年”,这种旨在祈求农事风调雨顺的祷雪活动,正是对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本思想的具体实践,加之富含敬天恤民意味,又体现了明人哲学体系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祷雪活动也是嘉靖朝君臣在面对灾变时反省时政缺失的契机,而通过皇帝亲临祭天场所,向神明祷告的方式来祈求降雪,为皇权增添神秘色彩,祷雪活动又被赋予了神化皇权的政治功用。总而言之,嘉靖年间的祷雪活动饱含朴素的农事愿望,在宣扬皇权至上观念的同时,也是统治者适时调整时下政策、反省自身言行以关切民瘼的平台和媒介,使其在政策施行方面不至于为所欲为,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
作者简介
余焜,男,1992年生,安徽太湖人,2018-2021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专业,研究方向为明史。曾在《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西师大学报》《安徽史学》《历史档案》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现任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编辑:唐子婷
审校:郄昊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