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再扩围 大湾区如何成为科创企业、资金的聚集地?

111年前,一条长达183千米的铁路连接了广州、东莞、深圳和香港。那是在1911年10月5日,首班黑皮火车鸣着长笛,一路轰隆隆从广州大沙头站开至香港九龙总站。乘着这列老式蒸汽火车,路途全程需要耗费5个小时,却成为了香港与内地互联互通的第一炮,也加速了未来两地之间的贸易联系,成为一个崭新发展阶段的隐喻。

百年后的今天,粤港澳地区担起新的时代任务——打造世界级湾区经济体。资金、市场、信息、数据……各种要素在这里迅速聚集、全方位地连通,“春天的故事”仍在续写。

这是2019年2月18日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绘就的蓝图。如今,“大湾区”不仅有“披荆斩棘的哥哥”,更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高地。2021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人民币。同年,广东GDP连续33年稳居全国第一,深圳GDP突破3万亿元,香港GDP总量达到28697亿港元。“破”与“立”,“联通”与“融合”,短短三年时间已初见成效。

同时,更多政策也正加速颁布和落地。就在今年9月2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服贸会期间表示,将推出三项扩大两地资本市场务实合作的新举措;同日,深港两地同步发布了十八条措施,便利香港私募基金业界的境内投资业务,同时促进两地科技创新合作。

在9月21日-22日,由凤凰卫视、凤凰网联合多家机构举办的“凤凰湾区财经论坛2022——变局与信心”活动上,多位政界、学界嘉宾谈到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创发展的前景与使命,并针对其中的困难提供破解之策。

“保险通”为何还没“通”?

与一百年前的九广铁路一脉相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印发和一系列支持政策的相继出台,使大湾区互联互通进入了快车道,粤港澳三地加速融合发展。

在这个有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法律制度、三种货币”的湾区,想让各地企业、人才、投资、交易如源源活水一般流通起来,显然并不容易。“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一系列渠道的开通和落地,满足了投资者多样化的跨境投资和风险管理需求。

“深港通”股票标的的范围还将继续扩大。方星海在服贸会期间宣布,推动将符合条件的在香港主要上市外国公司和更多沪深上市公司股票纳入标的范围。也即推动在香港上市的外国公司,纳入沪深港通标的,这将有助于香港吸引更多全球其他地方的企业到香港上市。

对此,香港交易所主席史美伦在“凤凰湾区财经论坛2022”上表示,“将外国公司纳入港股通,意味着内地的投资者可以有更丰富的投资海外的机遇,也同时增强了香港作为国际资产管理中心的吸引力。”

香港交易所主席 史美伦

香港特別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也介绍,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不断加强,交易所买卖基金(ETF)已于今年7月正式纳入“沪深港通”,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选择。在今年8月,北向交易的平均每日交易额超过2千6百万元人民币;南向平均每日交易额更超过3亿5千万港元。

除了股票、债券“通车”,下一步深化互联互通要怎么走呢?为何“保险通”一直在推动,却仍然没有真正地实现“通车”呢?

“‘保险通’是现在唯一没有通的金融行业”,香港立法会议员、中国太平保险(香港)总经理陈沛良在论坛上提到,“大湾区规划纲要发布后,香港业界和政府都做了很多工作,提议了一些‘保险通’的方案,但‘保险通’推进仍然较慢。”

香港立法会议员、中国太平保险(香港)总经理 陈沛良

他分析了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难点就是法律法规方面,陈沛良表示,香港的法律法规与内地的监管有一些差异,在产品和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方面也有不同。此外,保险跟银行、证券不同,缺少类似港交所这类平台来对资金做封闭的管理。“将来要做‘保险通’,平台很重要,这是一个基础设施,我们要把这个平台建立起来,然后把资金在这个平台里面运作,才可以加快‘保险通’方面的工作。”他说。

人民币离岸业务提速

从阡陌交通到贸易往来,再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货币在提高便利化水平上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借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香港、深圳近年来也在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

7月底,香港本地银行体系人民币存款余额接近9200亿元人民币,全球大约75%的离岸人民币支付款额在香港处理;同样,截至2021年底,深圳跨境人民币收付规模已突破3万亿元。

方星海提到的新举措也聚焦助力人民币国际化,指出要支持香港推动人民币股票的交易柜台,研究在香港,在“港股通”增加人民币交易柜台。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在论坛上表示,这些措施将进一步便利内地投资者利用“港股通”做好资产配置,为香港和海外投资者,进入国债市场提供离岸风险的管理工具,以及深化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副司长 黄伟纶

“在港股通增加人民币交易柜台,将吸引持有人民币的内地投资者投资香港市场,也有利于吸引上市公司未来以人民币在香港发行股票,丰富香港市场人民币产品的种类,从而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史美伦也说。

论坛上,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杰表示,将扩大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业务范围,联手香港开发更多人民币金融产品,探索推进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试点,并探索深港跨境发债的机制性安排,以及在香港发行人民币计价的股票产品。

金融如何助力科技创新?

8月初,上海医药与香港科技园、上海生物医药基金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将在生物医药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此前,上海医药集团执行董事、总裁左敏亲自带团到香港考察了一番,最终达成了合作意向。

上海医药集团执行董事、总裁 左敏

左敏在论坛上提到,在香港科技园的帮助、协助下,他的公司建立了一个细胞治疗研发中心,从海外引进了科学家团队,搞细胞研发和前期研究。与此同时,结合香港的研发中心,还在上海建立了细胞制备中心,在多所医院推广应用这些研发成果。

在左敏看来,在香港发展生命科学、生物医药,条件是最好的。除了基础科学研究的丰富资源、多所科研院校,还有很多实力强大的实验机构。

事实上,为了打造国际创科中心,过去5年,香港政府在发展科创方面已经投入超过1500亿港元。香港本地初创公司数目从2017年至今大幅增加近七成,至2021年约4000家;目前有将近1.6万名科研人员,近1千家科技初创公司,也孵化出了非常多的成功科技企业,其中还有3家全球独角兽企业。

在科创领域的建设方面,大湾区已拿出亮眼的成绩。在9月20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黄柳权透露:以广深港、广珠澳科创走廊和深圳河套、珠海横琴创新极点为主体的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框架基本建立,大湾区院士联盟在香港成立。香港、澳门在脑科学、智慧城市、物联网等特色和优势领域的2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内地合作不断深化。

不过,科创企业融资难一直是掣肘产业发展的难题。香港如何利用金融方面的优势,来协助创科公司更好地融资呢?

陈沛良表示,近年来香港政府通过设立创新及科技基金等方式,对创科企业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通过香港科技园提供培育和加速计划,为这些创科企业的商业化、研发成果落地,提供了技术、资金等方面多元化的支持。

“基本市场对创科企业的发展支持也很重要,2018年港交所已经在上市规则里引进了涵盖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最近港交所也表示正在研究在上市公司规则中增加一些新的章节,以满足产品商业化尚处于早期阶段的一些大型生物科技公司的融资需求。”陈沛良同时指出,“加上香港有非常市场化的发行机制,所以我看香港已经成为我们生物科技等创科企业上市的一个很热门的选择。”

本次论坛由东方豪华旗舰MPV红旗HQ9首席战略合作支持,并获得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德鲁克管理学院、法国里昂商学院等学术机构支持,指定用酒赤水河左岸庄园酱酒青花郎的支持,以及集友银行、中国联通、中国平安、微众银行、腾讯云等机构特别支持。同时邀请到中国基金报、星岛新闻集团、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明报、香港商报、亚洲周刊、紫荆杂志社等媒体机构合作。

大变局下的全球经济挑战如何应对?李家超携多位重磅嘉宾建言献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