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界限的爱,是孩子一生的苦难!

美国作家安娜·昆德兰说:

“成长这条路,我们都需要自己走过,世世代代的人们都是如此。

年轻时想方设法避开前人走的路,年长后又痛斥晚辈不懂得跟随自己的脚步。

可成长这条路原本就不需要强行牵引,我们终归得自己走过。”

01

见过妈宝男,你见过妈宝女吗?

公司里有一个女孩,每天煲电话粥,我们刚认识她的时候,以为她和男朋友难舍难分。

后来熟悉了,大家打趣她说,“你和男朋友真甜蜜。”

”她说:“我没有男朋友,我是和我妈打电话。”

此话一说出,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事实上,她真的没有男朋友,没有谈过恋爱,已经年近三十,但是依然非常黏着妈妈。

我们以为她妈妈不习惯放手,女儿这么大了还整天打电话追着管。

她说,不是的,是她自己离不开妈妈,就算是结婚也要是一个小区的。

刚开始了解到这些,我认为她是妈妈羽翼下的小公主,有些娇贵,是可以理解的。

相处时间长了才发现,她身上的娇气远远不是公主病这三个字能概括了的。

领导给安排工作,拖了一个星期不做,问起来了,说:“我肚子疼。”

领导说:“那你什么时候做这个工作?”

她说:“等我好了。”

大家每天中午在公司食堂吃饭,她每天中午回家吃饭。

后来,公司搬家了,中午回家的时间不够用。

她嫌单位的饭不好吃,每天中午不吃饭,既不带饭也不出去饭店吃饭。

当然了,人际关系也非常差,多次和办公室的人发生口角。

看到身边这鲜活的案例,深深感觉到,溺爱孩子就是害孩子。

身体上的伤害可以慢慢治疗,可是精神上的伤害也许会伴随一辈子。

02

前两天看到一篇“妈妈因为干预孩子填报志愿,导致孩子没有大学可以上”的文章,很震惊。

文章说,孩子是重点高中“尖子班”的学生,成绩优异,一直居于全班前三。

高考成绩出来之后,孩子填的是南京大学。

但这位学医的母亲固执地认为学医才是最好的出路,儿子必须报中国医科大学。

所以,无视儿子的强烈反对,执意将儿子的志愿改成了中国医科大学。

当高考分数线出来,母亲傻眼了。

南京大学的录取分数比孩子的分数低了3分,但被母亲改掉了,而上医科大的分数又不够!

更无奈的是,“非中国医科大不读”的母亲,只给孩子填了一个志愿,且不同意调解。

最后的结果是,尽管孩子考了高分,却不得不接受高分落榜,重新复读一年的现实。

新闻一出,很多人责怪这位母亲的独断专行给孩子的未来添了堵,但我想说的是亲子关系之中的“界限感”。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旗号,强行干涉孩子的一切,虽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让双方苦不堪言,甚至两败俱伤。

之前还有这样的新闻:

妈妈因给女儿填错了志愿,觉得对不起女儿,整天忧心忡忡,闷闷不乐,难以接受现实,居

然选择了自杀。

对于女孩来说,比起失去妈妈的疼痛,志愿填错根本不值一提,发生这样的悲剧,让人唏嘘

不已。

试想这位妈妈要是分清自己和子女之间的界限,孩子填写志愿是孩子的事。

妈妈可以建议和指导,但请不要多过干涉或者包办,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心理学专家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中提出,界线,可以说是中国人最缺乏的概念之一。

父母不顾孩子的感受,自以为是的爱,如果没有和孩子分清界限,过多干涉,给孩子留下的

重创绝不亚于暴力。

03

我们总是为孩子操碎了心,他们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还小、不懂事,习惯性的替着孩子做各

种决定,从决定学校、专业、工作到选择配偶、在哪买房、什么时候生孩子……

在父母看来,要是没有自己帮他们做决定,孩子就会吃亏走弯路、会摔得头破血流,会做出

后悔的决定,他们对孩子没有信任只有不放心。

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个“独立成长论”,她认为独立是所有生物自然发展的内聚力量。

做父母的应该明白,事事帮孩子拿主意,虽然可能为孩子提供了比较优越、舒服的环境,却

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性。

所以,作为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事无巨细的安排好他的一切,而是要反手让孩子做

他喜欢做的事,只有这样,他才会成长成为拥有独立思想的人。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尝试,哪怕孩子有的选择不是那么正确,也要允许他犯错,毕竟这

是他们成长必经的过程。

最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互相尊重、彼此独立,应该像杜江在《爸爸去哪儿》里送给嗯哼的

那首诗一样: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

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那梦里,不必有我。

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我爱你,仅此而已。

知愈心理咨询专注您的心理健康,为所有的情绪提供一个温暖安放处,让您从心遇见自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