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周冬雨,不在舆论里

巴黎时装周期间,周冬雨又一次出圈了。

这次并非是她的红毯造型惊艳,而是陷入她到底耍没耍大牌的罗生门事件。

随着舆论的发酵,很多素人站出来分享自己和周冬雨的合照经历。

素人视角下的她是平和的甚至透着朴实。

在他们眼里的周冬雨无论状态如何,哪怕是全然没有收拾的素颜。只要大家想要合照,周冬雨都会很自然的答应。

要是活动现场看到远道而来的粉丝甚至会主动招呼大家一起合照。

无论是贴脸的前置大头贴自拍,还是后置的中景合照,素人视角下的她是松弛的也是落落大方的。

哪怕是遇到恶评,她也是笑眯眯的全然接受。

这种素人的体验、媒体的报道以及时装周事件当事人的说辞,构成了一个三棱镜,折射出的是全然不同的周冬雨。

这给人一种感觉,周冬雨并不像荧幕上的静秋那样,容易一眼透视,容易被读懂。

而随着大众对她的深挖,有一种声音出现在网上:

“周冬雨,竟然默默做了这么多公益?”

这些她过往所做过的公益,以及参与过的公益片,构成了一个周冬雨的荧幕B面,当这部分的周冬雨被大众所窥见后。

大家看到的,是她不一样的态度和选择。

那些真挚、真实又质朴的周冬雨,可能都留在了她的日常生活和她所做过的公益里。

在公益这件事上,周冬雨每次捐款时行事都非常低调。

之前无论是疫情还是天灾,她总是第一批站出来捐赠的艺人,但咱从来没看到她拿这种善举标榜过什么,作秀和张扬这样的字眼在她身上是绝迹的。

也许对她而言,公益是很自然而然的事,它甚至都不需要有任何表达。

2023年8月 保定红十字会公示她向涞水灾区定向捐款100万

2022年 拍摄电影《长空之王》期间 为拍摄地的希望工程小学进行捐赠、捐助铜川市的小动物救助收容中心

2021年7月 河南省慈善联合总会公示她为抗洪救灾捐赠200万

还有上面提到的2020年1月 为家乡河北石家庄某医院捐款60万

2016年11月 通过韩红爱心志愿团队为北京东城环卫服务中心捐赠5万

2016年 也是第一时间为南方水灾地区捐款捐物

从赈灾到家乡建设到弱势群体再到动物保护,她的公益行为体现在方方面面,而且这些也只是她公益行为里的九牛一毛。

甚至作为看客,如果不是各地机构的捐款公示,如果不是刻意去细细搜索类似的关键词,大众几乎完全看不到任何相关的信息,周冬雨的公益理念,从来都是默默无闻。正因如此,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她在荧幕上的形象,也许就忽略了她长久以来的善举和善念。

虽然在捐款时相当低调,但在公益传播层面的周冬雨却是相对“高调”的。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除了实打实的捐钱捐物,能让大家深入了解公益的途径,还有公益短片和宣传视频,所以她在公益传播方面的付出,也从不含糊。

她参演的公益短片们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通过短片形式呈现公益理念的行为,相较于其他工作来说,也许有些“费力不讨好”。

但周冬雨却非常认真。而这些公益短片仿佛也构成了周冬雨大银幕之外的另一个“宇宙”,或者说B面人生。

早在2014年,周冬雨就曾参演过公益短片《十分之一的幸福》

在这部影片中,周冬雨的形象是一位因从小携带乙肝病毒而受到歧视的女孩,这份歧视甚至从学校蔓延到了职场。

影片中的情节也是根据中国乙肝感染群体的真实生活状况改编而来,在当时,每十个亚洲人中,就有一名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他们往往都因此而备受嫌弃。

周冬雨在剧中经历了被歧视,继而理解,最后接纳的心理变化,在角色中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深深共情,既为我们普及了乙肝的知识,也呼吁了大家正确看待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要让他们活在歧视中。

2015年,一个我们被信息洪流所裹挟的年份。年仅23岁的周冬雨在公益短片《关机一小时》中饰演了一位离婚者。

看似平凡的角色,却在无形中触动了很多人的心。

一部分观众在点进去之前,都没想到自己最后会哭着出去。

在信息流速逐渐变快的社会语境下,曾经的亲密爱人,却因缺少沟通,变得形同陌路。

这不是影片中的个例桥段,而是整个失序时代下人们沟通流速变低的症结。

周冬雨饰演的高嘉叶也成了干涸爱河里年轻人的侧写,关于亲密关系中的冷漠问题反复叩问着我们:爱的配方究竟是不是陪伴。

一直以来,周冬雨在公益短片之路的脚步未曾停歇。

2016年,她又参演了关爱艾滋病儿童的公益短片《一个拥抱,爱让我们不孤单》。

那些无辜的孩子们被亲友排斥,被主流社会疏离,在偏见中艰难成长。也正是因为这样,周冬雨身体力行地加入了关爱他们的阵营,她说到:这个世界是残忍的,同时也是柔软的,我相信爱,也相信人性的善。

在《月经不隐藏》一片中,周冬雨则为女性真实的一面发声。

在传统观念中,月经常常被视作禁忌话题,“月经羞耻”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很多女孩的成长,“姨妈、好事儿”成了月经的代名词,每个女孩的青春里也都会有个躲躲藏藏装着卫生巾的黑袋子。在这种情况下,周冬雨以半自白半对话的形式,撕掉月经羞耻的标签,也引发了很多女孩们的共情。

除了在公益短片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公益其实也一直流淌在周冬雨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在综艺《小小的追球》中,她作为嘉宾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心。

在体验中横跨地球三带,触及着诸多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让诸多观众开始关注环保,也引发了后续的环境保护效应。

周冬雨身上还有不少关于公益的“印迹”。

她的公益方向是多元的,可以尽力的地方,你几乎都能看到她的影子。

她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联合发起“青春期生命健康关爱行动”公益项目,举办“HI 青春期主题性营会”,关注引导更多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质问题。

她也是中法环境月推广大使,还担任了多年的善行100公益形象大使,同时又是全国妇联巾帼志愿者形象大使。

在拍摄VOGUE封面环保主题时,周冬雨说过:“我们首先要有珍惜地球资源的意识,认识到地球资源的宝贵和脆弱”,她真正把公益体现在了自己工作和日常的方方面面,这也是她有力的发声。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周冬雨在公益短片中的角色呈现,涵盖了多个社会中真实且隐秘的现象,在题材命题选择上也都很丰富。

如果我们从横向的角度对这些命题进行深度研究,会发现它们都涉及了一个关键词——隔阂。

也正是为了打破隔阂,周冬雨在短片中通过自我的观察和表演的呈现,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这是一种很微妙的链接感。

在我们“消失的附近”和“远方的哭声”中,重新打捞起公益的坐标。

这些公益上的选择,可以看出周冬雨并非是将目光聚焦于自我。

而是将自己置身于世界、环境和他人感受的宏大视角之下,不断地丰富着内在的情绪和感知。

这也是为什么她的公益短片可以触动到他人的内心,这是基于对角色充分了解后的塑造。

但这种塑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的经验和观察。

事实上,周冬雨也曾自述,自己非常喜欢“观察”。

也正是因为这些“观察视角”,为她在大荧幕上的形象提供了养分,让她走向了影像内容中“去标签化”的道路。

“去标签化”也许是最能概括周冬雨影像探索之路的关键词了。

李安说演员宁可试错,也不能拍无聊的电影,而周冬雨的探索和试错其实从未停止。

如果对她有所关注,你会发现过往对她的刻板印象正在一点点被推翻。

她在大荧幕中的形象变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本我——干净的真实感时期

在伊始的《山楂树之恋》中,她是简单纯粹的静秋。

这一时期,“干净”是她的形象底色,这一角色也和现实生活重合度较高,在不掺杂任何杂质的诗意抒情里,带我们回到了那个纯真恋爱的年份。

本以为周冬雨的角色形象会在“小白花”的舒适区里停滞,但求变和探索,让她不止于此。

第二阶段:自我——自毁式探索时期

无论是《心花路放》中酷炫的杀马特造型;

还是《七月与安生》中飞扬跋扈的安生;

周冬雨在此时进入了一种自毁式的探索阶段。就像她在微博上写到的藏头诗:

豁然一团金

出离小清新

去留都是我

了却扮丑心

一言以蔽之:豁出去了。

而为了演好这两个和她现实生活反差较大的角色形象,周冬雨也没少下功夫,甚至用熬夜、抽烟等方式去靠近和角色的心理距离。

其实在这个阶段周冬雨已经成功走出了舒适区,荧幕上的形象也变得多元且立体,但她还是继续挑战了。

第三阶段:超我——丰盈突破期

为了让人物形象更加丰盈,周冬雨不断实现着对角色的突破。

《少年的你》中,她是被霸凌的高中女孩陈念;

《鹦鹉杀》中,她是遭遇杀猪盘的都市白领周冉;

《热搜》中,她是舆论浪潮背后的自媒体主编陈妙;

《燃冬》中,她是北方边境小城的导游娜娜。

这些角色本身和她的现实自我鲜有关联,但她却一次次突破着。

以上三个阶段中周冬雨的荧幕形象探索之路,也映照着两大特点。

一是这些角色往往带有时代和社会烙印。

有城市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杀马特女孩;有校园微缩社会中被排斥的陈念;有深陷网络杀猪盘折磨,又通过反杀欺骗者完成自我救赎的周冉;亦有网络传媒生态的参与者陈妙。

这几个不同的角色形象,建构了社会浮沉中万千真实人群的缩影。

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重复,但总在押韵。”这些哀伤的唏嘘的角色也成了时代的韵脚,在周冬雨对人物形象的探索中,一一呈现,久久难忘。

二是这些形象和周冬雨的“本我”的关联越来越弱。

离本我越来越远,也代表着挑战多了起来。

挑战的增多,不单是对她的戏路的挑战,随之而来的也有大众对她的评判。

但周冬雨没在怕的,甚至觉得有趣味性。

这么多年,周冬雨一直在路上探索着,她曾看过杨德昌导演的自传,她记性不好,但唯独记住一句话,大意是:

“电影给我们的生命就是创造了三倍的时间,然后让我们在本有的世界上创造了新世界”。

而她,也一直在试图践行这点。

在接受Vogue采访的时候,周冬雨曾说“我这个人就是没有负担,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人生这么短,我还是想去多试一些东西的,没试过的东西我都会觉得好玩” 。

作为“观察者”的周冬雨,对这个世界是好奇的,敏锐的,这种角色注定了她是内向的不善表达的。

回到周冬雨本身,其实她是始终是那个很钝感的她。

在Vogue采访里她很真诚的分享了她对自己的认知:

“我对自己的认知,就是我自己的认知。”

这样的她无论外界声音如何,她的状态都是从容的,也很少去解释。

她只是认真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用钝感去保护内心的澄澈和敏锐,并把经验当作自己体验的一部分。

剩下的,则是留给时间。

设计/视觉:SaiBO XiaOsI Men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