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母亲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非常喜欢黏着我,以至于在看不见我的时候就会哭。下班在家时,孩子只知道跟着我;早上上班时他不想让我走,怎么也哄不好。到了晚上,也只能我哄着睡觉,如果在半夜醒来,他还会哭着要抱抱,一哭又是很久。这样一天到晚黏我,会不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好?”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看看心理学家是如何分析它的。
“婴儿早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通过吸吮乳汁能获得生理上的满足感,同时还获得了爱的感觉,这使孩子感到特别温暖,从而产生了对母亲的精神归属感和心理信任感。”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
“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是保持孩子和母亲之间温暖、亲密和持久的关系,他们都因为这个关系而感到满意和快乐。”英国精神分析学家鲍勃说。
这样来看,孩子们对母亲的依恋和亲密是他们的天性和心理健康的表现。因此,母亲应该感到安慰和珍惜。
在回答完孩子喜欢黏着妈妈很正常以后,再来看看孩子不见妈妈时就会哭泣是否也是正常的?
还是看一下心理学家是怎么说的:
“从心理学上讲,孩子看不到亲人时会哭闹的情况被称为分离焦虑症。原因是孩子在与母亲的长期接触中获得了安全感。如果他们和母亲分开,就会感到孤独和害怕,进而哭泣。这是小孩子的正常心理表现。如果孩子年龄大了,这种情况还在持续且超过一定强度,就容易使孩子由轻度焦虑变为高度焦虑,由短期焦虑变为长期焦虑,从而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了。”
因此,孩子喜欢黏着妈妈是正常的,小孩子会在分离时哭闹也是正常的。但如果大孩子还是如此,甚至更严重,就要考虑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了。
那么,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如何才能及时、自然地减轻孩子的焦虑呢?
方法一:移情法
根据心理学家对移情理论的分析:“一旦孩子失去了他所依赖的东西,他就会使用其他外部事物或情境来替代。”
因此,是时候让孩子的父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保姆等其他人登场了。并且这些“其他人”应该像母亲一样照顾和关爱孩子,以使孩子在情感需求上获得满足,将单一依赖变成多角色共享。
此外,一些调查结果表明,在同一家庭的三代人中长大的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丰富而灵活,他们在交流方面的适应能力也更强。
方法2:行为脱敏法
行为脱敏是指要扩大孩子的接触面,使孩子可以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锻炼”和“考验”。
例如:当一个陌生人来探望时,母亲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用温暖的态度和友好的气氛感染他,让他放下警惕,学会了“信任”别人。
还要有意识地将孩子从母亲的翅膀下解放出来,多与大孩子接触,多在离家较远的地方玩耍,多探索大自然等。母亲不要过分限制和保护他。
方法3:独立的空间法
父母要注意独立家庭环境的安排,有意识地让孩子独自玩耍。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独处的机会,延长彼此之间的距离和时间间隔,让孩子逐渐适应与父母的暂时分离。
通常,父母过多地关注孩子,不给他们空间和时间进行独立活动,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其结果必定是“过度依恋”。
最后还要提醒父母们:缓解孩子的焦虑时,请不要急躁,不要采取僵化的方法,请耐心地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不要使用勉强或威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