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卡姆剃刀”:一把剃秃了空想家的利刃

对科学家,哲学家,管理学家来说,“奥卡姆剃刀”,都不会是一个陌生的词语。

这一词语,当然,并不是指某种牌子好用的剃刀,实际上,它是一种逻辑学原理,由14世纪英国的一个逻辑学家首先提出,而且影响深远。

它,大概描述了这样的一个原理: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对于实践家来说,这是指不要浪费过多的东西去做一件事情。

对于理论家来说,这是指一个理论应该要尽可能地精炼简洁,如果给的假设太多,未知成分太多,那么它成真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

举一个例子。

百慕大三角,常被认为是神秘的、危险的地区。传言,在这里航行的船只,会莫名其妙地失踪。为此,人们发展出了多种模型来解释,现在,我给出三种模型,大家来看一看哪一种可能性更高。

一,漩涡说。认为这一地区船舶的失踪是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及自然原因所导致的强大漩涡。

二,天外来客说。认为神秘现象是外星人在该地区海底建立基地后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导致的。

三,谣言说。关于百慕大三角的一切都只是谣言,这一地区根本不存在神秘现象。

或许,人们更愿意相信第二种模型。毕竟,谈外星人更容易激起人们的好奇心。不过,遗憾的是,第二种模型成真的可能性更小。因为,要让第二种模型成立,就得首先假设有外星人。这还不算完,有了外星人,我们还要假设有能来到地球的外星人,假设这些外星人想来,假设他们把基地选址在百慕大三角……在没有确凿证据发现百慕大三角海底有外星人基地之前,这些都只是假设,而且这些假设中的未知成分实在是太多了,这样的模型成真的可能性会明显小于基于科学已知框架的漩涡说和基于社会已知框架的谣言说。

一个模型成真的可能性是由其已知程度和被证实程度来决定的,如果这个模型过于繁琐,那么它需要被证实的地方就越多,模型中的未知成分也就会越多。

这个时候,对于严谨的科学研究来说,我们就必须收起自己的好奇心,选择抛弃这些充满未知的、不太可能又十分繁琐的模型,而选择简单精炼,可被证实又可被证伪的模型。

从这个角度来看,奥卡姆剃刀无疑是反对哲学空想的,甚至是反对宗教有神论。

一些高度抽象的哲学命题、神学命题,既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无论在逻辑上如何去演绎,都无法彻底解决,常常只是哲学家自说自话,仁者见仁,所以,与其在这些问题上争论不休,倒不如现实一些,着眼于一些确定性的可被证实的原理,力求简单与精准。

奥卡姆剃刀的这一逻辑,无疑更符合科学家的胃口。

在科学家的共同意识里,如果两种理论模型都能够解决问题,都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那么在获得更多证据之前,他们就会选择更简单,更不繁琐的那个模型。

纵观科学家们最伟大的那些成就,从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到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无一不是在提炼精确简洁的定律,从最简单的数学公式中,把握宇宙运转的本质规律。

到了今天,理论物理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在很多领域也已经接手了哲学命题的研究,而在这些研究中,奥卡姆剃刀也依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比如说,关于宇宙的起源。

对于这个问题,多重宇宙论(平行宇宙论),是一种可能的解释。

在宇宙开端的微观量子状态下,存在着量子涨落的现象,粒子凭空出现,又凭空消失。当这种“无中生有”被证明是没有限制的,或者说限制条件很少时,我们就能够想象到,凭空出现的不一定只是一个粒子,也可能是整个星系,甚至整个宇宙。

就这样,我们得到的一个集合,一个拥有无数宇宙的集合,而我们所居住的那个宇宙,也只是无数宇宙中的一个。

在这里,用无限思想来解释宇宙的起源似乎很妙。不过,这也很容易被反对者抓住把柄,用“奥卡姆剃刀”进行攻击。因为,创生的无限使得我们眼中拥有了许多完全观测不到的宇宙,而这些宇宙似乎也是多余的,完全不必要的。

这个理论想要站得住脚,就必须防住“奥卡姆剃刀”,不然它很可能就会被主流科学界抛弃,从而变得无人问津。事实上,在支持者看来,这个理论所添加的实体,并不是一个一个充满细节的真实的宇宙,它所提到的那些观测不到的宇宙,其实只存在于一个集合中,一个极为简化的集合中。所以,这个理论所添加的实体也只是一个简化的集合而已,在这种语言层面上,它又极其符合奥卡姆剃刀原理的要求。

所以,可能,大概,我能得出的结论是,面对“凶神恶煞”的奥卡姆剃刀,任何理论都会瑟瑟发抖,激发出自己的求生欲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