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 《中国味道》又要开始了

上午去了针织路那边的一个茶楼开会,茶楼开在居民小区里,导航到了小区里面反应有些慢了,结果我开到了一条断头路上,本来车技就不好,路窄车多,还有很多障碍物,左右腾挪的半天才算挤出来,大冷天的出了一身汗。以后约地方还是去酒店比较好,地方容易找,还有停车场,可以省去不少麻烦。

《中国味道》又要开始了,这次要做12集,每周播出一集,大致需要两个半月的时间。编导找我聊内容,关于食物,关于食物涉及到的文化和风土。说了一些我知道的,也给了一点建议。更多的需要看到具体的台本才能有针对性的建议。这个节目从第一季起我就积极参与了,现如今到了第六季,自然也会尽力去做。只是物是人非,动力和劲头已不如从前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从大同回来的那天晚上,有朋友找我聊他们正在制作的一档和团年饭有关的节目。春节将近,年夜饭的话题也多了起来,这种年节节目到日子总会有,如何做,如何做出新意,如何作出文化味道则是考验制作方的智慧了。介绍各地年夜饭特色,都有什么菜?什么地方过年一定要有什么菜,这是大路的做法,已经被太多节目做过了,作为一般的饮食节目拿出来倒也可以应付。朋友来找我,肯定不是要做这样的饮食节目,而是想从饮食出发,阐释年夜饭的文化基因和情感内涵。那天我说了不少,但最重要的就是这段话:

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个人选择呈现多样性,人们自己选择食物的宽容度也大了许多。但是工业化进程却减少了食物供给的丰富性、整体多样性,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就餐习惯以及因这习惯形成的餐桌的仪式感和纽带作用。因此团年饭所营造的家庭成员共同分享食物,不仅巩固了家庭生活的基础,更是族群认同的纽带。食物是情感的媒介,食物维系着延续着族群的亲密关系。

很久没有和家人一起吃饭了,今天为女儿做了一碗炒饭,女儿说味道不错就是有点咸了。太久没有在灶台前忙乎了,手生了,调味也把握不准了。为了弥补这个失误,晚上和家人一起去晟永兴吃烤鸭,顺带找补了一根海参,感觉王河是个认真努力做好菜的餐厅经营者,餐厅设计、服务质量、菜品呈现等方面都做了很好的努力,能够在他的餐厅里体会到FINE FINING感受。

图片发自简书App

鸭皮与鱼子酱

图片发自简书App

海参

图片发自简书App

9日要去澳门参加“2019黑珍珠餐厅指南”发布活动,行前于玮要我为厨师写点什么,行色匆匆难以安定的我憋了许久也没写出合适话语,记得在大董公众号看到过一段话,倒是很适合说给那些有追求的厨师:“在一个有使命感的厨师那里,一道新的菜品的诞生,远远不止于简单的中西合璧,元素融合,它表述着厨师对食物的理解,包括食材与时令、地缘、技法的关系,审美的构成,这也正是大董意境菜具有生命力的根基,这种根基可以让它形成自己的语言,它既是独特的,又是通用的,一旦这套语言成熟,食物可以在这套语言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它更多更好的可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