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批“网红”经济学家:经济学不是说故事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的这首诗恰如其分的形容张五常的自信与骄傲。

张五常被誉为“华人世界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屡屡参与到中国经济改革的讨论中,为内地改革开放开出药方。他出生于中国香港,幼年时期遇抗日战争,随母亲前往广西避难,成年之后先后求学加拿大和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曾在芝加哥大学、华盛顿大学等世界名校执教,并担任华盛顿大学教授。上世纪80年代回到香港大学,担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讲座教授。张五常主要代表作品有《佃农理论》、《中国的经济制度》、《经济解释》、《蜜蜂的神话》、《卖桔者言》等。

他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曾轰动西方经济学界,后来成了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1991年,他曾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而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2008年,他的著作《中国的经济制度》出版后得到广泛关注。在序语中,他骄傲地写到:“回顾平生,在学术研究上我老老实实地走了一段漫长而又艰苦的路。1967年写好博士论文《佃农理论》,2008年写好《中国的经济制度》,相距四十一年,二者皆可传世,思想史上没有谁的智力可以在自己的顶峰维持那么久。上苍对我格外仁慈,给我有得天独厚之感。”

名气与争议往往如影相随。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张五常,很多同行经济学家对他的狂傲不羁颇有微词。在2008年前后,张五常的“惊人之语”风靡一时,有11名教授联名批评张五常,要对“张五常热”“降温”,“扑火”,《对“张五常热”的一点冷思考》等批判见诸报端。

张五常的狂傲不羁、喜出狂言,让他在经济学圈获得“狂生”之称。其实“狂生”一词,是张五常在二〇〇〇年的一篇题为《狂生傲语》的文章(后以此名结集成书)里自封的,跟着传了开去。

论语有云: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1935年出生的张五常今年已经83岁,时光流逝,他并没有变得与世无争,依然犀利如初。

这位国际知名的经济学家,在自己家里接受了凤凰网财经原创视频节目《封面》的深度专访。

谈网红经济学家:经济学很难,不是说故事

封面:内地有很多经济学家,现在是网红经济学家。您怎么看?经济学是可以这么讲吗?

张五常:经济学很难,经济学不是这么容易的,它不是说故事那么简单。

封面:有价值吗?

张五常:有一些人他学了经济学就说故事,很有趣味,但是未必你能学到东西。当年我的主要老师上课时每天都讲一条需求曲线,来来去去都是这个,说了五个星期,一个星期说三次。这样的教法一定不是网红,但却是真学问。

封面:现在的中国经济学家有高人吗?

张五常:有一些不错的,有一些天分蛮好的,不要说名字,有一些不错,但是他们机会没有我好,比我聪明也没有用。

出生于东方明珠香港,早年在内地颠沛流离,后来又学成于美国,著作在中国广为流传。内地、香港、美国,张五常最喜欢哪里?在采访的最后,面对这个艰难的选择,他笑言:如果说住得好,估计赢不过美国,住在海边,可以钓鱼、游船、逛逛公园;说到吃,当然是香港最好了。“但是对我来说,要研究中国的文化,当然是在中国内地最好了。”

八十三岁的“狂生”张五常,依然狂傲不羁,讲话一针见血,不留情面。然而狂傲的背后是一种对国家民族和当代年轻人的关心和情怀。

更多内容,请关注凤凰网财经《封面》专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