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作战决策的“思维之花”

编者按

作战决策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说,作战决策水平决定着指挥员的指挥水平。本文从典型案例分析入手,剖析了直觉在作战决策中起到的正反两方面作用,以及如何利用直觉助力作战决策。需要说明的是,指挥员的直觉是以综合军事素养、战争特别是战役战术准备为基础的,绝不是“眉头一皱,计上心头”那么简单。影响作战决策的因素有很多,直觉思维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从直觉视角观察作战决策,为我们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提供了新的窗口。

从“蒙提霍尔问题”说起

某场演习中,根据上级命令,红方部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从甲地机动至乙地。甲乙两地之间有三条距离相近、互不连通的道路可供选择,分别为5号、6号、7号公路,蓝方已在其中两条路上埋设混合雷场。由于时间仓促,来不及查明雷场具体情况,红方指挥员决定碰碰运气,随机选择7号公路实施机动。部队刚出发,导演部如实告知红方,6号公路有雷场。那么此时,指挥员应不应该更换机动路线?

按照直觉判断,没有必要更换路线。因为三条公路中两条有雷场,现在排除了6号公路,也就意味着5号和7号公路各有1/2的概率存在雷场,既然概率都一样,那就没有必要更换路线。

但是从数学概率的角度而言,这并非最佳选择。如果不更换路线,那么红方会有2/3的概率遇到雷场。因为当红方指挥员随机选择7号公路时,他选中安全路线的概率只有1/3,也就是说,安全路线存在于5号、6号两条公路的概率是2/3。接下来,导演部帮助红方排除了6号公路,那么此时7号公路安全的概率依然是1/3,而其余两条公路安全的概率集中到了剩下那条公路上,即5号公路安全的概率就变成了2/3。

这一思路的关键在于充分理解这句话:“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后面发生的事件不可能影响它的概率。”也就是说,当红方随机选择任意路线时,其选中安全路线的概率就是1/3,这一概率并不会因为导演部提供了其他路线信息而有所改变。只有在改变选择后,红方选中安全路线的概率才会变成2/3。

上述问题就是“蒙提霍尔问题”在军事上的典型应用。这个案例说明:第一,人类直觉有时是错误的;第二,直觉根深蒂固,对决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舰艇“格洛斯特”号之谜

1991年2月海湾战争后期,英国皇家海军“格洛斯特”号驱逐舰,停泊在距离科威特苏阿巴港口24公里的位置,负责保护多国部队舰队,确保舰队舰炮为地面进攻行动提供火力支援。但这一举措也存在风险:舰队在提供支援的同时,也将自身置于伊拉克导弹的射程之内。当月25日凌晨5点01分,正当多国部队舰队开始炮击苏阿巴港时,负责防空的军官莱利在雷达屏幕上发现科威特海岸有雷达光点。根据光点的运动轨迹,莱利马上判断出其目标是护航舰队。莱利继续观察了40秒,发现光点正在以接近900公里的时速接近美国战舰“密苏里”号。

此时,莱利陷入极大的恐惧不安情绪。因为雷达光点出现的位置经常有美军A-6战机出没,这些战机负责投掷激光制导炸弹以配合地面进攻。完成任务后,A-6将飞往护航舰队,在航母上着陆。从飞行速度、路线、雷达截面积来看,光点与A-6几乎完全一致;尽管可以通过高度信息进行识别,但由于雷达操作员操作失误,高度信息也无法提供;此外,A-6在返航时为了避免遭到伊拉克防空导弹攻击,会关掉敌我识别系统。种种不利因素叠加,使得莱利难以区分光点究竟是敌方导弹还是己方战机。如果他不发射防空导弹拦截,那么很可能“密苏里”号会被击沉,数百名士兵将阵亡;如果他发射导弹,那么他就可能击落一架A-6,杀死两个无辜的飞行员。

最终,莱利凭借强烈的直觉,断然下令开火,击落了光点。后经多方查证,确认光点的确是伊拉克发射的一枚“蚕式”导弹。事后,英国海军高层仔细分析了所有线索,作出结论:根据雷达影像区分反舰导弹还是A-6战机是不可能的。甚至莱利本人也无法解释当时自己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只能将其归因于“直觉”。于是在英国皇家海军官兵心中,这成了“‘格洛斯特’号之谜”。

最终,一个认知心理研究团队解开了这一谜题。经调查发现,“蚕式”导弹飞行高度比A-6低了近600米,出现在雷达屏幕上的时间也要比后者晚大约8秒。由于莱利长期担任防空警戒值班任务,因此他能够敏锐感觉到两种光点在时间上的细微差别。这就是莱利看到这个光点时感到恐惧不安的原因。尽管他无法解释恐惧的来源,但直觉告诉他——应该把光点击落。

这一案例说明:第一,直觉能够赋予人敏锐的洞察力,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第二,直觉与个体经验密切相关;第三,当事人往往无法解释直觉的根据,于是将其视为灵感,甚至有人将其命名为“第六感”。

直觉,影响作战决策的“双刃剑”

“蒙提霍尔问题”和“格洛斯特”号之谜说明,直觉既可以让人做出错误选择,也可以让人决断正确。因此研究直觉原理,对于提高决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作战决策而言,直觉的力量更是不能忽视。在时间紧迫、态势多变的战场上,来不及认真分析思考,很多决策都来自本能直觉。那么在决策过程中,直觉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美国著名决策心理学专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发现,人类大脑中存在两个思维系统,分别为“系统1”和“系统2”,可将其分别视为“直觉”和“理性”。直觉依赖个体经验处理简单问题;理性通过分析推理处理复杂问题。二者的协作方式是,大脑在作出任何决策时,总是直觉先出面;只有直觉无法解决时,才会把问题交给理性。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种协作方式非常高效且代价最小。当遇到简单问题时,直觉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只有问题比较复杂时,理性才会出面。这就确保大脑在面对任何问题时,都会用最短的时间解决,并将资源消耗控制在最低程度。但是从决策的角度来看,某些本该使用理性解决的问题,被我们用直觉快速解决了。这就导致人类作出的很多决策,其实都是依赖直觉反应,而非经过理性分析。

直觉的基础是经验。认知心理学家加里·克莱因指出,直觉就是人类将经验转化为判断及决策的方式。人类在反复获取相关经验后,大脑会自动对这些经验信息进行处理,就像构建数据库一样,将这些信息按照一定的数据结构进行储存。当人类面临问题时,大脑的第一反应,就是迅速采用“模糊检索”的方式,搜索出与当前问题最匹配的“场景模式”,并以直觉的方式输出。1938年4月,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粟裕率领500人左右的先遣支队前往溧水一带进行侦察,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条件。28日,先遣支队抵达南陵县,宿营在东门外。次日,一架日机在南陵上空盘旋几圈后离开。子夜时分,粟裕突然下令紧急集合:“群众所以欢迎我们,是因为我们不是从前线溃逃下来的,而是向敌人开进的。但也正因如此,我们必定受到了敌特、汉奸的监视。这里离敌控的芜湖很近,说不定我们的行踪已经被发现,敌人很可能对我们发动突袭。因此我们决不能高枕无忧,必须立即转移。”天刚破晓,敌机果然来了,在东门外盘旋,猛轰滥炸,俯冲扫射,先遣支队却早已平安转移到城外山村。粟裕之所以能够料敌如神,经验与直觉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种直觉不仅源于平时的作风养成,更源于长期指挥作战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如何让直觉助力作战决策

尽管直觉来源于经验,但对于决策者而言,仅仅依靠经验是不够的,还需将经验转化为知识与智慧。因为经验是个性化的,仅适用于某些特定场景;而知识与智慧具有较为广泛的适应性,可应用于更多的领域。战场上,如果说区别一名普通士兵和指挥员的标准是“是否拥有作战指挥经验”,那么区别一名指挥员优秀与否的标准,则是“运用经验决策还是运用专业知识与智慧决策”。因为丰富的经验能够帮助指挥员正确决策,也会局限其思维。优秀指挥员的直觉应基于专业知识与智慧而非个体经验。

清朝雍正年间,年羹尧出兵平定青海叛乱,对方利用沼泽地据险而守。叛乱分子凭直觉认为,骑兵不可能在沼泽地行军。而年羹尧则认为,骑兵在沼泽地行军的确很困难,但并非不可能。最终,年羹尧部队利用干草和木板成功通过沼泽地,顺利打败叛军。在奠边府战役中,法国人在群山环绕的平坦谷地建立军事基地,通过空运实施补给,对越南军队造成很大威胁。在法国人直觉中,火炮阵地不可能设置在陡峭山顶。结果越南军队反其道而行之,把火炮拆开化整为零,人扛骡拉运到山顶再组装起来,最后借助猛烈的防空和炮兵火力,打败了法国军队。这些都是利用对方直觉误区,突破常规思维的典型决策案例。

认知心理学认为,直觉主要源于潜意识,而潜意识是人类意识的主体。对于正常个体而言,远在意识层面上觉察到自己作出决定之前,潜意识系统已经启动,并选择了最先想到的可行选项。这就意味着即使我们认为自己正在进行“纯粹的理性思考”,也不过是在验证直觉所提供的参考方案。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于战场指挥员来说,提高决策水平的最佳方式不一定是久经沙场,关键在于“总结反思经验教训+练习提高决策能力”:其一,做到大量研究战例,深入分析经验教训,总结其规律特点,在潜意识中扩充“知识数据库”;其二,培养量化分析思维,尽量用定量分析来支撑定性分析,如99%约等于100%,但决不能将二者完全等同;其三,对直觉保持适度警惕,尤其在作出任何重大决策之前,要思考决策方案是否存在“隐藏预设前提”;最后,通过想定作业、兵棋对抗和实兵演习来进行决策场景模拟,持续更新陈旧观念,不断修正思维模式,从而提高和保持作战决策的效率和质量。需要说明的是,指挥员的直觉是以综合军事素养、战争特别是战役战术准备为基础的,绝不是“眉头一皱,计上心头”那么简单。影响作战决策的因素有很多,直觉思维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从直觉视角观察作战决策,为我们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提供了新的窗口。

(作者单位:陆军指挥学院)

相关链接

“蒙提霍尔问题”,又叫“三门问题”,出自美国一个电视游戏节目,问题的名字取自节目的主持人蒙提霍尔。电视游戏节目中,参赛者面前有三扇关闭着的门,其中一扇的后面是一辆汽车,选中后面有车的那扇门就可以赢得汽车。而另外两扇门后面各有一只山羊。当参赛者选定了一扇门,但未去开启它的时候,主持人会开启剩下两扇门中的一扇,露出其中一只山羊,并问参赛者要不要改变选择,选另一扇仍然关着的门。此节目一经播出就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大部分人都凭借直觉认为不应该换。主持人给出的答案是应该换,并阐明了理由。最后,这个问题通过计算机程序反复验证,结果是“应该换”。“蒙提霍尔问题”告诉我们,逻辑上没有问题的直觉很可能是错误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