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 7 月由工信部首次提出" 专精特新 " 概念,随后在《" 十二五 " 中小企业规划》中也提出将 " 专精特新 " 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2018 年末,工信部开展了首批 " 专精特新 " 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2021 年 7 月末,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发展 " 专精特新 " 中小企业 ;2021 年 9 月,北京交易所宣布设立,其核心是为 " 专精特新 " 中小企业服务。
“专精特新”来源于国外的“隐形冠军”概念,强调在细分市场通过“求专”、“求精”、“求特”、“求新”取得数一数二的地位,成为这个领域的“隐形冠军”。但是,“专精特新”不追求“隐形”。
如今双循环背景下,国家希望众多中小企业不仅要有独门绝技,同时要重视组织建设,在单个产品冠军之上,寻找第二个、第三个机会,实现向“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的跨量级发展,而实力较强的企业,则争取在国际上继续努力,争取成为领航企业。但是长期以来,很多国内企业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随之而来的是发展后劲不足、产品竞争力不高、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
01 突破“卡脖子”现状,让“断点”“堵点”不再涌现
众所周知,我国虽然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但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产业链上“断点”“堵点”频出,出现基础装备和核心技术能力不足,从科技到产业的创新内循环机制不畅,以及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杀手锏”技术等问题。
“专精特新”已成为中小成长风格下的重要主线,聚焦实业,做精主业,解决当下“卡脖子”现状,营造百舸争流竞相创新的新局面,“专精特新”企业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专精特新”企业、产品通常都有“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作用,在国内细分行业中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他们既是其他中小企业的旗帜和标杆,也是产业技术创新、供给体系创新的扛旗手。
02 摆脱传统思维束缚,从“门外汉”实现华丽转身
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中小企业“小巨人”们,当它们聚焦镁光灯下,调整步伐适应新的环境迫在眉睫。
一直以来,专精特新企业分布在专业细分领域,拥有极高的行业壁垒,在某一个领域里都拥有稳定的客户以及足够的利润。在传统发展模式中,即使没有迅速反应以面对多变的市场,亦能保持“金饭碗“,也能“过得滋润”。
它们中多数企业与快消和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路数不一样——它们不需要靠在外部平台打广告、做活动来收获流量,从而实现产品变现。因此,在市场上,我们很难捕捉到这些隐形冠军的身影,需要构建一套新的企业发展体系的基础上,去挖掘其在市场竞争中所具备的相对优势,从而不断转变经营思维,通过管理、技术、工艺的新颖化,不断占得市场先机。
03 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重,助力企业跨量级发展
实际上,在企业成长中,从行业到形成产业,硬实力和软实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催化剂。那么“专精特新”企业,如何打破行业发展老旧模式,如何实现跨量级可持续发展,如何构建产业发展新生态,成为摆在“专精特新”企业和产业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企业从自然成长到跨量级发展,专精特新企业之路可谓任重道远,需要将专精特新作为发展战略,左手抓硬实力、右手抓软实力,软硬都要同时抓。从“单打冠军”到“全线取胜”,从“小巨人”成为世界冠军,要有突破增长瓶颈的思维,需要持续优化组织运营模式和打造专精特新组织力。
面向未来,“专精特新”想要在双循环发展大背景下,破局突围,依势而起,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不仅需要持续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改变。实现组织变革,以应对瞬息变化的市场与外部环境的改变,成为当下专精特新企业,乃至中国千万家中小企业不可逃避的问题!
从投融资改革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通知,到北交所的成立,标志着专精特新企业进入制度友好周期。
如何实现组织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聚焦,让资源实现最大化?
如何帮助组织灵敏的感知环境并及时应对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
如何营造组织成员相互信任氛围,统一步调,相互支持?
让全员自动自发,让组织增量增效。九段OKR,更适合中国成长型企业的目标管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