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3车企财报:长安利润大涨 比亚迪竟越卖越亏

引言|日子很难过啊

“缺芯”贯穿2021年车市,如果要说车市哪个季度受它影响最大?那无疑是第三季度。

受芯片短缺影响,第三季度国内车市持续走弱:销量不仅持续同比下跌,且跌幅“步步升高”。乘联会零售数显示,7月乘用车同比下滑6.1%,8月跌幅扩大至14.7%,9月进一步扩大至17.3%。

“缺芯”导致汽车厂商停产、减产,产销不足使得市场供不应求,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汽车优惠幅度减小,部分车型甚至出现加价购车。

因此,有人说,车企似乎更挣钱了。那么,事实是真的如此吗?

事实并非如此。从统计的上市车企财报来看,车企业绩普遍下滑。

规模最大的上汽集团,三季度营收和利润双双两位数下滑:营收1866.16亿元,同比下滑13.2%;净利润70.36亿元,同比下滑14.8%。其原因与芯片短缺、疫情反复以及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等因素有关。.

从其产销快报来看,合资企业表现不佳是上汽集团业绩下滑的主因。上汽大众1-9月销量下滑17.5%,上汽通用下滑5.2%。而自主品牌版块表现较好,上汽乘用车增长22.8%,上汽通用五菱提升6.7%。

营收净利双双下滑的还有北京汽车、海马汽车。

北京汽车由盈转亏,第三季度营收334.97亿元,同比下滑40.8%,净利润-0.88亿元,同比下滑113.1%。北京汽车大部分利润来自于豪华品牌奔驰,其第三季度业绩亏损与奔驰销量大降有关。上险数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奔驰在华销售14.97万辆,同比下滑33%。

海马汽车亏损扩大,第三季度营收2.24亿元,同比下滑28.5%,净利润-0.88亿元,同比下滑42.6%。海马汽车曾通过卖房产自救,近期又爆连续处理旗下两处产业欲要回归造车主业,那么,它能成功吗?

比亚迪、长城汽车、广汽集团和小康股份“增收不增利”。

比亚迪第三季度营收实现543.07亿元,同比增长22.0%;净利润实现12.70亿元,同比下滑27.5%。

营收大增,这主要是产品销量的提升。不受芯片短缺的冲击以及新能源市场的火爆,令比亚迪销量大增。其产销快报显示,2021年1-9月,比亚迪汽车销售452744辆,同比激增68.32%。

但为何利润却下降?原因在于,在收入增长的同时,比亚迪的营业成本增长得更为迅猛。财报显示,比亚迪前三季度营业成本为1263.53亿元,同比增长51.81%,增幅是营收增幅的两倍还多。原材料价格上涨则是其营业成本猛增的主要因素。

难怪有人调侃比亚迪:卖最多的车,挣最少的钱。

长城汽车三季度营收288.69亿元,同比增长10.1%,净利润14.16亿元,同比略降1.7%。据有关证券机构分析,长城汽车净利润的微降与其计提股权激励费用有关。长城汽车三季度计提股权激励费用4亿元左右,导致管理费用大幅增加。

广汽集团第三季度营收207.99亿元,同比增长19.5%,净利润实现9.47亿元,同比下跌64.7%。广汽集团利润基本依靠于“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贡献,即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两家合资车企带来的利润,然而,“缺芯”影响之下,这两家企业销量下滑,利润也大幅下降。第三季度,“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为16.76亿元,同比暴跌50.9%。

小康股份第三季度营收40.65亿元,同比提升14.7%;净亏损6.02亿元,同比扩大103.5%。财报显示,亏损主要与三方面因素有关:1、因钢材、芯片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毛利率下降;2、新能源智能工厂投入较大,折旧摊销增加;以及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营销费用增加;3、中高端新能源汽车产品开发支出摊销增加,新能源汽车产品销量属于爬坡期。

长安汽车、力帆股份则“增利不增收”。

长安汽车三季度营收224.15亿元,同比下滑2.8%,净利润实现12.63亿元,同比大增42.9%。营收下滑主要是受芯片短缺影响销量下滑所致。产销快报数据显示,长安汽车第三季度销售53.13万辆,同比微降1.6%。但毛利率和期间费用率的改善,令长安汽车的利润大涨。

力帆科技三季度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2132.6万元,同比增长101.4%。财报显示,前三季度因公司业务结构调整及破产重整完成,有息负债大幅减少,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处置损失及财务费用均大幅降低。

此外,业绩有所改善的还有北汽蓝谷和*ST众泰。

北汽蓝谷第三季度营收实现36.61亿元,同比激增352.2%;净亏损8.31亿元,较去年同期收窄18.6%。这主要是其整车销售及积分收入同比增加所致。第三季度,北汽蓝谷整车销售10,015辆,同比高增56.8%。

*ST众泰三季度净亏损2.38亿元,较去年同期收窄55.1%。目前,众泰处于破产重整阶段,在按计划寻求与新能源汽车行业龙头推进重整工作。

车聚小结

“芯荒”的来临,车企的日子更加不好过,而且“缺芯”仍将持续,车企如何是好?应增强产品竞争力,加强内部成本管理,开创自主研发能力。只有熬过“寒冬”,才能迎接春天。

最后,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