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风云激荡三十载 证券业中流击水奋楫进

从1990年呱呱坠地到2020年三十而立,中国资本市场几经风雨涤荡,如今已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市场之一,多层次体系初步成型,对外开放也迈出了更大的步伐。

证券时报记者 孙翔峰

筚路蓝缕,春华秋实。

中国证券行业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一路成长,一路壮大——从早期大多只有简单的经纪业务,到如今经纪、投行、财富管理等百花齐放;从不知股票为何物,到如今现代投资银行功能基本健全;从全行业大面积亏损,到如今行业全年净利润超千亿。

登高望远。新《证券法》落地实施、注册制改革渐次铺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力度一轮强过一轮,中国的证券公司正在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会。三十载沉淀,三十载绸缪,站在历史的节点上,依托中国越来越强大的资本市场,中国证券业行业必将越做越强。

行业实力不断壮大

如果从1987年9月国内首家券商——深圳经济特区证券正式成立算起,中国的证券行业起步已经超过30年,但是深沪交易所成立之后,中国的证券公司才开始正式踏入建设现代投资银行的征程,并一步步成长壮大。

从经营数据上看,中国的证券行业早已今非昔比。近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对证券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经营数据进行了统计,证券公司未经审计财务报表显示,135家证券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423.81亿元。截至2020年9月30日,135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8.57万亿元,净资产为2.24万亿元,净资本为1.79万亿元,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含信用交易资金)1.56万亿元,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11.23万亿元。

券商内部管理在摆脱杂乱无章的过程中,逐步规范发展,服务意识和水平也日渐提升。截至2019年末,证券行业净资本1.62万亿元,是2009年的4.23倍。行业整体风险覆盖率为254.61%,资本杠杆率为23.06%,流动性风险覆盖率为277.39%,净稳定资金率为145.22%,132家机构的全部指标优于监管标准,行业流动性指标整体稳定。

证券公司依托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做大做强提供了持续的帮助。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11月22日,年内有342家上市公司登陆A股,合计首发募资4238.72亿元,毫无疑问将成为全球第一。而包括IPO、配股、可传债、增发等在内的全市场融资规模则高达1.19万亿元。立足实体经济,反哺实体经济,中国的证券公司通过连接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市场功能不断完善

早期的券商发展内部受制于自身人才、资本匮乏,外部则纠结于资本市场广度、深度不足以及制度建设不完善,经纪业务成了主要收入来源,基本都是“靠天吃饭”。但是随着资本市场不断扩容,制度不断完善,券商业务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对于经纪业务的依赖也逐步降低。

以投行业务为例,早期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多次变迁,曾历经“额度制”、“指标制”、“通道制”等,最后到2004年才最终确定为“保荐制”并逐步完善沿用至今。

作为1996年就工作在投行一线的资深从业者,联储证券投行业务负责人尹中余对此感慨颇深。

“早期‘额度制’下,一个省份募资总额有限,为了实现更多企业上市,就把大公司拆成小公司,每个公司只占用一点点募资额度,恨不得把企业财务部都单独拆分上市。为了纠正这一乱象,监管又引入了‘指标制’,一个省份指标有限,为了最大化利用指标,又把大量企业合并成一家大企业上市。”尹中余说。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包括后来的“通道制”等,企业上市取决于经营质量,更取决于“指挥棒”。在此背景下,投行丧失了选项目的主动性,只能靠交际来获取项目,投行执业水平发展受限。而在项目总量有限的背景下,投行业务规模也难以扩张。

2004年5月,“保荐人制度”全面实施,对证券公司投行业务的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将券商从简单“包装上市”的定位,转变到了真正关注企业的内在质量上,注册制的铺开更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过程。同时,基本制度的变革也加速了券商投行业务的优胜劣汰进程,致使部分券商不得不改变策略,开始转守为攻,采取了主动调整投资银行业务的策略,从单一承销股票向收购兼并、风险投资及财务顾问等多种渠道发展。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证券公司未经审计财务报表显示,135家证券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423.81亿元,其中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431.58亿元,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50.62亿元。而在2011年,全行业证券承销与保荐、财务顾问两项业务净收入仅241.38亿元。

证券行业业务丰富的另一个显著体现,是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在海外市场,财富管理业务一直是投行业务重点,但是国内市场多年以来发展缓慢。

“基金代销等业务的土壤是公募基金和阳光私募的发展,而二者发展的基础又是国内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的提升。近些年,基金行业赚钱效应越来越明显,为行业的财富管理业务发展打下了基础。”一位券商行业从业者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当然,财富管理等业务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在10月22日举行的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证券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安青松表示,要加强财富管理业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普惠性。包括支持证券公司参与基金投顾服务试点,增强资本市场资金供给的专业性、稳定性。建议加快出台《证券经纪业务管理办法》《证券公司柜台业务管理办法(试行)》,健全服务投资端的业务规则;逐步扩大证券公司参与基金投顾服务试点范围,并在基金投顾业务试点基础上,探索符合证券公司业务特点的、以客户利益一致性为基础的客户账户管理模式。

此外,还要支持证券公司提升综合资产配置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建议在现行三方存管体系的基础上,支持证券公司建立综合理财账户,鼓励开展财富管理业务;在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基础上,推动全产品、全业务、全服务、全周期的一站式财富管理服务;建议探索优化三方存管运行模式,提高银证合作运行效率,降低行业运行成本,提高资金清算效率,实现理财账户的投资、交易、支付等基础功能,逐步建立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账户体系。

从数据上看,截至2020年9月30日,证券行业年内累计实现的3423.81亿元营业收入中,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含交易单元席位租赁)900.08亿元,占比仅有26%,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则高达1013.63亿元,超过了经纪业务收入。

与之相对,2011年全行业109家证券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59.50亿元,其中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688.87亿元,占比超过50%。

对外开放不断加强

30年很长,但在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30年也很短。中国资本市场刚刚起步,证券行业也前途似海。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证券业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安青松日前就指出,资本市场在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有枢纽作用,证券业正以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和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健全与资本市场枢纽作用相适应的能力和责任体系。

制度供给的红利接连不断。从提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开始,中国的注册制改革正在渐次有序铺开,目前科创板已发行公司达到了200家,中微公司、澜起科技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冉冉升起。创业板在注册制的推动下,上市公司数量也在迅速增加。

安青松指出,注册制改革推动投资银行真正落实价值发现责任、估值和定价责任、风险管理责任、组织交易责任,将工作重心从关注审核转向更加关注市场,从政府与企业的中间人回归市场中介本源,围绕定价、保荐、承销三大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投资银行业务能力将从通道化、被动管理向专业化、主动管理转型,价值发现能力、估值定价能力、尽职调查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研究分析能力等将成为投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新《证券法》已经落地实施,投资者保护力度不断加强,退市制度不断优化,为证券行业展开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外开放方面,正以更高水平开放构建行业发展良好生态。自2020年4月1日起,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已经取消,瑞银证券、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和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等外资控股券商正在逐步深入中国市场,国内证券公司在迎来更激烈竞争的同时,也有机会充分借鉴欧美市场丰富的创新经验,引入更多的增量资金和国际化优秀人才,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宽度、广度和深度,以此带动我国资本市场实现更有效的循环。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证券公司发展还存在过度依赖牌照、投行业务大而不强等缺点。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强烈的市场需求推动下,证券行业必将不断革故鼎新,在经营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取得更大成就,最终能真正承当起资本市场枢纽的功能,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中流砥柱。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