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老师
第一步是:做题。
老师跳进题海,学生跳出题海。
做好多好多题,起码把高一到高三的同步辅导书找上至少三个系列,写完。“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三年高考两年模拟”,这个就不要做了。感觉不是很系统,还是扎扎实实刷高考真题吧。
比如,如果是教北京地区的老师,你起码把北京高考全部真题做一遍吧,2010年以后的北京所有城区的模拟考试题你要做一遍吧(后面有时间的话你可以再去做更早的,2010年以前的)
然后,近十年高考真题你至少做一遍吧。(后面有时间继续往前做)
做完之后你就会发现,真正的新题少的可怜,很多你认为的新题十年前就出现过。
第二步:分类汇编。
这个可不是说,选择分一类,填空题一类,解答题一类。
你是老师哪,这科目是数学和物理哪,
这个大学生都会的分类你就不要干了。
有第一步做铺垫,希望你能做到见到一个题目就能瞬间看出这个题目是用什么方法,然后你就可以用电脑天天进行分类汇编啦。
数学里面知识模块有很多,你可以先从一个模块开始。比如三角函数,这个内容简单一点。这里面有很多模块,把使用一种或者一类方法的题目放在一起,由于第一遍你已经做了一遍,那么,这一遍的工作量应该是你可以搞定的。
刚入行的新老师,你如果能做到前两步,那你就基本上已经超过一半以上的新人啦,简单的事情,却并不是人人都能踏下心来干,你放心,懒人的数量超乎你的想象,各行各业都一样。
第三步:总结方法和技巧。
技巧和方法这个东西吧,不可全信,不可迷信,也不可不信。
其实可以上来就跟大家说,就是要总结方法和技巧,可是为什么需要前面两步呢?
你做了10道题总结出来的和100道题总结出来的,你说哪个总结更全面呢。所以要多做,这就是为什么有第一步。
总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分类汇编之后,同一类型的题目你做上20道,每道题目做5变,这是100遍,你就算是个笨蛋你也基本能找到一点规律,这个方法很low很简单,但是很好用。更高级别的技巧和方法,需要更深的知识和经验啦,这里按下不表。
第四步:设计如何进行讲解。
总结和讲解这两步是最煎熬的,真正好的讲解不是老教师给新教师批课批出来的。其实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一个高中数学科目的老师,一个年级的课程准备时间大概在150个小时左右,何况还有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下来至少要准备400个小时。你能让新老师自己面对无人的教室讲400个小时吗?而且,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在于就算新老师自己愿意对着无人的教室讲课,也没有人给ta任何的反馈。根本不知道自己这么讲到底好不好。当然,这么做是肯定有好处的,毕竟课程熟练了,但是吧,和上课上400小时当然是天壤之别。
军队里有句话:神枪手是子弹喂出来的
培训圈里也能有句话:好老师是毁学生毁出来的。
这里想和各位新老师说,其实你讲的和老教师相比,一般学生和家长有时候说不清,一堂课说不清,但是10堂课之后,也许他还是说不清,但是他可能会选择离开,原因是,总觉得哪里不对。
更有甚者,家长干脆就是老师,学生呢,从小学上到高中,听课无数,成绩又好,其实很多学到最后也是无比挑剔。所以,你根本欺骗不了消费者。
(嘻嘻,话说当年为什么从原机构出来,因为这些学生和家长太聪明了,能区分什么是好的课程,什么是普通的课程。)
谢谢这些成熟的学生和家长。
第五步:提炼考试规律。
当前面的东西足够熟练以后,这时候的你不是新老师啦,你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了。要全面,要精细,这个时候你应该对考试进行分析了。看看高考题都考啥,看看整个学科框架有多大,考的内容有哪些,没考的内容有哪些,可能考的内容有哪些。理科的考试预测基本从这里来,精细和全面的体系很重要,用这把尺子猜测可能考什么。
以上5步中,其实第4步最重要,因为足够多的教学实践其实能够弥补很多问题。只要时间够长,教的学生够多,是能发现很多问题的,
比如说
总结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用,
总结的技巧和方法是不是学生能够记住,(过于复杂的技巧方法其实等于没有技巧方法)
到底怎么讲解学生能够真正掌握
什么技巧方法其实是没用的
什么地方需要新的技巧和方法
什么知识模块有技巧和方法
总结起来就是:多做题+大量讲课+反思
最后就变成各种熟悉,对课程内容熟悉,对学生状态熟悉,对考试规律熟悉,就是各种熟
无他,唯手熟尔
最后祝各位新老师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