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好未来教育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中国教育服务产业市场分析与就业效应测算报告》。报告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迈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智能时代,学习者已不再满足标准化教育,而是需要更多个性化、多样化、弹性化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体系和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报告指出,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教育服务产业不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凭借对年轻高素质人才巨大的就业吸纳能力,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蓄水池”。近年来,中国教育服务产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19达到3万亿元,预计2020年将突破3.3万亿元。同时,教育服务产业已为社会提供了至少近千万个工作岗位。未来,教育服务产业是推动科教与产业融合的重要平台,随着新兴技术与教育服务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扩大教育服务供给的规模、提升教育服务效率与质量;随着政校企合作的日益紧密,以及教育治理体系的逐步完善,教育服务产业将走上共享、融合、创新、规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报告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通过阐明教育服务与教育服务产业的内涵,描述总结中国教育服务产业总体及学前教育、K12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国际教育等细分领域的发展现状与特征、投融资情况与趋势,测评中国教育服务产业就业吸纳效应与人才质量,以期为中国教育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经验依据以及未来启示。
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受供给和需求双侧因素驱动。教育服务产业的发展受到来自供给侧和需求侧双重动力的影响。其中,供给侧驱动力包括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红利、金融资本助力,以及教育政策导向。这些供给侧要素分别优化教育服务产业的服务模式、服务质量、资源配置与生存环境。同时,居民教育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与不断延伸的需求生命周期,成为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需求侧拉力。在供需双侧要素的驱动下,近年来,我国教育服务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19达到3万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3.36万亿元。
“教育+科技”受到投资者青睐。智能时代,人工智能(AI)、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与教育服务产业相互赋能,“AI+教育”近年来颇受投资者青睐。“AI+教育”是指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创新应用的技术、模式与实践的集合,目的是提升教育服务的效率、质量及个性化。技术赋能教育产品与服务不仅有利于企业建立竞争壁垒,同时也为资本创造了更大的增值空间。科技赋能的优质产品、服务与教育政策鼓励、支持领域的叠加,将为企业释放更多的增长空间、赢得更多的多元合作机会。
教育服务产业对年轻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仅从教育服务产业中的教育培训行业来看,大数据显示,25-35岁的年轻从业者是教育培训行业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调查同样揭示该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同时,行业中高校应届生岗位占比及应届生岗位量增速均高于其他行业。在学历结构方面,教师从业者呈现以本科和硕士为主的高学历特征,具有本科和硕士学历的从业者占比分别为59.62%、33.12%,大专学历仅为4.52%。此外,行业对留学人员的吸纳能力也不容小觑,某头部企业招聘的留学生人数从2015年的20人增长至2019年的444人,年均增长率130.41%。
后疫情时期融合化在线教育迎来新增长。后疫情时期,在线教育已成为教育“新常态”和经济“新业态”,以疫情期间的在线教育实践为基础,OMO模式将为产业发展创造新增长点,在数字经济浪潮下,在线教育还有很大的增量空间。教育服务企业应当继续发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优势,增强校企合作,为社会供给更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为学习者打造具有高效化、个性化和弹性化的教育服务。
在企业发展层面:一是要深挖用户痛点,坚持质量为王。对于学生、家长等用户来说,市场化的教育资源纷繁复杂,不少用户饱受虚假广告、过度营销、内容不佳、资源碎片化等问题困扰,产品和教学质量始终是用户关注的核心。对于企业而言,与其继续走引流和宣传的“烧钱”老路,不如以打磨产品和教学质量为核心,走出一条依靠品牌和口碑取胜的内涵式增长之路。中长期来看,只有具备规模化师资及培养能力、不断创新及本地化的教研开发能力以及运行稳定的平台技术保障能力才能使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
继续吸纳高素质人才就业,关注和推动新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企业应继续发挥其在吸纳年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优势,以提升人力资本为抓手,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与成长空间,夯实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同时,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在线学习服务师”等一批新职业。企业应积极把握就业市场动态,充分发挥自身深谙产业人才需求、深知产业发展规律的优势,加快构建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教育服务领域的新型人才、新职业发展提供规范化、创新性的培养方式与评价体系,从而实现新职业、新人才与企业发展的多向赋能。(文:唐琨 江霖)
责编: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