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旧改第一线,海丰人大代表架起“民心桥”

在海丰,中山中路这一片区“旧貌变新颜”的“戏剧”每天都在更新,一场能改写这片老街区未来的变化,正井然有序地发生。这片承载着老县城记忆的区域,作为海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一带两轴”整体布局的重要部分,如今正在开展一场大规模的老旧小区改造,核心是保护片区文物与历史建筑,修缮整治中山中路两侧民居,完善市政与公共服务设施,拓展公共空间,引导形成集传统民俗文化展示、多元化商业体验、舒适宜居示范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片区。在这一切初具雏形的时候,人大代表早已扎根一线,用实干为老城换新颜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要了解这场改造,就得先清楚这个与万余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海丰县中山中路片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覆盖了龙津、新桥、新安三个社区的9个网格化老旧小区,总改造面积约10.74万平方米,涉及改造建筑约60.8万平方米,需要改造的道路总长度约4745米,涉及近3944户家庭、约12971名居民。项目总投资约32033万元,计划分两期完成。

目前推进的一期工程,主要针对人民东路、龙津西二路、向阳路、町仔街、新直街、打铁街、宫后街等多条街巷展开。一期重点建设内容包括:对约1730米道路及管网进行改造提升,涉及人民路、向阳路、龙津西二路等主次干道提质升级,拆除沿街公有房以拓宽打铁街、町仔街形成街区内循环,并修复市政管网消除涝点;对向阳路、打铁街、町仔街、人民中路(中山中路以南段)及龙津西二路(中山中路以南段)两侧约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进行建筑立面提升;结合拆改利用特色建筑前场及街巷开敞空间,改造约3200平方米区域设置小游园以优化公共空间;同时改造约3570平方米区域高效排布新增及改造129个户外停车位,其中新能源车位占比达50%,切实解决居民停车难、充电难的问题。

如此庞大的工程,在推进之初就面临着诸多挑战,人大代表就像先锋军,在政策与民意之间架起桥梁,全力攻克难题。海丰县海城镇龙津社区党委书记、镇第十七届人大代表陈景斌在基层已扎根27年,他先后从事担任海珠社区副书记、云岭社区副书记兼副主任、南门社区副书记等多个岗位,丰富的基层阅历让他最懂居民心思,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在新直街至宫后巷片区改造中,85户征拆户里有41户是私人房屋,刚开始不少居民不配合测量登记,觉得“改不改和自己没关系”。陈景斌带着团队一次次上门,不只是讲政策,更坐下来听居民算“生活账”:“您看这路拓宽了,孩子上学安全多了;管网修好了,下雨天家里再也不会返水。”他将在多个社区任职积累的经验运用到工作中,坚持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讲政策,用同理心化解矛盾。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让38户签了约,剩下3户因家庭或产权原因还在持续跟进。他常说:“旧改不是干给上级看的,是要让老百姓真受益,急不得但也慢不得。”

海丰县海城镇新桥社区党委副书记、镇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张萍则把在企业会计的细致劲儿带到了旧改现场。她曾在2003年8月至2004年2月于公平梦迪花服装公司担任会计,2004年10月转入新桥社区工作至今,深耕基层21年。企业经历让她将会计工作要求的“凡事有依据、过程可追溯、结果可量化”理念,成功应用于社区治理,在民生需求与资源约束间寻找最优解。

在中山中路一带,分布着90间营业商铺、12间空屋和12间居民住房。改造初期,当需要进行房屋监测和墙体抽检时,不少商户和居民觉得“这是瞎折腾”。张萍则带着网格员逐户登记需求,拿着设计图给商户算“长远账”:“门面整漂亮了,顾客自然多;线路埋地下了,下雨再也不怕漏电。”她始终以“党委副书记统筹协调+人大代表履职为民”的双重身份架起连心桥,做旧区改造中的“民情传声筒”和“政策翻译官”,把居民声音原汁原味带上去,再把政策“翻译”成群众听得懂的话。在她的耐心沟通下,商户和居民的态度逐渐转变,从最初的抵触到现在开始主动了解未来规划,配合工程队开工。

在整个项目推进中,人大代表的作用远不止于协调居民。面对征拆签约这块硬骨头,他们始终冲在前面。截至7月15日,一期工程涉及征拆房产约69户,包括人民市场9户,其他巷道私人房屋60户,目前已累计洽谈签约47户。同时,一期工程在建筑立面改造上也取得显著进展,累计完成外立面施工107栋,覆盖向阳路、龙津西二路。这些进展的背后,是代表们一次次组织座谈会、一次次对接职能部门的结果。遇到居民对拆迁政策不理解、对补偿方案有疑问,他们就耐心解释;碰到商户担心拆迁影响经营,他们就积极想办法协调,确保项目能按计划推进。

当然,难题也不少。老城区“三线”(电线、网线、有线电视线)乱拉乱接像“蜘蛛网”,点位多、线路杂,给后续施工带来隐患;近期暴雨天气频繁,对拆迁和拆除工作造成了不小影响;还有少数居民因个人利益诉求未满足,对改造工作存在抵触情绪。此外,旧城区道路普遍窄小,加上全域旅游项目全面铺开导致的交通拥堵,也给砖渣外运、外墙施工、老骑楼加固等工作带来阻碍。但这些问题反而让代表们更坚定:“旧改哪有顺顺当当的?关键是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就像陈景斌说的,“只要尺子是‘群众满意’,再难的坎也能迈过去。”

如今走在中山中路片区,能看到的是旧改项目一期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到处是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他们有的在和居民洽谈拆迁事宜,耐心解答着各种问题;有的在已经征拆的区域进行房屋拆除工作,机器轰鸣声中,旧的建筑逐渐被拆除,为新的规划腾出空间。这背后,是人大代表们用脚步丈量街巷、用真心倾听民意的结果。他们没说过多少豪言壮语,只知道居民盼着路好走、房好住,就一门心思把这事干成。

随着一期工程的逐步推进,海丰人大还在着眼更远的事情。他们考虑着后续如何更好地推进道路提升、建筑立面改造等工作,也在琢磨着怎么让改造后的片区保持整洁,如何让商户增收反哺社区。代表们已经开始构思可持续的长效机制。正如张萍代表所强调的,关键要在“可持续”上下功夫,一方面探索“改造+运营”模式,通过引入文创产业、社区服务等业态,让旧区改造形成“自我造血”能力;另一方面建立“改后管护”长效机制,避免“重建设轻维护”。

目标是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确保改造成果真正“留得住、用得好”,让老城不仅“改得好”,还能“活得好”。毕竟,旧改才刚刚开始,这只是让老城焕发新生的起点——这一点,扎根一线的人大代表们比谁都清楚,也正用实干一点点朝着目标迈进。

撰文:严学艺

通讯员:卢燕雪、蔡若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