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产电视剧与网剧继续在时而平行时而交叉的道路上狂奔。
除了因上星失败、逼不得已选择转网的部分作品,专供网络的剧集和主打卫视的电视剧,从篇幅、类型到风格上,都进一步分化。
如果说,短剧集、类型细分、剧场模式是2020网剧创作的关键词的话,那么2020电视剧的创作趋势大致也有三条:向平民美学的传统电视剧回归,现实主义与社会情绪的融合变奏,以及长篇幅电视剧“去水化”愈发明显。
与今年的网剧相比,国产电视剧的“成绩”显得并不突出。一方面,网络话语权被年轻观众牢牢握紧,电视观众发声的渠道进一步被堵塞了。另一方面,电视剧面向的是广大观众,很难实现所谓的类型细分,也就没办法完成“圈地自萌”。
但这并不代表国产电视剧的全面失守。在传统强项题材中,仍然有不少表现突出的排头兵。故此,我们以艺术水准为标尺,综合考量热度、口碑及题材难度,选出了8部代表电视剧,以期从作品层面勾勒2020的电视剧业态。
为公平起见,本文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其一,只选入在电视台首播的华语剧集。二轮上星的网络首播剧口碑再高,也归属为网剧一类,不纳入年选范畴。当然,同期播出、网播更快的也算电视剧。
其二,只要表现足够好,同类型的剧集要精也要多。绝不错过任何一部好剧。评选虽说只是一家之言,但也要凭良心办事。
其三,文艺本位。题材逼仄,把关趋紧,舆情干扰,创作处在困难的时期。所以,文艺标尺占绝对主导地位。
其四,12月31日前播出一半以上篇幅的剧集,视为本年度作品。
其五,台剧、港剧等华语剧,确有几部品质不错。但相比起去年,声量总归是小了些。最为观众熟知的《叹息桥》,也被归属到网剧之中。暂不统计。
《安家》
《安家》是今年上半年最热的国产电视剧。
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东方卫视播出的《安家》是上半年收视率唯一破2的电视剧,也是全年单台收视之冠。算上联播的北京卫视,这部剧的收视率更是遥遥领先同期作品。
它也是今年最早“破圈”的国产电视剧。
《安家》播出的时候,疫情刚刚爆发,宅家看剧成了人们“不给国家添乱”的主要娱乐方式。特殊的日子里,原本因为工作、学业聚少离多的家人,有了更多时间相互陪伴。讲房子故事的《安家》,又恰巧戳中了观众内心的柔软。
只要你生活在国内,买房就是个必须要跨过的门槛。也只有买了房子,你才拥有了结婚、生育的权利,才拥有了美好的未来。不信你去瞧瞧相亲市场,见面的前三个问题里,保准有“有房吗”“什么时候准备买房”这类“关怀”。
诚如其名,《安家》讲述的就是一群房产中介的故事。但光聊卖房子,意义就浅薄了。《安家》之所以能引起热议,还在于它深入浅出地点出了关于房子的本质内涵:家。
房产中介不仅是卖房,更是为爱安家。它讲的是卖房子的生意,也讲了围绕着房子打转的众生百态:辛苦打拼七八年却换不上一套心仪两居室的博士夫妻,一味信奉大师被骗也毫不在意的富豪,四处风流用房子当封口费的“渣男”,以及安家天下上海静宜门店的一群房产中介,皆是可被咀嚼、把玩的有趣角色。
以中介门店之一隅,观斑驳社会之情态,《安家》在专业性和丰富性上都为行业剧做出了示范。
《三叉戟》
近几年,市场上一味迎合年轻人的创作倾向愈发明显。得Z世代者得天下,被多数创作者奉为圭臬。《三叉戟》却反其道行之,讲了三个老同志的故事。
这似乎从受众群体上就失了先机。但有趣的是,《三叉戟》反是上半年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电视剧。在这个已然被饭圈侵袭的评分网站上,一部没有“流量”演员参与的“老年剧”,能博得这么多年轻人的青睐,真真难得。
公安剧要做得好看,人物是关键。这也是《三叉戟》最出色之处。三个老警察,牢牢地占据了剧情发展的C位。与警队同事、与民间老友、与犯罪分子,共同上演了一出出生动的戏剧。与其说它是警匪剧,倒不如说是警察剧。
事实上,《三叉戟》也不是一部“奔着办案”去的作品。案件本身并不惊世骇俗,着墨最多的还是人性的碰撞。临近退休的三个老警察,跑得没年轻人快,跳得没年轻人高,想要追凶缉逃,靠什么?是经验,是智慧,是人情练达。
老同志有老同志的魅力。虽然不肯接受造导弹的新知识,但“土地雷”也能办成事。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他们三人就像座下的那台金杯车,用得久了不好使,说熄火就熄火。但只要重新打火,仍能抵达目的地。
都说要拍现实主义好作品,《三叉戟》就是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好的影视作品本就不应当自我框定,谁敢断言年轻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呢?用大数据来拍影视剧,龙肝凤髓的原材料做出来的也只是贵一点的“料理包”。
《三十而已》
暑期档播出的《三十而已》,大概是今年上热搜次数最多的国产电视剧。那边,《乘风破浪的姐姐》烧得正旺;这边,《三十而已》又给舆情浇了一桶油。2020年,是女性观众意识爆棚的一年,也是女性类型剧向多元化突进的一年。
女性话题具有先天复杂性。女性观众作为追剧的主力军,数量大、层次多,往往众口难调。而在女性话语权崛起的大环境下,复杂的现实阻力又多少激起了一些集体情绪。因此,今年的女性题材剧,往往要在“需要女性占据舞台”和“消费女性话题”的双向夹击中挣扎求生。于这点来说,《三十而已》勉力了。
它不是以常规的爽剧套路来演进的。虽然开篇女主角都有些“遇山开山”,但接下来遭逢的就是汹涌不断的矛盾与坎坷。光鲜、有序的“而立”生活只是表面,在精心维持的微妙平衡被打破后,她们都经历着生活的全面崩盘。重新回归无序、无常、未知的生活本质,每一位女性对三十而立的反思才正式开始。
它也不是一部为女性群体作传的剧,哪怕剧名中透露着代际画像的意思,但戏剧性还是胜过了典型性。事故是身边人都在经历的,但最终的结果或许不像剧中展示的那般美好。不过,倒也不用苛责《三十而已》没有提供一把尖锐到扎人出血的锥子,它毕竟提供了一种表达,任由观众解读、探索、追寻。
《三十而已》还意味着“先网后台”的排播模式完成了最后的拼图。一部主流卫视的黄金档剧集,网络平台观众能比电视台观众更早一步知道接下来的剧情,在《三十而已》之前几乎是很难想象的。
《以家人之名》
家庭剧一直是观众的关注焦点。
过去两年,围绕婆婆、媳妇、妈打转转的家庭剧式微,养育子女和赡养老人的话题开始在家庭剧中唱大戏,原生家庭成了绕不过去的热词。当重男轻女成了原生家庭的第一原罪,《以家人之名》却没有按常规套路走下去。
与以往家庭剧中隐忍、全心为家庭付出的女性角色不同,《以家人之名》中,凌霄和贺子秋的妈妈都做了“出走的娜拉”。这也造就了被留下来的儿子与凌和平、李海潮、李尖尖组成的重组家庭。
两个爸爸的斗嘴日常,外加三个娃的吵闹不停,细密动人的家庭琐碎让人看上一百集都不够。这也让年轻人的成长之难,脱离了一般原生家庭的书写。
《以家人之名》的话题讨论,一路从开篇绵延到了结局。最初,观众体感可知的是,与家庭相关的舆情和各类指数火热。
然而,李尖尖再晚熟,也终有长大的一天。现实中这样的重组家庭是非典型的,家庭成员的最终结局大概率是各自成立小家而后相忘于江湖。
不管前期铺垫的原生家庭有多苦,剧集还是追求合情合理地和解。用长大后萌发的爱情来重新凝聚小家,让不少人觉得自己是吃了包裹着家庭剧外衣的偶像剧糖果。用浪漫想象消解现实苦楚,不少观众难以赞同。
剧集因此引发了诸多争议,但从类型层面考察,它符合观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突破了对固有亲情关系的想象。用非血缘家庭把原生家庭的问题说清楚了,从这个意义上看,《以家人之名》不失为家庭剧的代表。
《平凡的荣耀》
《平凡的荣耀》是以“一部不谈恋爱的职场剧”打出声响的。这几年,国产行业剧拍了不少,观众满意的不多。每当有行业剧上新,关乎创作的两个命题就要被提起:一是所谓行业戏是否专业;二是感情戏与职场戏配比是否合理。
《平凡的荣耀》貌似一点也不合理。因为它根本就没有感情戏。如此反其道而行之的影视作品,给观众带来了颇多惊喜。看剧的时候,总为主角捏一把汗。有时候还会想,实在不行就谈恋爱吧,现实真的是太糟心了。
事实上,倒也不能用“行业剧”来指代《平凡的荣耀》。因为它更偏向于是一部职场剧。行业剧是围绕着专业知识破题的,不同领域涉及的内容各异。
职场剧则将镜头对准了格子间,展现的是一个职场生态系统。
一个人在职场环境中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入职、培训、升职等日常工作中会遭遇哪些喜怒哀乐,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对抗。《平凡的荣耀》的故事可以发生在投行,也可以发生在其他行业。其戏剧内核是不变的。
这部剧最大的功绩,是透过以吴恪之为代表的失意中层,以孙奕秋为代表的懵懂实习生,把职场的内部生态和对外的较量模式,码得细密而清晰。
那些职场上的人物,那些不断出现的困境,那些或喜或忧的成长烦恼,让每一个年轻人在剧中看到了自己真实的影子,看到了过去披荆斩棘的无悔自我。
在国产剧的谱系中,《平凡的荣耀》留下了两点启示:其一,一心搞事业的职场剧有文章可做,市场也欢喜;其二,在“爽剧”当道的当下,观众在文化消费中除了追求一种代偿与宣泄,也渴望直面生活真相基础上的共鸣与抚慰。
《装台》
半个城中村,一群装台人,几肚喜乐哀愁。
纵然总给人一种“陕西美食宣传片”的味道,但就是靠着对一群西北“装台人”粗粝生活的刻写,靠着对刁顺子、蔡素芬这对半路夫妻的情感细描,以及对西安城中村众生相的拿捏点画,《装台》轻而易举地点燃了观众的追剧热情。
对普通观众来说,“装台人”的工作日常是相对陌生的。台子怎么架,灯光怎么装,布景怎么搭,一问三不知。但这群“装台人”所经历的喜怒哀愁,观众又是相对熟悉的。谁出门饿了不买个葱油饼?谁家里又没几本难念的经?都一样。
不得不说,近几年,似《装台》这般的平民都市剧很少见了。
在如今都市剧创作不欢迎“大龄男女”和“穷人”的大风气下,在普遍认定观众偏爱“慕富”而非“悲悯”的市场导向下,《装台》让人找回了看都市剧时,那种油然而生的生活认同感,那种对世俗人生的片刻顿悟。
对很多剧迷来说,上一次获得类似观剧体验,还要回到本世纪初《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空镜子》《浪漫的事》等一批抖擞平民姿态、张扬日常美学的都市剧涌现的时候。可以说,《装台》是电视剧创作向传统的一种回归。
《隐秘而伟大》
今年的年代剧中,《隐秘而伟大》无疑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它囊括了颇多谍战元素,彼时的上海风声鹤唳,地下党与国民党暗中不断对抗,暗哨、探子层出不穷。“猫捉老鼠”的游戏一程接一程,“老鼠逗猫”的手段也越来越高超。
抗战胜利后,上海光复,百废待兴。虽然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国民党却披着“和平”的外衣积极准备发动内战。上有所好,下必趋之。
就连上海市警察总局,也把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责放在一边,把“抓捕共产党”作为首要业绩。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匡扶正义,保护百姓”为使命的新人警察顾耀东,糊里糊涂地卷入了国民党警察局与中共地下情报组的斗争之中。
但谍战戏绝非《隐秘而伟大》的全部。它甚至不能被视为一部谍战剧。常规来说,地下党在特情战线的主要对手是国民党保密局,警察局姑且算是特情战线的外围。《隐秘而伟大》的戏剧核心,也不是顾耀东如何传递情报,而是以一个新人警察在大时代中抉择与坚守为锚点,全面展现了特殊节点下的上海滩。
市中心的警察局车水马龙,狭窄逼仄的上海弄堂生活琐碎。剧中的上海,有大都市的摩登一面,上下班路上张贴着年代感十足的商品广告,舞厅更是热闹非凡;也有世俗生活化的一面,顾妈妈做饭的时候随时要向邻里“借块姜”。
有趣的是,在《隐秘而伟大》播出前,观众谈这个名字说的往往是那部同名韩国电影。剧集刚播出的时候,还有网友批评主创为了蹭热度不择手段。可如今,没人这么说了。就连对韩国影视很是宽容的豆瓣,给剧打的分数也比电影要高。
这难道不是“文化自信”的最好呈现吗?
《大江大河2》
作为一部“剧二代”,《大江大河2》显然是出色的。它不仅没有“跌老子的股”,甚至还更进一步,在原有的基调上,拍出了新的味道,泻出了新的光彩。
第一部拍的是改革开放前十年(1978-1988)的故事,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三个主人公分别代表的是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以此类推,《大江大河2》涉及的时代应当是改革开放第二个十年。不过,具体到剧中,它的时间线实际是从1988年到90年代初,卡在“南巡讲话”之后。
两部《大江大河》,搭建出半部改革史。改革史很难写。前作也有残酷的地方,宋运萍的死去,老书记的沉沦,但总归是温暖的。这一部则更冷、更真实了些。改革春风带来的不只有春暖花开,也有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所谓慈不掌兵,义不主财。想发展得好,就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皆大欢喜。
那是一个洪流涌动的特殊时代。时代列车下,站在铁轨中的人被碾为齑粉,立于轨道之外的人被吹皱衣角。一切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变革的萌芽已然破土,所有的角色也都“诸神归位”,正在向一种更为理想的状态稳步迈进。
与前作相比,这一部宋运辉是绝对的主角。可他拿的不是爽文的剧本,身为东海化工厂副厂长,他要不断地“打怪升级”,却也面临着越来越难缠的对手。他“只问对错,不问其他”的座右铭显然不能征服所有人,虽然东海化工厂的先进和秩序得以维系,但对底线严防死守的不近人情,也得罪了不少亲朋好友。
这部剧没有过热的舆情。也不见撕裂的话题。愿意搅动流量议题的用户,更不见得愿意踏足残酷的血泪深渊。从某种程度来说,它很难成为所谓的“爆款”。但在真实性面前,所有的流量都无甚意义了。这个凛冽的冬季,它值得一看。
【文/冯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