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国第十五任国君鲁同进入在位执政第六年。
本年夏天,卫国原来的国君卫朔在国外流亡八年之后,终于在卫国重新即位,又成了卫国的国君。
卫朔即位,那就意味着来救援卫国的王人子突失败了。
王室这次犹豫不定地派这一小拨人马来试探,最后的结果肯定不会好的,相对于之前被郑国箭射王肩的时候,王室的权威已经降得很低了,这一次又降得再低,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对于诸侯来说,大家一看王室想要阻止诸侯来对付某个国家,想要干涉诸侯之间的事务,连一个同盟帮腔的帮手都找不到,王室自己出的兵。以前去打郑国的时候,王室好赖还带了两个国家一块去打的,现在变成老哥一个去干涉诸侯间的事务,同盟都已经拉不到了,权威已经降到什么程度。
其次,王室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影响这些大国做出来的决定,王室权威本来就已经很低了,现在又往下低了一层,对于王室来说,没有什么很大的好处,但它产生了一个副作用,就是给了齐国一个教训。
齐国国君齐诸儿完全吞并纪国之后,自信满满,觉得什么事儿都难不住,所以才高调组织了这次行动,就没有想牵扯到王室的什么事,根本没有考虑这种问题,经过这一次一碰之后,发现王室的权威虽然衰落了,但是王室还是要脸面的。
这给齐国后世的国君一个提醒,等到下一任国君,也就是春秋五霸之首齐小白成为齐国国君的时候,齐国就采用了更柔和的手段。
王室不是要脸面吗?我就给你脸面,你给我什么呢?你就给我代行王事的权利,我拿着这个权力,就可以在下面图谋私利,从上到下大家都是高高兴兴的,和和气气的,这样更容易推进霸权,这才有了齐小白时代的尊王攘夷的政策。
卫朔在外面流浪了八年,终于回来了,又成了卫国的国君,但是《春秋》记录他的时候,记录他为“卫侯朔”。
《春秋》对于王室赐命的国君,除了死亡(也就是死后称名)或者是罪大恶极,一般情况下不会称呼他的名字,所以《春秋》在这称呼卫朔为“卫侯朔”,后世就开始议论纷纷,猜想为什么称呼他卫侯朔呢?可能是因为他违抗王室的命令,所以卫侯朔这个家伙是坏的,《春秋》认为他很坏,把他的名字表露出来,为了让后世可以唾骂他。
在这里,《春秋》首次面临了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为什么要称呼卫侯朔?是因为卫朔在进入卫国的时候,卫国同时出现了两位卫国国君,也就是两个卫侯,一个是卫侯卫朔,一个是卫侯卫黔牟,这是以前很少会碰见的情况。
《春秋》因为是按年记录的,下一年记录前一年的事情,在卫朔没有回国的八年之间,在卫黔牟在位执政的八年之间,如果《春秋》要称呼卫黔牟的时候,必然是以卫侯来称呼,可是如今这位卫朔回国了,他也变成卫侯了,那么《春秋》就面临了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两个卫侯怎么区分呢?《春秋》称卫朔为“卫侯朔”,实际上就是要点明他是两个卫侯中的哪一个。
同样,当时郑国的郑突流亡,郑忽回到郑国的时候,《春秋》就称郑突为“郑伯突”,而称郑忽为“郑世子忽”,其实就是为了区分两个人,要不然说不清楚。
感谢网友 丁晓寒 协助整理本期文字版。
文字版抢先看,最新至 70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