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画题] 陈安茗山水画(024)勾勒本质

陈安茗,原名安明,北京艺韵阁书画院院长,北京正心正举应用科学研究院山水人文艺术中心主任,文化部中国山水画创作院院士,北京凤凰岭书院中国画创作院院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华诗词网、中华诗词论坛高级顾问和导师。作品入选第九、十届全国美展等国家级展览,多幅山水画作品被中央直属机关重要机构收藏,作品入编《当代美术全集》第二卷,出版有《陈安明美术作品集》《贵有古意·山水画作品集》《师古图今·中国画名家档案陈安明卷》等个人画集。

在北京正心正举应用科学研究院合影

[每周画题] 陈安茗山水画(024)勾勒本质

文/志实

勾勒两字的基本意义,一是指用线条画出轮廓,用于绘画;二是指简单笔墨描写事物的大概情况,多用于文学方面。就山水画而言,勾勒是山水画的基本笔法之一,是绘制山水画的第一步,用来画出山水树石的基本轮廓。黄宾虹先生谈及此时就说过:“向左画线条是勾,向右画是勒。”他指勾勒,即以墨线勾描山川的大体。画石,往往一勾一勒。用笔勾线,是为画“骨”, 如同传统建筑的榫卯结构。对画面起着“生死刚正”的作用。黄宾虹认为中锋圆稳,使所画山、石沉着不轻浮。他要求用笔如“屋漏痕”,意即落笔时留得住,使线条着力不轻佻。所谓“折钗股”,又不妄生圭角;更要求画得重,如“高山堕石”。线条起迄明确,意到笔到。黄宾虹一勾一勒,除了画岩石或山岗外,还用以画出山的大势。他的写生稿也是这样一勾一勒画成。一勾一勒,不但要勾出形,还要勾出势,更要体现出意。因此,勾勒是山水画造形基础,画树、石的起手一般都先勾勒;而顿挫有力富于变化的线条会让山水画作品更加耐看。

勾勒一

勾勒构建山川骨架

按照山水画的画理画论,尽管山石形状特点是千奇百怪,但是基本可概括为“石分三面”,平面,坡面和立面,也就是凹凸阴阳。这三个面结合起来,能变生出万千的结构造形。在实际作画时,勾勒与皴可能会连着使用;通常起手勾用虚枯之笔,勾到笔干时可以顺势皴擦。笪重光曰:“勾灵动似乎皴。灵动取于自然,而连绵超忽尤为要义”。笔富有节奏性的跌宕翻转、正侧顺逆、提按顿挫的连续动作,使得线条的线形与线性在平面展开的基础上产生了纵深发展的态势,于是,线条变得有了性格、有了表情和生命力。勾勒的线条在表现出山石脉络纹理的构成的同时,也完成了质感、量感、体积感的形体塑造。在充分理解山石形态构成基础上,需要重点把握的是线条的质量。前人们十分提倡“善画者应善书”,其意也就在于使习画者通过对书法的练习,体味到书法中所要求的所谓“屋漏痕”、“虫蚀木”、“锥划沙”等技术要求的内在含义,从而掌握线条如何在限定的时空范围内表现物象的本质特征。勾勒和皴就成为了塑造这种中国画语言的结构关系“骨”和“肉”!

勾勒二

勾勒为山川造势

勾勒过程是山水画取势的重要环节。山水画通过总体画面的走向延续,疏密与多少的变化关系,物象表态等,画出气派气势。造势以强弱轻淡相衬,形成无限的空间与深远,气势凝重而明快。中国山水画的美学观是 “澄怀观道”,画家对自然万物,对宇宙本体的把握,用山水物像“造势”的内在基础。所谓“造势”,是指以经营位置,极富节奏感的勾勒用笔的等手段为山川造势,通过造势使画面形成一种适合自己审美追求的意境,而这个“境”,用来折射出中国哲学(儒、释、道)精神,使作品突显中国画的美学观和民族气质。就勾勒的笔法而言,以墨线的轻重虚实,力度的强弱刚柔,笔形的方圆倚侧,走势的斜正向背等,造成一种所描摹物像的势,使所描绘的苍松翠竹,悬泉飞瀑,崩崖坠石等都呈现出一种趋向,一种性格,一种“势”,一种“境”。 “境”是通过“势”给人的一种艺术体悟。“势”是画面的意象,“境”是通过意象引导的精神共鸣;“势”是笔墨语言的展现,“境”是构思意蕴上的感受。因此,优秀的山水画总是一种画内之“势”引导出一种画外之“境”, 这是通过勾勒的艺术手法作用于人们精神的结果,使人们在欣赏绘画时,进入到该画所开拓出的一片精神空间,这与纯自然的山水描摹,在艺术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勾勒三

以书写的笔法提升勾勒质量

从中国画的线条要求来看,勾勒线条要把笔立起来,勾勒的方法和书法的方法是一致的,笔锋的运动轨道常在笔画中心便可成为中锋。至于笔是否垂直于纸其实没有必要,可以倾斜,拖笔或者逆风顶着写都可以实现中锋的目的。依次向八个方向写出的线条,便可成为八面出锋。至于线条的顿挫感,是对用笔画线条的节奏来说的,顿挫其实可以分两个意思,第一是顿,就是用笔戛然而止的意思,要杀得住纸。像交响乐一样,演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给人以听觉冲击。挫指的就是中侧锋的不断转换。有的时候需要中锋,中锋园厚稳重;需要侧锋的时候就把笔锋向左或向右倾斜侧锋自然写出与中锋对比,侧锋的秀美就体现出来了。自古以来,雄强与秀美是对立的,但在绘画中可以被很好的统一起来,也许这就是中国画魅力之所在。黄宾虹先生在《与傅怒庵书》中提出:“画有民族性,虽时时代改变外貌,而精神不移。”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结晶,流传千年而没有消失被其他艺术取代,除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因为传统的艺术表现语言。

勾勒四

【陈安茗山水画艺韵阁书画院作品展】

1,渔粱渡头47cmx99cm

2,望云亭53cmx99cm

3,深秋虚阁69cmx69cm

4,春江47cmx54cm

5,山雨44cmx56cm

6,深秋46cmx70cm

7,西湖晚旧36cmx68cm

8,溪坐泉声67cmx45cm

9,松风似秋46cmx79cm

10,澄江秋光48cmx88cm

11,春烟西湖35cmx138cm

12,人归来67cmx134cm

13,泊处67cmx135cm

14,巴山云一色97cmx179cm

15,溪边金山97cmx179cm

16,云外苍山238cmx70cm

17,峰上97cmx178cm

18,关山千里238cmx70cm

19,客丹还124cmx238cm

20,褂席移轻舟248cmx124cm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