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弑君,究竟是贾充揣度上意还是司马昭直接下的令?

null

null

(图片&游戏来着微信公众三国萌新)

当弱冠之年的曹髦决定提起宝剑反抗司马氏的那一刻,贾充就注定要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

贾充作为司马集团的人,对曹氏集团的反对可以用明目张胆来说。

让曹髦掌权,相当于宣判自己政治生涯乃至人生的死刑。

所以,当曹髦要杀司马昭的时候,虽然司马昭没有下令,但贾充必须得忽悠成济去杀了曹髦。

然而,贾充本可以选择做个“好人”。

贾逵,魏国的铁杆忠臣。

建安二十二年,四十三岁的贾逵在三国时代算得上是老来得子,为了纪念这个充闾的喜事,就把儿子的名字取为贾充。

贾充十一岁的时候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凭借这个,他就可以跻身于魏国的一流公子哥当中。

然而,贾充欲壑难填。

在魏晋交替的这一段时间内,机遇和危险充满整个许昌。选择忠义,可能就会命丧黄泉。选择利益,可能就会遗臭万年。当然,两者皆失的也大有人在。

陈泰,陈群之子,荀彧外孙。就做了和贾充不同的选择。陈泰,人从小就和司马家的人玩的很好,可人家并没有和司马家一起摘曹家的桃子。为了躲避司马家和曹家之间的争斗,陈泰去了抗蜀前线,曹髦死后,人家郁郁而终,像极了他的外公!

可贾充就不一样了,人诸葛诞要”匡扶魏氏“,他跑过去劝人家,还说洛阳的贤qiang人tou们cao都要皇帝禅让。让一向被怀疑是不是诸葛亮亲弟弟的诸葛诞都来怀疑他到底是不是贾逵的亲儿子。

善恶终有报。

尽管司马家一直在抬举贾充,可贾充还是在那个极其重视忠孝的年代留下了恶名,并且后代也夭折,从孙宁愿装疯也不愿过继他家。只要他不和司马氏走得那么亲近,又在司马代魏的时候哭上两句,历史上就会多一个普普通通忠臣孝子,他的后代也会以他为荣。

曹髦本可以选择和汉献帝一样做个傀儡,苟活一世。

当他举起宝剑,像司马氏宣战。

在这个死气沉沉的许昌

那一幕成了魏国的落日余晖。

让人想起了当年的洛阳刺董的曹操,

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

那是曹魏的朝阳初升。

只不过曹髦不像曹操那么机智,也不像曹爽那样手握重兵。他的所作所为改变不了曹魏消陨的宿命。

然而,曹髦这一剑,刺破了司马昭本就虚伪的面具,把司马家仅有的脸面践踏。

自始皇帝以后,如此蛮不讲理光明正大的弑君还是头一回。

这场弑君闹剧结束后,许都的群臣各个都是忠臣,都要严惩贾充。

曹髦,他可能不是一个明君,但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曹髦死后,曹氏与司马氏的斗争以司马氏的最终胜利告终。

虽然,曹髦被杀并不是司马昭直接下的令,在曹髦死后司马昭抱着曹髦的尸体痛哭,并将弑君的“主谋”成济杀死。

后来历史上把这场政变叫做‘司马昭弑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