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永好
让中国人吃得更好?
| 在这里,明尺度,懂宽窄 ,知进退,悟人生
全文4177字,阅读大约需11分钟
2025年开学季,上海家长的一则投诉在社交媒体发酵——孩子学校的午餐不仅难吃油腻,甚至在虾仁炒蛋里发现虫子。
而涉事供应商绿捷实业却在问题曝光后,发布了一份仅45字的“声明式道歉”,引发网友更大争议。
随着调查深入,绿捷背后的资本链条浮出水面:这家看似普通的配餐公司,竟与四川首富刘永好的新希望集团深度绑定。
众所周知,新希望是中国农牧业的标杆企业,年营收超千亿,为何会看上校园餐这“小生意”?
引人深思!
01
配餐暴利
成本3块卖价25,毛利超60%
9月15日,绿捷供应的虾仁被发现变质生虫,公司第一时间下架销毁,却对外谎称“虾肠外溢有泥沙”;直到多部门介入调查,才在9月23日被立案侦查。
上海市公安局、市监局、市教委联合发出的调查通报。
图源:燕梳楼
通报显示,家长集体反映的上海绿捷公司在9月15日的配餐中,发现有一盆虾仁内变质生虫,立即下架销毁,并谎称虾肠外溢有泥沙。因涉嫌瞒报食品安全信息,被立案调查。
经检测,虾仁留样批次检测,新鲜度指标,水分保持剂指标,防腐剂等指标皆符合国家标准。二次复检也未发现杂质、霉变或虫蛀。目前市属国企已临时接管绿捷,确保校园供餐稳定。
看了这个调查通报,估计此前曾集体请愿,甚至宁愿吃西贝预制菜也坚决更换绿捷的家长们有点失望了。从通报看,绿捷除了撒了个小谎外,好像也没什么大问题,不仅没什么大问题,而且还很负责任。
本来这事差不多也就这么过去了,毕竟三部门联合通报已经够权威了。但看到了绿捷所谓的“致歉”,网友肺都气炸了。人家三部门联合通报整整1308字,再看看绿捷是多少?连标点符号也就45字。
你能想象吗?这份堪称史上最简短最骄傲的道歉,其实根本就看不到任何“道歉”的意思,正文也就两行:对于涉及此事的学生和家长,我们表示最诚挚的歉意。对于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我们全面接受,全力配合。
值得注意的是,绿捷连标题都只是“声明”,而非“致歉信”。
如此傲娇的道歉,恐怕也是第一次。贾西贝够牛吧,人家好歹也认认真真地公开道歉了。始祖鸟背后的资本强不强?但人家至少也像模像样写了那么长的一个致歉书。
果然,能救西贝的不是华与华,而是上海学生餐。都说资本也是有鄙视链的,显然做连锁饭店的不如做连锁服装的,做连锁服装的不如做连锁学校的,做连锁学校的不如做猪饲料的。
绿捷到底有多厉害?
有业内人士透露,绿捷一份15-25元的午餐,食材成本仅3-4元,加上人工、配送等费用总计不超过10元,毛利率最低33%,静安区25元的套餐毛利率甚至超60%。
更关键的是,学校配餐是预付费模式,没有应收账款风险。家长们需提前一个月缴费,按每人预付400元计算,绿捷账上常年躺着2亿元无息资金,仅理财收益一年就有600万。
绿捷的中标能力也相当惊人。
绿捷从2014年成立到现在(前身为1999年创立的上海绿捷快餐有限公司),学校数量从几十所增长到500多所,仅今年8月就拿下22所学校。这种“批量中标”在竞争性招标中极其罕见。
更妙的是,学校配餐几乎是“终身客户”。接触过学校招投标或者哪怕只是在学校生活过应该都对此深有体会——换供应商要重新招标,家长要开会,教育局要审批,麻烦到没人愿意折腾。所以绿捷一旦占据市场,竞争对手很难进入。家长们愤怒到“集体请愿让西贝预制菜进校园”,足见更换供应商之难。
02
资本迷宫
新希望绕道香港的股权游戏
绿捷在屡遭投诉的情况下还屡屡中标,引发了公众对“绿捷存在强大背景”的猜测。
绿捷的股权结构极其复杂:其为港澳台法人独资,唯一股东是香港公司Green Express Foods Limited,成立于2018年4月20日。这家香港公司的三名董事张天笠、王航、陈云仪,同时在厚生投资任职。其中王航是北京厚生投资管理中心创始合伙人,同时担任新希望集团副董事长,民生商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这两家自然都与刘永好直接相关。
网上爆料出了如下的股权结构:
这种离岸架构常见于大型跨国企业,却出现在校餐这类“小生意”中,目的很明确——追溯困难、责任切割。从新加坡的Harford Global Limited,到香港、开曼、BVI,再到最终的上海绿捷,每一层都增加了追溯的难度。
KFG董事会
根据KGF披露的F-1文件,董事会名单读起来像新希望集团的高管会议:王航,新希望集团副董事长;刘畅,新希望六和董事长、刘永好的女儿;张天笠,与王航共同创立厚生投资。这家即将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澳洲肉类公司,其实是中国农业巨头的海外布局。
从Kilcoy到绿捷的连接点是厚生投资(Hosen Capital)。F-1文件显示,2010年,王航和张天笠共同创立了这家“专注于食品和消费领域的领先私募股权公司”。财新的报道则揭示,香港公司GreenExpress Foods的三名董事——张天笠、王航、陈云仪,正是来自厚生投资。而GreenExpress Foods,正是上海绿捷的唯一股东。
这种架构的精妙之处在于层层隔离。如果直接追查绿捷的股东,只能查到香港的GreenExpress Foods。即便深挖到厚生投资,它在法律上也是独立的私募基金,与新希望集团“没有关系”。但当我们看到基金的创始人同时担任新希望副董事长,当刘永好的女儿出现在被投公司董事会,这种“独立性”就成了一种法律游戏。
绿捷的管理层与新希望的关系则更为直接。董事长陶煦曾任新希望六和总裁、董事,现任金橡树投资控股(天津)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而金橡树的唯一股东正是新希望六和。总经理葛均锋参股的上海易亨投资管理中心,95.25%的股份由新希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有。董事董昕宇同样在金橡树任职。
值得注意的是,F-1文件中KGF披露的其在威海与上海有直接业务,据笔者所查,其通过澳牱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控股了上海芸味食品有限公司,上海颐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威海裕丰水产有限公司等,葛均锋均在其中担任高管。在威海是否会复制此模式,则留待后续考察。
更有意思的是时间线。2014年9月,绿捷成立,创始人是张国华。2018年9月,张国华退出,香港公司Green Express Foods接手。几乎同一时期,绿捷曾短暂控股品测检测——那家为上海500多所学校午餐做质量检测的公司,但很快又退出了。
现在品测检测的股东变成了荀凤娣(80%)和张美华(20%)。根据爆料,张美华与张国华曾在已注销的上海协双、悦双等公司有密切联系,两人疑似亲属关系。如果属实,意味着食品供应和质量检测之间存在某种关联。
这种复杂架构带来的客观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追溯困难、责任切割、监管规避。如果绿捷与新希望存在大量关联交易,通过这种架构可以避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如果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责任追究到香港公司就会遇到司法管辖的障碍。
2020年4月,新希望集团进行了股权结构调整,新希望控股通过增资24亿元成为集团最大股东,持股75%,刘永好女儿刘畅持股大幅下降。这次调整中,刘永好通过新希望控股间接控制了更多股权,而刘畅的直接持股比例从36.35%降至9.088%。这种“同一控制下的持股主体变化”,实际上加强了通过离岸公司进行控制的便利性。
无论动机如何,这种股权安排的结果是:一家服务上海50万学生的配餐公司,其实际控制权藏在层层迷雾之后。当家长们在社交媒体上“集体请愿让西贝预制菜进校园”时,他们甚至不知道该向谁追责。
03
转型焦虑
“养猪首富”盯上校园餐
当四川首富刘永好自嘲“养猪养成了首富,也养成了首亏”时,新希望集团的转型焦虑已然浮出水面。
2023年,新希望交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成绩单——全年营收1417亿元,规模依旧庞大,但扣非净利润却亏损46亿元。这并非偶然,此前两年公司扣非净利润已分别亏损79.21亿元、8.93亿元,三年累计亏损高达135亿元。
核心问题集中在两大主业。一方面,饲料业务增长见顶,全国饲料总产量连续三年徘徊在3 亿吨左右,新希望的市场份额已接近9%,进一步扩张空间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养猪业务受猪周期重创,2023年新希望出栏生猪1768万头,同比增长21%,稳居全国第三,但猪价从2020年高点近40元/公斤,跌至2023年均价15元/公斤左右,单头亏损200-400元,成为拖累业绩的“重灾区”。
2024年,行业回暖的背景下,新希望的复苏却明显滞后于同行。牧原股份凭借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全年净赚近190亿元;温氏股份依托“猪+鸡”双主业,盈利超90亿元;而新希望虽实现扭亏,但盈利规模微薄,股价较最高点跌去70%,市值蒸发千亿,转型压力愈发迫切。
就在主业持续承压的节点,这家年营收超千亿的农业巨头,悄然将目光投向了上海学生的餐桌,而校餐业务,也逐渐成为其主业困顿下的“避风港”。
除了丰厚的利润,校园餐业务还能为养猪主业“雪中送炭”。50万份午餐每年需数千吨肉类,为新希望的生猪养殖提供了稳定的消化渠道;同时通过内部采购价格调节,可将利润在产业链间灵活腾挪,一定程度上缓解养猪业务的亏损压力。这种“以餐补养”的模式,让校餐这门“小生意”,在新希望的版图中占据了特殊地位。
事实上,布局校餐并非新希望的临时之举,而是其“从饲料到餐桌”全产业链战略的一环。早在2016年,新希望就投资3亿元收购嘉和一品中央厨房;2022年又推出预制菜品牌“预膳坊”,而校餐业务既能依托现有中央厨房资源,又能直接触达50万个家庭,为未来拓展预制菜、生鲜配送等业务铺路,成为其转型消费端的重要“切口”。
然而,此次绿捷的校园“臭餐”事件,给了新希望当头一棒,也将其推至风口浪尖。
从1982年的1000元到2024年的770亿,刘永好用42年完成了一个创业传奇。但当这个传奇延伸到上海50万孩子的餐桌时,故事变了味。
新希望曾经代表着最朴素的创业梦想——让老百姓吃得起肉、喝得起奶。但今天,当它通过层层股权安排,隐身在一家被家长痛骂的配餐公司背后时,这个梦想还剩什么?
如今,恐怕历史记住的不是他赚了多少钱,而是他让多少孩子吃不好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