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鎏金铜像中的绝美珍品
此尊金铜像面容英俊年轻,器宇轩昂,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于圆鼓的蒲团上。发梳三辫,缠头巾,身穿大翻领,宽袖衣袍,衣袍束腰,脚着靴子。另外其翻领上连珠圈绕的团龙纹以浅浮雕刻画,再以纯熟平滑的线条表现衣褶,从而展现了艺术家处理不同质感的高超技艺。头顶露出阿弥陀佛的佛头,为典型松赞干布的造型。
1.印相:佛像手部不同的姿势,都具有特定的含意,这种在修法时双手与手指所结的各种姿势称之为“印相”。常见的印相有:禅定印、施无畏印、说法印、与愿印、触地印。
2.坐姿: 结跏趺坐,佛教术语,即互交二足。在诸坐法之中,以此坐法为最安稳而不易疲倦,且为佛家取道之方,所以坐法中,此坐最为重要。分为全跏趺坐和半跏趺坐。
1)全跏趺坐:互交二足,结跏安坐。右足在下为降魔坐,反之则为吉祥坐。
降魔坐 吉祥坐
2)半跏趺坐:仅有一足上盘,俗称“单盘”。右足在下为如意坐,反之为金刚坐。
如意坐 金刚坐
3.顶上佛:阿弥陀佛作顶髻是观音菩萨的标志,也是松赞干布形象特征,俗称双头王,表明他是观音的化身(观音在五方佛系统中属莲花部,此部的主尊为阿弥陀佛)。藏族艺术家以佛教菩萨形象塑造松赞干布敬奉如神,表达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憧憬。
关于松赞干布头上这尊佛头还有一个传说,据传吐蕃王南日松赞的夫人怀孕时,南日松赞看见一道光芒,没入王后体内。10个月后,王子松赞干布诞生了。这王子一生下来就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和八十种随形好。尤为奇异的是,在他浓密的乌发间,长着一个阿弥陀佛的头像。父王怕别人看见自己的儿子长有两个脑袋而遭非议,就用一条红绫带白天把王子头顶上的阿弥陀佛像裹起来,到了晚上再解开。
布达拉宫藏 首都博物馆藏
大昭寺藏 昌珠寺藏
头顶凸显的小佛头,是松赞干布像的标识
4.着装特征:这尊松赞干布鎏金铜像的装束与塑于吐蕃时期的布达拉宫法王洞中的松赞干布塑像,敦煌绢画及莫高窟第158窟、159窟(约787-842)壁画中的吐蕃赞普服饰打扮基本相同。从这些塑像、绢画和壁画中可看出头缠绸巾、身穿大翻领宽袖衣袍、腰间系丝带,足蹬高靴是当时吐蕃赞普的着装特点。
布达拉宫法王洞松赞干布塑像
敦煌莫高窟第159窟吐蕃赞普及其前一身侍从(局部) 李其琼临摹
松赞干布鎏金铜像中的大翻领中饰有以连珠圈绕的团龙纹。这种连珠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几何图形的纹饰,纹饰外围是由一串彼此相连的圆形或球形组成。这种连珠纹在七至八世纪中亚地区非常流行,于5至7世纪沿丝绸之路从西亚传入我国,在唐锦中成为数量最多且最具有时代特色的纹饰,也成为了唐朝赠予外来使臣的特别礼物。唐代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中吐蕃求婚使者禄东赞的身上所穿正是此种连珠纹团花的长袍。
青海都兰吐蕃古墓出土的织锦图案
唐 阎立本 《步辇图》(人物禄东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