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简单心理”
(ID:janelee1231)
一个有温度,有态度,守伦理的专业心理公众号。
本期你可以看到:
34岁是“老得最快”的时候之一
选盲盒、拆盲盒的快感,买确定款玩偶可比不了
敏感的人寿命更长
老师的性侵行为,竟会因个人特点而被“轻描淡写”
一份“自杀风险评估书”,或有助于识别自杀征兆
对58%的人来说,冥想可能有副作用
看完记得去留言区与我们唠唠!
34岁是“老得最快”的时候之一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歌词很美好,但有研究发现,“慢慢变老”可能并不符合真实。
《Nature Medicine》的一个“不识趣”的研究却告诉我们:人的衰老不是匀速的。在34岁、60岁和78岁时,人们“老得最快”。
图 / 《恋恋笔记本》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招募了4263名18-95岁的参与者,分析了他们血浆中的蛋白质水平。研究发现:
有1379种蛋白质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变化,根据其中373种蛋白质的水平,就可以准确预测参与者的年龄。
蛋白质对年龄的预测具有性别差异,三分之二(895种)蛋白质对某一性别参与者的年龄预测能力更强,这提示生物学研究应注重兼顾两种性别。
生理衰老并不是匀速的,在34岁、60岁和78岁,人们“老得最快”:这些时期,人们血液中蛋白质的丰度表现出明显的变化。
使用373项血浆蛋白质预测的年龄,与真实年龄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7。
衰老过程中人们的血浆蛋白水平变化,在34岁、60岁和78岁达到三个局部峰值。
研究人员表示:“蛋白质是组成人体细胞的主力军,当它们的相对水平发生改变时,也意味着您的身体也已经变化了。
通过追溯相关蛋白质的来源,我们未来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您哪个器官的快速衰老期。我们可以据此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比如‘这两年您的肝脏在加速老化,您要尤其注意吃得清淡点了’。”
选盲盒、拆盲盒的快感
买确定款玩偶可比不了
走进盲盒店的你,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拿起小盒子,晃晃听声音,颠颠称重量,满心期待自己买到了自己最想要的那款(然而并没有)。
有人会问了:这么麻烦,为什么不直接去买确定款呢?
Pop Mart 一个盲盒玩偶的售价在10欧元左右。
有这个疑问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盲盒其实是在满足我们对“不确定感”的需求。
《Molecular Psychiatry》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对于不确定性有天生的偏好,这体现在了学习强化的过程中。从买的过程感觉“不知道能不能中”,到拆的时候“看看到底是啥”,盲盒满足了人们对不确定感的需求。
这种偏好也能解释为什么有人会对赌博上瘾。来自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在回顾了与赌博障碍(Gambling disorder)的形成有关的文献,并且研究了大脑的结构磁共振成像数据后,得到了这些结论:
在灵长类动物的电生理学实验中,不确定性的奖赏(触发概率为50%),在奖赏的间隔期间引起了持续的多巴胺释放,这可以促进动物的学习。
人们有一种决策偏见,会高估自己获得奖赏的可能性,这可以称作“人类设计特征”;按一定概率触发奖赏的游戏玩法,可以称作“机器设计特征”;二者相结合,就容易导致成瘾。
图 / Toni Marie Clark
选盲盒的时候满怀信心,激动的心情一直到拆盒的一刹那,这种长时间的爽感,买个确定款玩偶根本不能比。
不过买盲盒也要适度,不要到钱包空空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上了瘾。
敏感的人寿命更长
对他人的感受敏感、同理心特别强,不但是一种能理解和支持他人的天赋,而且这种天赋还会让你更长寿!
发表于《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的一项研究发现,有活力、情绪稳定、有修养、成熟和社会敏感,都和死亡率低有关。
图 / dsk
来自罗切斯特医疗中心的研究者,分析了1960年26000多名高中生的人格量表和社会经济地位量表,和他们在之后的48年(1960年到2009年)中的生存率。
研究发现:
和死亡率低有关的人格特质是:有活力(精力充沛)、情绪稳定(能摆脱痛苦的情绪)、有修养(艺术修养和智力水平高)、成熟(负责任、能坚持、目标导向)和社会敏感(同理心强,对他人的感受较敏感)。
唯一与死亡率高风险有关的人格特质,是冲动(性格鲁莽或具有鲁莽行动的倾向)。
排除了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后,这些人格特质仍然和死亡率相关。
研究者表示:“人格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影响人的健康,一些人格特质可能会导致对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长期伤害。
适应不良的特质也限制了人以后的发展,如受教育水平低、职业发展受阻,离婚和处于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可能性高,这都会增加以后死亡的风险。”
想不到吧,“敏感”还有这么一个意外的好处。拥有“敏感”特质的人,可要好好利用哦。
老师的性侵行为
竟会因个人特点而被“轻描淡写”
《Feminist Criminology》上发表的新研究表明,公众对教师性侵学生事件的反应,会因教师的某些个人特征而异。
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的学者招募了495名受访者,要求他们阅读一篇随机分配的虚构文章,其中描述了一名老师与一名17岁的学生发生不端性行为(强奸或发裸照)的案例。然后,受访者回答了有关他们对案件看法的问题。
研究发现:
当老师是一名女性时,受访者对这种不端性行为的容忍度较高,认为这种关系对学生的危害较小,并且认为学生更成熟、更需要负责任。
当不端性行为发生在异性师生之间时,而不是同性师生之间时,受访者对其更为容忍,更认为学生较成熟、需要负责任。
受访者一致认为,不端性行为对学生造成了危害,这与老师的年龄无关;但是,当老师的年龄较大时(研究中设计了两个教师的年龄,52岁和26岁),受访者认为老师更需要负责任,被侵犯学生更可能有心理问题。
图 / Chambers
作者指出:“在任何情况下,对未成年人的性侵害都会给受害者造成巨大的身体损害和心理阴影。”
然而,当教师是女性或性侵害发生在异性师生之间时,人们更可能‘轻描淡写’这种教师性侵学生的行为,低估其对学生的危害。人们更可能持有‘受害者有罪论’,使受害学生承受污名,降低受害学生举报此类案件的意愿。”
不论受害者是哪种性别和性取向,性侵都会让ta产生困惑和不信任等心理创伤,遭遇性侵的学生,都需要我们的倾听、理解和帮助。
推荐你读:十年猥亵20多名男学生:男孩遭遇的性侵,其实更多
BBC纪录片《被性侵的男性:打破沉默》披露:每小时,约有8名男性遭到性侵;在人生的不同阶段,1/6的男性遭到不同程度的性侵。
一份“自杀风险评估书”
或有助于识别自杀征兆
《Frontiers in Psychiatry》的一项新研究中,斯旺西大学的研究者验证了《自杀风险评估书》(The Risk of Suicide Protocol)的有效性,《自杀风险评估书》有助于专业人士识别和帮助自杀风险高的人。
《自杀风险评估书》通过20个项目,评估4个与自杀风险有关方面的情况:
1)既往史:自杀尝试、自伤行为、暴力行为、精神障碍患病史等。
2)目前症状:人格障碍、抑郁症状、物质滥用问题等。
3)生活危机:重要他人离世、患有严重疾病、人际关系问题、经济和就业问题、法律问题。
4)现在的感受:缺少人际支持、绝望感、愤怒感、自杀意念、自杀准备。
通过应用《自杀风险评估书》,研究者成功地:
根据过去住在精神病院里的病人的资料,就可以推测他们谁最终因自杀而死亡,准确率达到了83%;
预测了未来精神病院中81%的自杀未遂行为和80%的自残行为。
研究者表示:“《自杀风险评估书》的目标不仅是有效预测自杀行为,更重要的是,加强对自杀高危人群的帮助和保护。
《自杀风险评估书》可以应用于所有配有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场所,比如学校、急诊室、监狱。”
我们普通人也可以注意到身边朋友的自杀征兆,但是我们可能不知道当“朋友夜里哭着给你打电话,倾诉ta想要自杀”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说、怎么做。
推荐你读读这篇文章,我们对自杀行为的了解,就是一张防止星星陨落的保护网:保护那颗决定要熄灭的星星:自杀征兆出现,我们该怎么办?
对58%的人来说
冥想可能有副作用
冥想是近几年很流行的缓解心理困扰的方法,但最近一项研究发现,跟其他心理疗法一样,“冥想”也可能有“副作用”。
发表于《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的新研究显示,冥想(一种通过有意识地聚焦于当下,缓解心理困扰的方法)和其他心理疗法一样,有一定可能造成不良影响,比如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恶化。
图 / Mary Brewster
布朗大学领导的这项研究招募了96名寻求自我管理焦虑、抑郁和压力方法的中年女性。在完成为期8周的正念冥想计划后,参与者回答了与冥想的不良反应相关的问题。
研究发现:
58%的参与者报告了至少一种与正念冥想相关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噩梦、创伤性经历的重新体验、焦虑、过度刺激、不真实感。
37%的参与者报告了与冥想相关的功能受损(impairment in functioning,如工作和人际交往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弱),6%的参与者报告有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功能受损。
冥想带来的不良反应和益处可能同时存在,许多报告了不良反应的参与者,也报告了抑郁状态的改善。
研究者也提出了建议,帮助人们及时识别和规避冥想的副作用。
研究者表示:“正念冥想的负面影响是存在的,其造成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与其他心理疗法相似。我们希望可以提高冥想的功效,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其伤害。
在冥想课程中,带领老师总是问全班‘这周有没有什么事情,影响了你的冥想练习’,但是参与者往往不愿意在公众场合回答问题,也不愿意回答这种开放式问题。
我们建议,冥想的参与者和带领者保持沟通,在一对一的交流中,逐项检查冥想对自己有没有负面影响,例如,是否在冥想后感到焦虑、情绪过于平淡或自我感觉不真实。”
图 / 《美食、祈祷和恋爱》
希望你又得到了一点有意思的心理学技能。
我们下周再见!
毓宁✑ 撰文
李歪歪✑ 编辑
Lehallier et al., Undulating changes in human plasma proteome profiles across the lifespan, Nature Medicine, 2019, DOI:10.1038/s41591-019-0673-2
Clark et al., Neuroimaging of reward mechanisms in gambling disorder: An integrative review. Molecular Psychiatry, 2019, DOI:10.1038/s41380-018-0230-2
Chapman et al., High school personality traits and 48-year all-cause mortality risk: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ample of 26 845 baby boomers,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 2019, DOI:10.1136/jech-2018-211076
How Do Gender, Sexuality, and Age Impact Perceptions of Teacher Sexual Misconduct? An Intersectional Vignette-Based Study
Russell et al., How Do Gender, Sexuality, and Age Impact Perceptions of Teacher Sexual Misconduct? An Intersectional Vignette-Based Study, Feminist Criminology, 2021, DOI:10.1177/1557085121998748
Gray et al., Structured Professional Judgment to Assist the Evaluation and Safety Planning of Suicide Risk: The Risk of Suicide Protocol (RoSP),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2021, DOI:10.3389/fpsyt.2021.607120
Britton et al., Defining and Measuring Meditation-Related Adverse Effects in Mindfulness-Based Programs, 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21, DOI:10.1177/2167702621996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