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午,这个来自贵州的苗族姑娘阿包,
在广州珠江新城唱起了苗族山歌。
当时是下午三点半,年轻人们裹挟着一阵风从她身边晃了过去。
阿包不在意,继续唱。
她唱着一首伤心的歌,我听不懂,问起来意思。
阿包说,大概就是生活太苦了,在娘家很苦,在夫家也很苦,想拿根绳子去山里找棵树吊死,恐怕死了也没人知道。
「所以说,这是一首非常伤心的歌。」
前天下午,这个来自贵州的苗族姑娘阿包,
在广州珠江新城唱起了苗族山歌。
当时是下午三点半,年轻人们裹挟着一阵风从她身边晃了过去。
阿包不在意,继续唱。
她唱着一首伤心的歌,我听不懂,问起来意思。
阿包说,大概就是生活太苦了,在娘家很苦,在夫家也很苦,想拿根绳子去山里找棵树吊死,恐怕死了也没人知道。
「所以说,这是一首非常伤心的歌。」
这一天,刚刚过了三八假期。
大街小巷刚刚喊过了女性觉醒的口号,造成了一种全中国女性都站起来了的错觉。
但看完阿包的故事,发现女人还是太难了。
会落泪,会唏嘘,当然,也会受到鼓舞。
阿包和爱人潘老师一起在广州给自己人生的第一本书《阿包》做宣传。
这个姑娘生在黔东南一个贫困的苗寨,“阿包”是她的苗族名字。
△十八岁的阿包
阿包的前半生很苦,《阿包》写得也很苦。
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牲口一样的命运」。
因为早年辍学,几乎不识字,整本书都是用手机语音转文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了半年。
从小时候辍学,到几段并不如意的感情,以及被拐卖的经历,写到如今轻舟已过万重山。
“写一段哭一段,我的命太苦了。”
△现在的阿包
阿包说现在再回首,都不敢看这本书里的自己,“这是别人想都不敢想的命运。”
好在,说这话的时候,阿包已经从命运的泥泞里走了出来,潘老师花几千块给她买了一身苗族服饰。
两个人笑盈盈地看着彼此,这段女性的悲苦故事,有了新的序章。
看了阿包的书之后,我非常感动,所以我们也想在这里写写她的故事。
“底层的女性太苦了。” 我说。
潘老师为我纠正。“是所有底层都很苦。”
阿包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是想告诉女儿和外孙女们,自己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希望她们不要再吃她那样的苦。
她就像个女英雄,为不屈的命运而歌。
为所有被命运绊住自己的人们,而歌。
△阿包和外孙女在贵州
如果
你也想看看阿包的故事
戳进来
01
牲口一样的命运
阿包在书里的第一句话。
便是——还未动笔,已经落泪,我不知道怎么样来诉说自己的人生。
△《阿包》这本书出街后,很多读者都被感动
1968年,阿包出生在贵州黔东南一个贫困苗寨,母亲在她8岁时去世。
阿包汉语名字叫李玉春,苗族名字叫“包里给”。
“包”是她的名字,“里”是她爸爸的名字,“给”是她爷爷的名字,按照苗族传统,家乡人都叫她“阿包”。
后来,爸爸续弦的继母又带来了四个孩子,家里一下子有了8个正在长个的孩子,粮食不够,年幼的阿包必须每天饿肚子去干苦力活。
即使自己给自己赚学费,也只上了一年学,就被迫辍学了,所以阿包的一生,基本上不识字,在当前的社会中,几乎没有什么好的机遇和选择。
后来回想起来,她会觉得也是自己当时没有概念去努力争取,「当时村子里的女孩子辍学得太多了。」
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阿包这一生写字的机会都很少,最难忘的一次写字,反而是她被拐卖后好不容易逃到了北京的收容所里。
收容所需要她签名,阿包很担心自己写得不好他们不会送自己回家。
所以,这一生,她觉得自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等自己当了妈妈,两个女儿,她拼命都要供女儿去读书,去受教育。
阿包自己,是16岁才第一次走出大山,到省城贵阳去给表姐当保姆。
不识字,不会普通话。一切从头开始。
城市对于她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迷宫,让她自己头脑都糊涂了。
稀里糊涂在城市里开始打工,然后稀里糊涂嫁给了比自己大17岁的同乡,煤矿工人老赵,生了两个女儿。
但日子却过得并不好。
每当让阿包燃起对生活的希望的时候,命运之火就又一次扑灭了她。
△阿包20岁的时候,以为嫁给老赵就能有一个自己的家
老赵,就像那个年代大部分男人一样,对女人就像对物品,不心疼,不在意。
1995年前后,阿包过得最艰难。
因为“超生”,除了两张床,她家的东西几乎都被搬走了,还欠下800元罚款。
为了重新把日子过起来,阿包去贵阳市区打零工。没想到这次命运给了她,最大的苦难。
太容易相信人,阿包去人才市场求职,遇到人贩子,被拐骗到河北,3500元,就把她卖了。
好在买家发现阿包已经结扎,没有生育能力,对她说,只要给老赵发电报,让老赵寄钱过来,就可以放她走。
那个时候,女儿才三岁,包括老赵在内,都不知道她是被卖了,以为她出去打工,一去不复返。
究竟老赵有没有收到这个电报,阿包也不知道。
只知道一直没有音讯,而自己除了以泪洗面意外以外,必须得想办法逃出去,解救自己。
而在贵州,所有人都以为她消失了,就像开头她唱的那首歌那样,死了也无人在意。
在《阿包》里,她写,
像我们这样的卑微的生命,本来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
02
命运就是三节草
阿包的两个女儿,直到这本书被印刷出来了,才知道妈妈当年被拐卖的那段命运。
“两个女儿看了之后一直哭”阿包说。
“当时孩子太小,他们都以为我出去打工了,我逃出来跑回家,她们也只是以为打工回来了。”
在《阿包》这本书里,她详细讲述了如何逃出来的经历。
讲述了她如何趁着赶集卖花生的机会逃跑,如何身无分文艰难辗到了几个收容所,一个月的颠沛流离,昏天暗地糊里糊涂摸到家。
这段太苦了。
可现在在讲述这一段的时候,潘老师和阿包都用了“还算幸运”这个词。
“一起被拐卖的另一个女性,就没有逃跑成功,据说后来抓回去,手筋脚筋都被挑断了。”
而有更多的女性,在这样暗无天日的黑暗的阴影里,默默无闻地消失了。
多年后。
潘老师在和阿包重逢的时候,阿包其实已经从命运的泥泞里挣扎着站起来了。
很多年前,潘老师年轻的时候,受过阿包的照顾,他一直记得这个姑娘。
所以,在受到身体和精神双重打击的晚年,他又想到了阿包。
请她来照顾自己,一开始没想那么多,后来,被阿包无微不至和茁壮的生命力所感动。
△潘老师失意的时候,是阿包陪着照顾着,这张办公室的铁床,是阿包买的,用了50元。
那个时候,老赵已经患癌去世多年。
潘老师是湖南科技大学,新闻摄影的教授。
阿包在医院工作,当护工,没有一天休息,供两个女儿读了大学,挣出了自己房子,生活有了起色。
照顾潘老师时,她用热水袋换着热敷,用老一套的方法帮助潘老师的身体和腰椎的恢复。
“像妈妈一样照顾我。”
潘老师数次强调那一句,没有阿包就没有现在的他。
渐渐的,在阿包的照顾下,潘老师恢复了健康,身边的朋友说,比之前更有活力。
他决定要和阿包在一起。
起初,包括阿包的女儿在内,没有人相信。
“大学教授怎么可能和不识字的阿包一起。”
“真的不是为自己找一个保姆吗?”
只有真正见过了两个人的相处时光,才知道,这就是一场互相救赎。
潘老师出去摄影,阿包就当助理,阿包爱拍短视频,潘老师就一起配合。
△跟着潘老师去采风,阿包当摄影助理
现在他们生活在贵州盘杠村,潘老师喜欢安静的地方。
阿包烧得一手好菜,叫我们去贵州时去他们家吃饭,她最愿意看大家香喷喷地,把菜吃光。
△这几年,阿包把潘老师照顾得妥妥贴贴
“现在钱也够用,平平淡淡的生活,就挺好。”
阿包形容命运就像三节草。
“人一生的命运,好与坏的事情都会遇到,就像三节草一样,不知道哪一段时间会好。”
03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
也正是和潘老师在一起之后,才有了我们看到的《阿包》这本书。
然而,时间往前追溯。
第一次萌生写作的念头,是阿包在被拐之后。
阿包屡次都觉得自己真的活不下去了,但如果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死掉了,这些苦衷就不会有人知道。
她想写下来,让女儿们看到自己是怎样走过来的。
可即便阿包自己写命运如同牲口一般,
可在现在的伴侣潘老师眼里,苗族女人阿包就是泥泞里开出的一朵花。
「她太乐观了,生命力满满的。」
看起来小小的阿包,有着强大的能量。
在医院当护工工作的时候,别人在工作以外的时间都在休息,阿包却有花样和心思。
她帮医生护士接送孩子,帮忙病房里需要帮忙的其他病人多干活,一来二去,她成了病房里最受欢迎的角色,也成了最能接到工作的护工。
被称为医生们的“助手”。
「每个月总能比别人多个几百块。」
看起来是小事,但能窥见阿包整段人生的色彩。
最终决定自己写作,也是如此。
2021年的夏天,阿包跟潘老师说,自己想把这一段悲苦的人生记录下来,希望可以自己口述,潘老师用电脑来记录。
潘老师说好的,但空闲时间一直没有腾出来。
等了一周,阿包心想算了自己来,就像她书里写的性格那样,爽快又麻利。
但因为识字太少,怎么办,想到了手机语音转文字的方法。
在超市里买了一沓信纸,用手机语音转一句文字,就在信纸上照着誊抄一句。
等到夜深人静,潘老师和外孙都睡了,就是阿包的写作时间。
后来,有点模样了,她拿给潘老师看。
潘老师就成为了第一个看书稿的人,他鼓励阿包继续完成,然后帮她校对。
「把没有标点符号的句子重新编辑」。
半年,十万字,边哭边写,边写边哭。
本以为只是阿包自己的情感的宣泄和记录,看到书稿之后,潘老师觉得「可以出版」。
于是将书稿给了乐府的涂涂,涂涂看到后很激动,打电话过来说,这本书一定要出。
这个曾经出版过杨本芬的《秋园》的做书人,对于这本诉说命运的,朴素的文字,很有主张。
他在豆瓣上写——
「她绝不仅仅是诉苦,在苦之中,一个人可以这样活着,活出尊严。人类有口头文学的传统,而阿包是天生会讲故事的人。」
——
看,命运总不会一直给这个苦难的女人眼泪。
遇到潘老师之后,阿包觉得自己后半生的有了光亮和方向。
现在两个女儿都很听话,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
潘老师经常带着阿包,去贵州的山水田野里走走,阿包也开始拍欢乐的短视频。
有时候是跳舞唱歌,更多的时候,是做美食,像大家分享贵州家乡的美食。
潘老师说,阿包是个很能干的人。
「她不遇到我,一样可以过得很好,但我不遇到她,我接下来可能就很糟了。」
说这话的时候,五十多岁的阿包看着潘老师笑。
和潘老师在一起这六年,是她这辈子最快乐的时光。
如果
你也想看看阿包的故事
戳进来
也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我们也有打算带大家去贵州walk
可能会吃到阿包亲手做的美食
有兴趣的小伙伴
可以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