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12月26日电 题:点点爱心暖震区
新华社记者范培珅、何问、张玉洁
12月18日23时59分,6.2级地震突袭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来自中国各地的救援队伍、志愿者紧急驰援,一批批物资源源不断抵达震区。积石山县到处涌动着温暖与爱意。
12月23日,志愿者在积石山县石塬镇肖红坪村搬运运抵灾区的救灾物资。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两本书带来的鼓励
13岁的马小芸双眸晶亮、脸上红扑扑,说话时有点害羞,无论走到哪里,她都将《鲁滨逊漂流记》和《绿野仙踪》紧紧抱在怀里。这两本书是马小芸24日收到的礼物。
地震发生时,家住积石山县刘集乡高李村的马小芸被窗户外噼里啪啦的声音吓醒。她迅速叫醒爷爷,拖着妹妹冲到了院子里。20日,一家人住进温暖的帐篷。
李慧群是兰州实验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听闻积石山县发生地震,第一时间翻出了家中的几十本课外书,并发动同学们一起捐赠。学生们还在每本书中写下祝愿和鼓励的话:“愿你们可以沉浸在阅读中,淡忘痛苦”“一切都会过去的,希望你们好好学习,一切平安”……
23日晚,李慧群爸爸和几位志愿者带着200本书以及学习用品、跳绳、足球等物资来到高李村,为灾区的孩子们送上紧缺的学习用品、运动器材等,并参与开展情绪疏导、关怀陪伴等志愿服务工作。
相隔约200公里,两个年龄相似的孩子就此结缘。马小芸说,她准备先从《绿野仙踪》读起,书中主人公与朋友们一起冒险的故事很有趣。对于马小芸的“帐篷生活”来说,这些书或许会成为宽慰生活、丰富精神的“光”,而这份友谊,也会继续温暖她前进的路。
村里来了牛羊收购队
对于大多数积石山县的受灾群众来说,养殖业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生活基本得到保障后,他们心里始终牵挂着牛羊的生计。
记者在石塬镇秦阴村遇见村民曹学礼时,他正牵着家里的牛找水喝。两头小牛跟着两头母牛,一路走一路啃食路边的玉米秸秆和杂草。地震发生时,这几头牛挣脱绳子的束缚,逃离了牛棚,天亮时才返回家。
牛棚坍塌,压住了饲草。惊魂未定之余,曹学礼第二天起便拖着牛在各个玉米地、水源地辗转,又累又愁。晚上没办法,只能用棉被将牛盖住帮助御寒。
“掉膘不说,天寒地冻之下,牲畜的存活率也成问题。”积石山县石塬镇畜牧兽医站站长司马珠说。
为了解决受灾群众的困难,当地农业部门发布信息,号召160余公里外的牛羊交易大县的收购队来到震区。马录退是广河县“羊经纪人”之一。他恰好开车从记者和曹学礼身边经过,赶紧将曹学礼的联系方式发送给了手机微信群里的“牛经纪人”。
12月23日,羊经纪人马录退(左一)在积石山县石塬镇秦阴村与受灾村民商议购羊价格。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记者驱车一路跟随,看到马录退走访秦阴村多处养殖场和养殖户。每次他先是在羊圈查看一圈,翻入圈中抓羊掂过重量后,再和养殖户谈价格。
马录退的第一单生意是和村民秦尕忠谈成的,6只羊羔共卖了4456元。秦尕忠说,原本计划让羊在春节出栏,那时羊的膘情更好,价格能卖得更高。“但现在顾不住了,得赶紧卖。好在老板给的价格公道,比地震前的每斤收购价还贵1元。”得知秦尕忠家里有年迈的老父亲和两个上大学的孩子,马录退还给了他200元慰问金。
天色暗去,马录退的小车上已满满当当载了十余只羊。这时,记者给曹学礼打去电话,他说已有老板联系他,准备明天来。
热腾腾的爱心牛肉面
甘肃人爱吃牛肉面,一口牛肉汤、一把子蒜苗香葱、几筷子面,谁都能吃饱,谁吃了都感觉热乎。记者驱车来到积石山县石塬镇时,看到一家牛肉面店的门前拉起写有“灾区人民和救助人员免费吃”的横幅。
走进牛肉面店,老板郑继荣正招呼进门的客人,并在纸条上小心翼翼地写下需要的碗数,边交到客人手上边指着排队的方向。大家保持安静,耐心地排着队,只有出面窗口的大姐大声地喊着数字。
“是有点后怕,但看到大家灾后吃不上饭,还是选择开业。”郑继荣说,为了保证面的充足供应,他还特意请人从县城运来原料,晚上就和店员睡在店里。
12月23日,积石山县石塬镇一牛肉面馆的老板郑继荣给受灾群众发鸡蛋。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
正在店里等着领取牛肉面的马玉芬家的房屋因地震导致坍塌,不少石块堆积在路上。“家里人怕石块挡住路,这两天都在忙着清运,来不及做饭,这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暖胃、暖心,我们彼此扶持,一定能共渡难关。”她说。
地震以来,郑继荣的店铺已经发放牛肉面超4400碗,还为需要的群众免费提供了茶叶蛋。热气腾腾的爱心牛肉面抚慰着人心,也彰显着守望相助的力量。
积石山县的雪还没化,但这些震区中悄然发生的温情瞬间,却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冬夜,驱散了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