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原则:不动手·不发脾气·不对抗

 ——由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引发的思考

                 无空

2018年10月28日发生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其坠江原因公布后,令人扼腕叹惜,咦嘘不已。小事争吵,引发丧失15条人命的重大悲剧事件。

知道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原因后,可能每个人都不应该再忽视身边发生的或自身存在的小事争吵、打架事件,应该思考如何避免或大或小的暴力冲突出现在社会生活里?悲剧事件值得每个人反思,公交车坠江事故是一面镜子,照出人们对平常琐事的处理方式和思维习惯。

公交车坠江事故发生后,人们大多主张从刑法的角度严惩干扰司机驾驶的行为,公交公司方面也及时出台标语提醒乘客干扰司机驾驶的行为涉嫌犯罪或培训驾驶人员如何处理干扰事件。以上这些说法和做法都是值得肯定的,也是有一定效果的。

如果从矛盾冲突解决方式的角度看,人类处理解决冲突的方式可分为两种:暴力与非暴力。暴力方式是诉诸武力(个人身体的力量、武器、军队)解决冲突,非暴力的方式是通过制定规则运用规则(协商、仲裁、诉讼)来解决冲突。所以,从矛盾冲突解决方式的角度看,法治是与暴力(强力)相对的,法治就是制定、运用规则来处理矛盾冲突,达到治理社会和个人的目的。

法治与暴力(强力),这两种方式在解决冲突时的行为区别是:当事人在遇到冲突时是否动手(动武)是法治方式与暴力方式的分水岭。所以,遇到矛盾冲突时,当事方能做到不动手,就是趋向法治的方式解决矛盾冲突;要做到不动手,就应做到不发脾气;要做到不发脾气,就要在心理上做到不对抗。事后诸葛亮,谁都会说。许多犯事者事后都会后悔,“冲动是魔鬼”是经常用的忏悔之语。事前一般人往往很难三个层次(不动手、不发脾气、不对抗)全部做到;大多数人遇到冲突时容易发脾气、对抗,发脾气和对抗就使冲突当事方容易走向动手。所以,在遇到矛盾冲突时,法治的原则就是不动手、不发脾气、不对抗。

矛盾冲突源于当事人之间认知的冲突,对同一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中司机与乘客发生争执的具体情况(来源于2018年11月02日的网络文章《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原因公布: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

10月28日凌晨5时1分,公交公司早班车驾驶员冉某(男,42岁,万州区人)离家上班,5时50分驾驶22路公交车在起始站万达广场发车,沿22路公交车路线正常行驶。事发时系冉某第3趟发车。9时35分,乘客刘某在龙都广场四季花城站上车,其目的地为壹号家居馆站。由于道路维修改道,22路公交车不再行经壹号家居馆站。当车行至南滨公园站时,驾驶员冉某提醒到壹号家居馆的乘客在此站下车,刘某未下车。

当车继续行驶途中,刘某发现车辆已过自己的目的地站,要求下车,但该处无公交车站,驾驶员冉某未停车。10时3分32秒,刘某从座位起身走到正在驾驶的冉某右后侧,靠在冉某旁边的扶手立柱上指责冉某,冉某多次转头与刘某解释、争吵,双方争执逐步升级,并相互有攻击性语言。10时8分49秒,当车行驶至万州长江二桥距南桥头348米处时,刘某右手持手机击向冉某头部右侧,10时8分50秒,冉某右手放开方向盘还击,侧身挥拳击中刘某颈部。随后,刘某再次用手机击打冉某肩部,冉某用右手格挡并抓住刘某右上臂。10时8分51秒,冉某收回右手并用右手往左侧急打方向(车辆时速为51公里),导致车辆失控向左偏离越过中心实线,与对向正常行驶的红色小轿车(车辆时速为58公里)相撞后,冲上路沿、撞断护栏坠入江中。

乘客刘某乘车过站未下车,要求司机停车让其下车,司机认为未到站,不能随意停车。为此,双方发生争执发展到互殴,导致悲剧发生。

旁观者都会认为这么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应该也不至于发展到打架的地步。事到临头,往往很难做到不动手、不发脾气、不对抗。细心一想,家庭中父母打孩子,不就是孩子不听从父母的说法吗?

父母打孩子、一言不合发生的争吵打架、小孩之间的打打闹闹,等等这些看似稀松平常、司空见惯的行为,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建构人们处理冲突的方式和思维习惯:暴力习惯和单边思维。

如果我们静心回望一下自己发脾气时的情形,就好像是喝醉酒的人一样,思维处于自说自话的状态,对外界往往是视而不见。冲动时,人往往认为自己有理,对方无理,沉浸在自己单边的思维中,对他人的话语是充耳不闻。如果冲突发生,有暴力习惯和单边思维的当事人,就常常认为只有暴力的方式才能解决冲突。

不动手、不发脾气、不对抗的法治原则要落到实处,就要像倡导宣传“不随地吐痰”、“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那样成为人们处事的基本原则,而且是法治原则。“不打不成器”的教育观念还有一定的市场,“小孩间打打闹闹是孩子的天性”的看法在教师甚至校长眼里也是一语带过,除非打闹产生伤害后果,否则,不以为然。

在人们心中确立“不动手、不发脾气、不对抗”的法治原则,还要同时建构法治思维,才能真正改变人们心中的暴力习惯和单边思维。法治思维要求人们遇到冲突时,听到对方不同意你的说法和做法时,应问问自己的说法就百分百有道理吗,难道对方就全没道理吗?这样一问,就让自己冷静下来思考。然后,从己方、中立方、对方三个角度来回思考冲突的原因、过程、结果的区别所在。实在想不明白,牢记“不动手、不发脾气、不对抗”的法治原则”或“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规矩。

最近,笔者作为学校的顾问律师协商调解一起学生家长冲进教室打自己孩子同学的事件。在协调会上,有法制辅导员警察、校长、主任、双方学生家长、顾问律师等人。根据我自己多年多次的调解经验,我觉得双方家长会冷静平和地参与调解会。但这一次出乎我的意料。

冲进教室打自己孩子同学的家长讲述:自己的孩子多次受到被打孩子的欺负,告诉欺负自己孩子的家长后,该家长既不道歉也不管自己的孩子,继续发生欺负自己孩子的事件。于是,这位打自己孩子同学的家长“以你家长不管你孩子我来帮你教训的”理由冲进教室打了欺负自己孩子的孩子同学。

警察告诉这位打人的家长,她的行为已涉嫌扰乱学校秩序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对方孩子欺负自己孩子为理由而打对方孩子的说法,不能成为其打人的理由,其打人行为属扰乱学校秩序的行为,涉嫌违法。警察还没有说完,打人孩子家长立即反驳,我没有说我打人是有道理的,我是说我打他是有原因的不是无缘无故的,你要听清楚。双方开始你一句我一句争执起来,打人家长发起脾气,扔自己的包包,并指着警察的方向大声说我要投诉你。在会场的我一直对打人的家长说:冷静,冷静,冷静!等警察说完你再说。然而,冲动的家长进入争辩状态,情绪激动,难以安静。最终是在班主任老师的劝说下暂时离开会场。

比较这位打人的家长和那位错过站的乘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方没有听从自己的想法,沉浸在自己的单边思维活动中。从打人家长在协调会上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她是那种容易沉浸在单边思维中,有采取暴力方式处理冲突习惯的人。事到临头,往往容易冲动,采取暴力方式。

宋朝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由于知识、经历、成长环境等等的不同,形成不同语境的个人主观世界,对同一件事、同样的行为,人们会得出不同的看法,恰如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承认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的同时,要尽量跳出自己的看法,不能只沉浸在自己的看法中,跳出自己的角度看“此山”即从更多的角度看“此山”,从而,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视角困境。

承认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世界上的事,各有各的道理,认可与不认可都是每个人观念选择的结果。以平和的心态,冷静的眼光,从己方、中立方、对方三个角度来回思考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这样,遇到矛盾冲突时,就不会只看到所谓错误与正确这个对立面,而产生对抗心理;而且这个所谓的对与错,往往只看到事情的一个方面,当事人容易只从自己的认知标准去说事评理,容易忽视对方以及中立方的角度,所以,遇到冲突时,如能常常从中立方(冲突的无关方)的角度审视冲突,也就容易做到不对抗,做到不发脾气,做到不动手。

从人类范围看,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全人类都应对战争的行为进行反思。和平时代来之不易,国家间的利益冲突无法回避。个人冲突、家庭冲突、国家冲突都会具体地落实在个人头上。所以无论是个人治理还是国家治理,无论是个人冲突还是国家冲突,做到不动手(不动武)、不发脾气(舆论战)、不对抗(奉行狭隘的民族主义等冷战观念)是人类社会法治治理的原则方式。

【环球网报道记者王战涛】据法国《欧洲时报》11月11日援引法新社报道,由法国总统马克龙倡议发起、旨在推动多边合作的巴黎和平论坛于当地时间11日下午在巴黎开幕。率先在论坛发言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作出警告,狭隘的民族主义正在欧洲和其他地方扩大。 “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在不同群体之间以和平方式实现利益均衡的国际协作,以及欧洲和平大业,又一次遭受挑战”,她还表示,“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和平,在我们眼里有时过于天经地义了,但这种和平远不是不证自明的,我们必须为之而奋斗”。法国总统马克龙则希望论坛带头宣扬多边主义,展现和解的力量。他表示,“历史或许将会记住这样一个画面:84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齐聚一堂,汇集在和平笼罩的凯旋门下,而昨日,他们还曾兵戎相向” 。马克龙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正被撼动各国社会的危机所削弱,可悲的狂热、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反犹主义、极端主义卷土重来,正在削弱我们,各国人民所期待的前景,正在遭受质疑” 。马克龙还表示,“巴黎和平论坛的使命,就是每年让人们汇聚在一起,推动那些具体的行动,让和平事业每一年都能更进一步”。……

2018年11月11日的巴黎和平论坛是全人类对战争的反思,是维护和平的实际行动。然而,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和平论坛上,作出的警告所说,狭隘的民族主义正在欧洲和其他地方扩大。 “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在不同群体之间以和平方式实现利益均衡的国际协作,以及欧洲和平大业,又一次遭受挑战”。狭隘的民族主义正让人类社会对抗加剧,容易渐离和平,趋向战争。

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个人小事,对矛盾冲突处理的法治原则是一致的,道理是一样的。无论是国家元首,还是市井小民,都应该秉持“不动手、不发脾气、不对抗”的法治原则处理矛盾冲突。要落实“不动手、不发脾气、不对抗”的法治原则,人类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学习建构法治思维,在协商交流中,互相学习中,增进理解,建立信任,走出单边思维,抛弃暴力习惯,建构法治思维,落实法治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在父母与子女的相处中、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中确立“不动手、不发脾气、不对抗”的法治原则,建构、运用法治思维,处理矛盾冲突。

还记得刚刚粉碎“四人帮”的那年,我8岁左右,跟着父亲单位的游行队伍行进在街上,看着华国锋主席的题词“学习、学习、再学习”,心里想,这么简单的话,还要你说。现在,对于经历了几十年人生的我,深感越简单的话,里面越蕴含着越深刻的道理,只是当时的我体会不到。还有毛主席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有“不打人、不骂人”的常识俗语,还有改革“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还有我今天感悟到的“不动手、不发脾气、不对抗”的法治原则和冷静、冷静、再冷静以及从己方、中立方、对方来回思考审视冲突的法治思维。……

2019年2月2日初稿

2019年2月12日定稿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