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北上广后,我决定回老家卖情趣内衣”

你有想过,如果回了老家,自己要干什么吗?

“城市一张床,县里一套房”。

简单的一句调侃,却道出了城市与县城生活的差距。

诚然,这两年很多人都打着“逃离大厂”的旗号,想要回3、4线城市躺平。

但这些地方往往没有那么系统、细分的岗位,想要找到对口又称心的工作。

非常难。

可就是有这么一群人。

或是骑着三轮车,游走在大街小巷;

或是在灯光暧昧的摄影棚,亲自试穿自己设计的情趣内衣;

或是鼓捣着国内国外收来的头发,编织成不同款式的假发。

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热气腾腾地追赶着财富。

豆瓣9.8分纪录片《这货哪来的》,将镜头对准了一群最会“搞钱”的年轻人们。

“人生如戏,需要道具,生意生意,生命意义”。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部2023年最敢拍的纪录片,如何拍出三四线野蛮生长的“无名之辈”,在生意场上的物欲、情欲和爱欲。

镜头中不足10平米的工作室里,陈放着各式令人血脉喷张的情趣内衣。

女人有体毛这件事很奇怪吗?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是不是对你按下了暂停键?

三十岁以上的男人,被工作压垮了,都不是抽事后烟了,直接灌人参水。

92年生的女孩盐不浪,一口一句“精准吐槽”,顿时让整个工作间趣味横生。

她,就是这家情趣内衣店的主理人。

盯准了情趣内衣造价成本低、需求量大、售后简单的优势,在难以大方触碰的两性地带,盐不浪还开辟了独特的销售风格。

前能亲自下场当模特,后能用新奇的词语给情趣内衣命名。

“干枯玫瑰”、“奈奈小绵羊”、“蜜桃四季春”……

情趣内衣仿佛被注入了一股生命力,一件件活了起来。

也许最懂女性的,永远是女性。

盐不浪售卖的情趣内衣,除了新奇的名称和意义,还带着女性之间独有的关怀。

腰间加抹蕾丝,可以轻松遮挡小肚子;

想要保持体温,就用羊毛材质来设计……

情趣内衣,不再是被异性凝视和打量的商品,而是用来取悦自己的情感寄托。

不少人,因为喜欢盐不浪设计的款式,甚至将情趣内衣融入了自己的日常穿搭中。

正视欲望,欲望就得到了合理安放。

这一届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懂得释放自己,也越来越“别具慧眼”。

请千万记住:

别太正经,切换视角再搞钱!

当堪比“席梦思”的床垫和卡车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云南富源,有一家特殊的工厂,他们只为卡车司机服务。

作为货物运输的主力军,日夜颠倒、长时间久坐,成为卡车司机的常态。

一张柔软舒适的床垫,塞进了卡车里。

这样,即便在颠簸的夜间,他们疲惫的身体也能被稳稳托住。

可别小看了这些床垫。

创业者毛哥,作为曾经跑大车的一员,他深知卡车司机的不易。

为了尽可能多照顾到卡车司机们,亲自采集了几百款卡车的数据。

制作出来的床垫,大小、形状,与车内空间完美贴合。

使用体验上,也全面根据司机们的需求出发。

回弹性好、冬暖夏凉。

或许,卡车司机们永远也想不到,奔波一天,竟有人愿意为他们折叠好疲惫。

如今,内卷现象普遍,市场岗位紧缩,搞钱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总有人,不从搞钱出发,只为情怀。

可就是这样充满人性关怀的商品,却能击中最真实的需求。

这样的人,活该他赚钱。

信息爆炸时代,手机几乎成为了人的一个可拆卸“器官”。

而手机壳,就好比那层皮肤,有着最微不足道的美。

然而,因为价格低廉,替换容易。

很多手机壳,往往还没面世,就被淘汰了。

市场,就此被开拓。

伊哥,原本是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工人,经历了日复一日机械式的组装后,对一眼看到头的工作内容和有限的薪水,倦了。

凭借自己出身“草根”的灵敏度,他嗅到了“手机尾货”的商机。

盲盒营销、捆绑售卖……

伊哥的聪明,让囤积的手机壳逆天改命,重新拥有了主人。

而他也借此赚到了钱。

远比之前在富士康工厂打工赚的还要多。

不过,生意如战场。

今天兴盛的,明天也许就落败了。

这不,伊哥的赚钱之道刚刚跑通,就遇到了竞争对手:

号称“尾货杀手”的张总,研发出了“一件代发”的系统。

下单一件,生产一件。

“手机壳尾货”就此绝迹江湖。

可即便如此,面对不断被挤压的货源,伊哥却还是信心满满。

正如尾货小队里阿水的哲理名言:

你都看到的东西,它还叫什么希望呢?

希望是你看不到的东西。

毕竟,“手机壳尾货”的生意,也只是他人生的一个小阶段。

这不,除了街头卖货,伊哥还开设了短视频账号。

线上卖货,线下摆摊。

伊哥的生活,如同打“游击战”,毫不松懈。

每当夜幕降临,人头攒动中,总能看到伊哥的身影。

十元三个,连卖带送!

每个注意到他的人,都很难忽视:

他眼里闪动着的,对未来期待的光。

人生嘛,总会掉落随机事件和意外碎片。

在意外来临来之前,你只管努力就好。

只要“嗅觉”灵敏,洞察不起眼的需求,依然能开辟另一片商机。

小生意人,不指望其他人帮他们兜底,

没有太多悠哉的时刻,每天都是“生死攸关”的拼搏。

回到现实,身为打工族的大多数,也有着自己的命运轨迹。

即便今天在地铁里垂头丧气,可明天吃完早餐,又可以再撸一个PPT。

紧绷与忙碌,这就是普通人的常态。

《这货哪来的》能火,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这种“深刻共鸣”。

没那么多背景铺垫,也拒绝太厚重的意义加持。

镜头对准的一个个小商贩、小厂家,具体而又鲜活。

这些年轻人,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努力尝试,活出自己的“味道”。

“再小的个体也有远大的未来。”

在看到他们时,又何尝不是看到那部分不服输、不放弃的自己呢?

无名之辈的生活哲学呀,也足够治愈人心。

希望屏幕前的你,也可以足够生猛:

纵使生活困难重重,也依然活得热气腾腾!

作者 | 阿慌,慌慌张张,不只为碎银几两。

编辑 | 张敬,两眼带刀混账到老。

主播 | 向北,主持人,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微信视频号:向北阅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