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美国大力推行“科技制造业回流计划”,试图重塑本土制造业的辉煌。然而,对于科技巨头苹果而言,让iPhone回归美国制造在短期内却如天方夜谭般难以实现。
早前,苹果CEO库克在一次采访中解释苹果为啥死守中国制造,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因为没人能替代。长期以来,外界普遍认为苹果选择中国制造是出于成本考量,将中国视为一个拥有廉价劳动力的“低价工厂”。但这种观点早已过时。库克指出,中国早已不是“低价工厂”,真正吸引苹果的,是“技能密度”,这是苹果无法将核心产能迁出中国的关键所在。
苹果产品向来以精密制造著称,对模具技术的要求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这绝非简单的拧螺丝等低端操作,而是需要在毫米以下的微米级精度进行精细打磨。如此高精度的制造要求,依靠的并非高学历人才,而是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大量熟练技术工人。
库克坦言:"在美国凑不齐的模具工程师,中国一个省能填满几个足球场。"这并非是在单纯强调人数上的优势,而是突出了中国这种“深度技能”人才的系统化、规模化、产业化存在。在中国,经过长期发展和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技术工人培养体系和产业生态。这些技术工人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精湛的技艺,能够在微米级的精度要求下,精准地完成每一个制造环节,将一块块原材料变成了精密的零部件,最终组装成备受全球消费者喜爱的苹果产品。
当微米级精度成为制造业的标配,系统化的产业工人集群便成为中国制造的真正王牌。这种竞争力远非一句口号所能复制,它是中国在高端精密制造领域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对于苹果来说,关键问题不是劳动力是否便宜,而是有没有足够多、足够专业、协同高效的产业工人。这正是苹果至今也没把iPhone搬回美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技能密度”带来的产业工人优势,中国完整的智能手机产业链也是苹果难以割舍的重要因素。智能手机的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涵盖了多个环节,上游包括手机芯片设计和制造、操作存储系统开发、零部件生产等;中游是智能手机产品的代工、生产;下游则涉及不同渠道手机产品的销售及后端手机的维修、回购等延伸交易价值链。
中国在全球智能手机产业链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拥有世界上最完整、最成熟的产业链生态。从芯片设计到零部件生产,再到整机组装,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协同高效。这种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使得苹果能够在中国快速、高效地完成产品的生产和制造,大大缩短了产品的上市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
如果苹果将iPhone生产线迁回美国,将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据波士顿咨询集团研究,实现iPhone全美本土化制造,其主板贴片成本将激增280%,整机组装效率下降至中国工厂的35%,最终导致基础款iPhone终端售价飙升至3499美元(约合人民币25200元)。如此高昂的售价将使iPhone失去市场竞争力,严重影响其全球销量。此外,供应链重构需要长达72 - 84个月的建设周期,这对于追求快速创新和市场份额的苹果来说,无疑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时间成本。
从市场角度来看,基于IDC公布的市场份额数据,苹果和华为、OPPO、Vivo、小米等6家厂商占据了国内大部分市场。虽然2024年二季度市场集中度CR5约为80.8%,较2023年的80.9%有所下滑,但整体市场格局依然稳定。这意味着中国拥有庞大的智能手机消费市场和成熟的产业环境,为苹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