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海军运用首支“电磁蓝军”部队加强电子战训练

我海军运用首支“电磁蓝军”部队加强电子战训练

时评/三杉 图/来自网络

近日,据媒体报道:海军某试验训练区作为海军首支“电磁蓝军”部队,是检验主战舰艇电磁应对水平的“试金石”。

该试验训练区开展了上百万次仿真推演,在舰艇编组作战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渤海某海域,一场红蓝对抗演练拉开战幕。

蓝方率先加大电磁干扰强度、释放大规模无人机群,让红方措手不及。

电磁干扰方式较多,据公开资料显示:

舰载电子战装备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军舰的自我保护,在整个电子战的投资中,海军占40%左右,可见舰载干扰的重要性。

迄今仍在采用或即将采用的干扰技术主要有以下四种。

箔条

这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干扰方式,属无源干扰,其原理是投放割成敌方雷达信号波长的铝箔条带,以对付末制导为雷达制导的导弹。

技术关键在于:

增大偶极子密度(如生产直径为20m m的铝箔丝);

采用先进的箔条材料、先进的封装和布撒技术,从而延长箔条的有效滞空时间;

优化箔条形状并产生最大的微波反射截面(RCS)。在目前及未来,箔条仍将是对付雷达制导威胁的主要软杀伤手段,北约海军普遍布署,但其性能也受到一定怀疑,新一代反舰导弹采用毫米波导引头,要切割如此小的偶极子相当困难,而得不到好的极化率将大大降低干扰效果。

另外,有外军认为,先进的射频(RF)导弹寻的头,通过识别来区分金属箔片和真实目标。将箔条与各种诱饵结合使用方可达到最佳干扰效果。

主动离舰诱饵 一次性使用的主动诱饵正在研制中,尽管价格比箔条昂贵得多,但它具有如下几个重要特性:

避免与军舰的其它自防御系统(如反导导弹和快速火炮)相互干扰;

每次交战只需发射一个主动诱饵;

无需强烈的规避机动;

能够诱惑最先进的雷达导引头。

主动离舰诱饵的工作方式是:

在发射管中待命的诱饵通过电缆接收来自军舰电子支援措施(ESM)系统传来的威胁数据,然后选择最具威胁的方位发射,在离舰几百米处,火箭发动机熄灭,降落伞展开,诱饵可滞空几分钟,当它稳定飞行后,两个突伸天线激活,其中一个接收反舰导弹导引头的发射信号,然后,由另一个天线将其放大并辐射回去,以欺骗反舰导弹。

浮动角反射器 此类诱饵作为箔条的补充,可提供独特的持久干扰(几个小时)以对付雷达制导反舰导弹。

红外诱饵 目前许多反舰导弹都采用IR导引头,老式IR寻的“热点”是发动机废气(3-5微米),而新式导引头主要寻的舰壳体和上部结构产生的长波(8~14微米)辐射。

在常规的电子战中,为保护昂贵的水面舰艇,综合使用各种干扰手段是必要的,舰艇平台的承载力对干扰设备而言也是巨大的。

相比之下,单纯的噪声干扰要落后一些,因为今天的雷达制导可通过切换成只接收和对准干扰寻的模式,有效地将电子对抗转换为电子引导,因此有源诱饵显然更具备前途,它很有效地遂行一个简单任务:如果干扰不了导弹,那么自己成为被攻击目标,把导弹引开。

由此可见,我军在渤海某海域进行的红蓝电子对抗演练,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己方的战舰不受到对方的导弹攻击,除了很好地利用电子战装备外,其战斗人员的熟练程度也不无关系。

因此,我军常备不懈地进行电子战演练是非常必要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