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居室求学(三十六)
我在青春年少时就知道池田大作的大名和他领导的创价学会。那时没有便捷的工具书,初看“创价”二字,还以为是个经济团体。他在上世纪60年代就呼吁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主张中日建立睦邻友好关系,是日本著名的对华友好人士。他每次访问我国时,报纸上刊登的新闻消息版面位置、标题、字体,我至今都还清晰记得。
知悉池田大作先生以95岁高龄逝世后,我从书柜取出他与汤因比、基辛格、常书鸿等人的对话集,重新翻阅当年阅读时用红笔划的重点段落及读后杂记,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悼念和缅怀。他是信奉佛教的人,对“死”早有了断,在与汤因比就广泛的领域的精彩对话中,他们讨论了生死的根本问题。在与基辛格的对话中,他说出他的生死观:“在谈到生死问题时,佛法中主张方便现涅槃。死,就如同结束了一天的劳动,为了明天的新的活动而需要睡觉一样。它是完成了今世的使命,为了新生而休息。”按池田大作先生的这个观点,他一生为世界和平作的努力,他与世界上第一流人物的对话,他对21世纪青年的期望,都是不死的功业。我今天重读他的几部对话集,就是他仍活在人世间的证明。
《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1985年由我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翻译出版。这部话题广泛,从人生与社会、宗教与哲学、政治与世界领域里的智慧对话,显示池田大作先生对人类命运的深度关切。在对话中,两位不同信仰、不同国家的思想家围绕“人”的中心议题,自由发表他们各自的观点。在“知识分子与大众”话题中,池田大作提出问题,认为“把人群细分为大众和知识分子,这种思想方法有问题”。汤因比从俄语和俄国在彼得大帝时代出现的“知识阶级”一词,对所谓“知识分子”作了一番历史考察,并从19世纪俄国文学如托尔斯泰的小说中找例证,认为“当某个社会被分为知识分子和大众两部分,产生了相互的隔膜的时候,这预示着这个社会已经不健康了”。他们在对话中迸发的思想火花,启发读者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两位思想家都热爱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对中国在世界将要扮演的角色,都有前瞻性、预见性的论断。更有趣的是,当池田大作问汤因比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哪个时代时,博学、睿智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他“愿意生活在佛教进入中国时期的新疆”。
《和平·人生与哲学》是池田大作与基辛格在1986年的对话集,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在30多年前,池田大作就发现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对人的异化。他对基辛格说:“人创造出来的东西,脱离创造者之手而独自发展,反而规定了人本身的状况。”他对此表示忧虑。基辛格认为这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他回顾科学技术的起源,以他的博学多闻,对池田大作说:“在西方,科学技术实际上是从宗教发展起来的。初期的科学家都是神学家。他们为了加深对神的行为的理解而研究自然,扩大了知识。”这是从科学技术史的原点,从哥白尼、伽利略、牛顿那里回答问题。接着,基辛格又说:“现代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几乎都在无偿地获得技术。”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本来就是为了造福人类,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并不需要一切从零开始,也不是一切从零开始。
佛教是从丝绸之路传入日本的。因此,日本人对敦煌有特殊的感情。《敦煌的光彩——池田大作与常书鸿对谈、书信录》199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部对话集,既是池田大作向常书鸿请教的学业记录,也是常书鸿向日本友人宣传、讲解敦煌艺术宝库的一种自由讲稿,附录长篇《我与敦煌》,也是常书鸿把一生献身祖国艺术宝库的历史别记。从这本小册子中,我至少学到以前不知道的几种知识:(一)现在的敦煌县是清朝雍正三年设立的;(二)第一个到敦煌参观的外国人,是匈牙利人洛克济,他是光绪五年来敦煌的。对于鸣沙山的月牙泉为什么不会被流沙淹埋,常书鸿从自然生态、季风规律的角度告诉池田大作:“月牙泉处在沙丘的包围之中,当风从东向西吹的时候,沙子落在西面的沙丘上,不会掉进泉水里面;当风从西向东吹的时候,沙子落在东面的沙丘上,也不会吹进泉水里面。因此,这个泉中的水,三千年都没有干涸过。”
在对话中,常书鸿还谈到敦煌研究院一位不识字但技术高超、人格高尚的技术工人窦占彪。我立即想起,高尔泰先生在他的散文中专门为窦立传,窦确实是一位可敬可佩的人。高写道:“石窟保护部的老工人窦占彪是个奇人。脸狭长而脑门特大,下巴向前抄出。个子瘦小佝偻,走路有点瘸,木纳寡言,但技术高超,解决了不少专家们都束手无策的难题。”更奇的是,在社会动乱时,敦煌研究所也经常发生随意打人的事,但没人敢当着窦的面打人。常书鸿对池田大作提到窦,也是说窦发现洞窟雕塑里的问题向他报告。碰巧,百度有篇文章谈到窦占彪,还有窦的照片,我对着这位同样把一生献给敦煌艺术宝库保护事业的技术工人善良的面容看了半天。高尔泰的散文是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他的笔意直追史记汉书,但比史记汉书的作者还多一分个人的生命体验,让人读后永远难忘。
除了几种对话集,我还有池田大作的《我的人学》上下卷、《青春对话——与二十一世纪的主人翁倾谈》。这些著作,都是他的精神遗产。
卫建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丹枫阁》《陈谷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