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的文章中,本炮霸已经从动力和车重的角度为大家大致勾勒了下中国重步战的大致轮廓。今天再从步兵战车防护需求演变的角度来与大家一起继续讨论这个话题。
大部分国家对于步兵战车的定位是伴随主战坦克执行作战任务,主要用于消灭坦克不方便或者顾及不到的敌方目标,当然也有少数国家将用于执行侦查或者巡逻任务的部分战车也归在步兵战车的分类中。
步兵战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装甲输送车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作战行动中,装甲输送车保护步兵不受炮弹破片的伤害将步兵运送到攻击发起地域,步兵下车伴随坦克发起冲击。在冲击过程中,步兵的作用是掩护坦克和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然而由于步兵体力的问题,冲击距离和速度不高,而且火力比较弱。因此就有了装甲输送车搭载机枪伴随坦克冲锋的需求。然而由于装甲输送车的防护和火力不够强,伴随坦克的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步兵战车应运而生。早期的步兵战车对于防护的要求只比装甲输送车进步了一点点,除了车体防炮弹破片外,前侧一定范围可防12.7毫米机枪弹,侧面可防7.62毫米步枪弹。
上世纪六十年代推出的步兵战车大部分的防护都如上述一样,只防枪弹和破片,车重在15吨左右。只有德国的黄鼠狼是个例外,正面一定范围之内可防20毫米炮弹,车体由装甲钢制成,车重28吨。之所以黄鼠狼的车重较大,防护性能突出。本炮霸以为,这里的防20毫米炮弹很大程度是因为华约方面拥有强大的步兵属直射火力,黄鼠狼需要对抗14.5毫米高机和23毫米高炮的平射。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决定步兵战车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在有限成本的前提下螺旋上升。只要能伴随坦克执行作战任务,消灭敌方有生力量,保护随车步兵免疫来自对方步兵火力的大部分伤害即可。在这个有限成本的限制下,步兵战车基本采用同时期坦克1/3-1/2的动力来驱动一个1/3-1/2的重量的车体。
上世纪九十年代,对于步兵战车的发展时一个转折点。冷战结束后,大规模的机械化作战不再是大概率事件。步兵战车往往要和坦克一起在暴露在敌方火力之下去进行一些束缚着手脚的作战。敌人不在来自于正面一定范围的明处,而是来自于四面八方,不知道确切方向的某个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步兵战车的防护需求开始显著提高,不仅要防机枪弹和炮弹破片,还要至少能硬扛RPG的伤害。这一时期开始,步兵战车开始出现大幅度增重的趋势。诸如M2布雷德利、黄鼠狼、武士在进行防护升级之后的车重都大幅度的增加到了30吨以上,但是由于动力和传动并未考虑如此大的升级,上述几种车型的增重都是以牺牲机动性能为代价的。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冷战结束后,全球范围来讲大规模机械化作战不再是大概率事件,但是对于某些国家来说此类战争的概率仍然不小。所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仍然有很多国家根据各自所面临威胁的不同继续发展传统的步兵战车。通过使用铝合金车体和多层附加装甲仍然将车重控制在了25吨上下,但防护性能提高到正面防30毫米炮弹,全向防12.7毫米枪弹的水平。这一水平的步兵战车成为了大家的标配。
今天我们所谓的传统步兵战车重型化的趋势,更多的是因为当各国的步兵战车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可能机械化作战将由原来的“动对静”,变成了“动对动”。双方的战线胶着,且不断变化。步兵战车在作战中所面对的敌方火力从原先的步兵目标变成了对手的步兵战车。这使得步兵战车不得不考虑用更大的车重和更好的防护来碾压对手。当步兵战车普及35甚至更大口径主炮后,将车重提高到30吨甚至更高是必须的。加挂附加装甲获得全向防护和防雷能力的需求虽然只是“附加条款”,也是需要在设计伊始就应该考虑在内的。另外对于很多习惯用加强版的步兵战车来执行装甲侦查和巡逻任务的国家来说,承载能力更大,防护更好的30吨以上级别步兵战车是执行装甲侦查任务的理想选择。
虽然我国的04A步兵战车性能不俗,但也只是达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世界先进步兵战车普遍都通过增重来进一步提高防护的今天,04A的防护水平显然是单薄的,研制30吨级的重步兵战车势在必行。况且今天的我们,财力和技术不再成为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