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潜山市国家级传统古村落——黄泥老街,是皖西南文化古镇。
古 镇 风 情
〇方定奇
概 述
安徽省潜山市国家级传统古村落——黄泥老街,是皖西南文化古镇之一,原名黄泥岗。早在(公元317-420年)东晋时期,老街坐落在往西3.5公里处现属傅祠村的七里岗上,七里岗为大别山余脉,天晴灰尘弥漫,天雨泥泞满街,黄泥岗因此而得名。街东面西竺寺旁的山脚下,金家河沿山而过,河上有一石桥,过桥往东便是桥头街。桥头街临水与潜河(史称潜江,现为长河)对岸的狮子山隔河相望,河宽7里有余。
数百年来,随着潜河的不断淤积和多次改道,桥头街以东大片河域便形成滩头,河水只沿着狮子山下的河道经皖河流入长江。由于改道后的潜河滩头土地肥沃,非常适宜农粮植物种植,从而促使大量的黄泥岗人不断向潜河水岸东迁。古时候人们经商主要依赖于水道,狮子山的对面,便是黄泥岗人乘船入江的必经之路,久而久之,这里便逐步形成了一个天然港口。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山上的“黄泥岗”老街随着人们的东迁逐渐消失,与狮子山相对的黄泥老街也随着天然港口的繁荣逐步发展起来,其名称也由“黄泥岗”演变成“黄泥港”。
东迁后的黄泥老街始兴于宋末元初,发展于明,鼎盛于清,建镇距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这里地处潜山、太湖、怀宁三县交界处,南过长河经怀宁县腊树镇往东25公里到怀宁县老县城石牌,西经太湖县新仓镇25公里达太湖晋熙镇,往北27公里到达潜山市城区。从港口乘船经安庆逆长江而上可达九江、武汉、重庆,顺长江而下可达芜湖、南京、上海。正所谓“一脚踏三县、一帆达三江”正是黄泥老街的真实写照。
老街商贸繁盛数百年,给古镇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鼎盛时期的黄泥老街商贾云集,有大小店铺三百余家,囊括了京疋广货、苏刺杭绸、川虫藏花、东参景瓷等多方财路,涵盖了诊所药店、盐铺粮行,休闲娱乐、理发澡堂,客栈酒楼、织布染坊,铁锅瓷器、水果鱼行,珠宝银楼、篾货铁匠,竹木家具、黄烟烛坊等各种行业。最出名的吴同元、邱源兴、同仁堂、吴元昌、陈乾泰、义祥发等数十家商号在两淮东西、大江南北享有盛名。
清嘉庆年间,黄泥老街已发展成为潜山首镇。到了道光年,全镇人口达三千有余,已成为全省知名的古镇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86年,老街历经黄泥区下辖黄泥镇、梅城区下辖黄泥乡、王河区下辖黄泥公社、王河区下辖黄泥乡等多次政府机关所在地的演变过程。1987年,黄泥撤乡并镇,直属潜山县人民政府管辖。
改革开放以来,古镇经济、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民俗多存古皖遗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月花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坦龙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泥粉蒸肉”和温文尔雅的古镇风情以她独特的魅力,获批第五批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如今的黄泥老街,三街六巷风貌如故,商贸传统至今犹存,古韵新风与传统文化相映生辉。
“十四五”期间,古镇人秉承五大发展理念,围绕“生态立镇、文旅兴镇、产业富镇”发展思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建设生态黄泥,和谐黄泥,幸福黄泥,美丽黄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在的黄泥古镇,已经与附近的天柱山景区、天龙关景区、白马潭生态旅游景区、潜山山谷流泉文化园景区、天仙峡景区、孔雀城景区和薛家岗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融为一体,展开双臂迎接八方来客,同时将旅游区的天柱剑毫、潜山舒席、天柱山瓜篓籽、雪湖贡藕、天柱山石耳等特产和桑皮纸制作技艺、舒席工艺、天柱山瓜蒌籽制作技艺以及十二月花神、孔雀东南飞传说、潜山弹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第一辑 古镇篇
一、苗竹巷
黄泥老街的下街口,一条大道向西经桥头街、西竺寺、通往大别山腹地。每年山区的土特产如竹木原料或加工成品、生漆、桐油、皮油、茶叶、板栗、药材等都是从这里进入老街,或通过螺丝旋集贸市场进行交易,或就近送往上街的杨泗庙码头上船,运往长江中下游各大城市,同时又把城市的工业品如盐、糖、布等日用百货以及舶来品运回山区。这边的一个巷子就是苗竹巷。
当年,挑着苗竹过来的山民,常在这里歇脚。来自怀宁石牌、望江赛口、潜山梅城、桂店、古井庵、王家河等周边的篾匠手艺人常来这里接货。山民们挑着长长的苗竹从下街经中街到上街螺丝旋集贸市场,转弯抹角很不方便,因此他们也很乐意在这里与接货人成交,既省力又省事。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古镇的苗竹交易场所,苗竹巷也因此而得名。
在苗竹巷的巷后,有一片竹林,因竹林里有一社公庙,故人们称之为社林。历史上黄泥港“剥皮社”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相传在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多次转战安庆和潜山。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八月,朱元璋占领安庆,欲克潜山,行军驻扎于黄泥港营盘巷。此时,黄泥港一名叫里正的地方长官趁兵荒马乱之际,大肆搜刮百姓钱粮,导致民生哀怨。朱元璋驻扎后,通过访问百姓,了解征战民情,得知这一地方长官的所作所为后怒气冲天,仰天怒骂:吾平生最恨贪官污吏,待我平定天下,我定要将天下贪官污吏杀尽不可!随即派兵抓捕这个地方长官里正,在苗竹巷后的社公庙旁将里正的脚筋和手筋先挑断,然后将其皮囊一刀一刀地完整的揭剥下来,再塞以干枯稻草,悬挂于社公庙旁边,已示众人。这就是老街人众口相传的“草更剥皮”。此后,社公庙多了个别称,就是剥皮社。
二、老字号义祥发
从西街口往前30米处,就是老字号义祥发旧址。“义祥发”是一家集粮油食品经销、糕饼点心制作和销售的家族企业商号。其“义”为忠义、诚信,“祥”为平安、吉祥,“发”为兴旺发达。字号整体意思表达了商家爱国爱家,取信于民,企盼平安,勤劳致富的良好愿望,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其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这家商号的老板是太湖县花洋乡的下包口人(现黄泥镇前进村),此人名叫方秀风。清朝末期,方秀风从北京京师大学堂毕业以后,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回到家乡从事经商活动。于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开办了这家名为“义祥发”的商号。商号下辖粮油商行、屠宰商行和糕饼点心制作商行,常年共有朝(cao)奉、师傅、管家及男女佣人等70余人就餐。遵照方秀风先生“诚信为本,善意经商”的理念,“义祥发”麾下各商行热心接待每一位顾客,真正做到了诚信为本、童叟无欺,从而人气越来越旺,生意十分兴隆。
粮油商行有一名叫韩普伢的朝奉,“量米”技术十分高明。那时候粮食的买进和卖出均是以“石、斛、斗、升”为计量单位,一石为四斛,一斛为二斗五升。据说韩普伢用上述工具量米时,他能在买进时把一石量成九斗,卖出时也能把九斗量成一石。然而,这种技术并不被方秀风先生看好,他严格要求韩普伢无论对任何人都要做到循规蹈矩,买卖公平。因此义祥发在潜、怀、太三县享有很高的声望。
方秀风有三个儿子,老大方达金和老三方达胜都是读书人,老二方达银读书不行,只跟着父亲在义祥发商号做一些跑腿的事情。
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方秀风受聘于太湖县衙门任学府(分管教育的官),于是把商号传交给二儿子方达银管理。方达银是个老实人,加之又没读什么书,虽处事能循规蹈矩,但管理经验明显不足,缺乏开拓精神,在管家和朝奉、师傅、佣人面前没什么威信。好在其夫人姚氏精明强干,在继承公公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将娘家侄女许配给粮行朝奉韩普伢为妻,让大哥方达金的小儿子振坤与屠宰行主管师傅的女儿韦氏订婚,同时让弟弟方达胜与糕饼点心制作商行的师傅的妹妹成亲。二是给全体员工的年薪在原来的基础上普遍增加五斗米。通过联姻和给员工加薪,既笼络了人心,又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不仅树立了丈夫的威信,还把话语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有效地促进了各商行经营的良性发展。
民国十七年(1928年),方达银因病去世,姚氏也步入耄耋之年,这时义祥发的经营也受军阀混战的影响举步维艰。于是姚氏就让儿子方震容接管了粮行。方震容本是一纨绔子弟,天生愚笨,小时候读书不行,启蒙时连续读了8本《人之初》仍不开窍。在店里帮忙多年,好的没学着,坏点子到学了不少。比如在经营上,他让表姐夫韩普伢违背祖训,倒行逆施,采取十斗量进,九斗量出的做法坑害顾客;所属糕饼点心制作商行也仿而效之,使两商行的诚信度急转直下,不久就“关门大吉”。好在屠宰行是原主管师傅的儿子韦森勤掌管,其经营理念仍按祖上的规矩进行,生意虽受大气候的影响不如以往,但仍然能做到收支平衡,略有小赚。后来韦森勤又收了下街一个叫张应保的徒弟,将这一事业维持到新中国成立。
三、苏家医院
历史上的黄泥古镇,素有“三街六巷”、“一街六店”之说,下街除了“义祥发”等多家商号店铺之外,最为突出且社会影响力极大的就要算苏家医院了。苏家医院的创始人苏兆铭,1906年出生于桐城的金神灯,1929年毕业于南昌军医学校。1933年与许多军校毕业生一道奔赴西安,加入西安战时医院,立志为抗战效力。同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停战协定》后,苏兆铭因不满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的这一丧权辱国的协定,一气之下离开了西安回到安庆。
1934年初,苏兆铭率好友陈明轩、李成璋医师一道,来到怀宁县县城(石牌)开了一家医院,医院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在院人员共有16人,其中中西医医师5人,护理、药剂和其他后勤人员11人,院长自己担任。据怀宁卫生志记载:“怀宁最早的现代医疗机构‘兆铭医院’,兆铭医院一度也叫陆军医院,是石牌镇上最好的医院,院内有显微镜、血压计、听诊器、拔牙器、手术台等现代医疗器械,有数张病床,能诊治常见病、多发病、能做下腹部手术及辅助检查三大常规。院长兼主治医师苏兆铭是民国时代潜怀太一带很有名气的大夫,还能够处理拔毒、拔牙、接生、接骨及正骨等治疗”。
1938年,因汉奸告密,说出了医院的具体方位,引来了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好在苏兆铭对此早有防备,迅速将所有住院人员和医护人员转入了防空洞中。虽然所有人员得到了幸免,但医院却在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中变成了废墟。
同年6月12日,日军占领安庆,中国守军退至潜山、石牌一带继续组织力量与之抵抗。此时的苏兆铭,虽预感到石牌可能也会失守,但仍然顾全大局,坚守自己的初衷。一方面重整旗鼓,搭建简易医院继续为守军服务;另一方面,他委托一位桐城同乡蒋姓医生和家兄苏兆庸(中医医师),逆皖河、长河而上,来到潜山县黄泥港筹办兆铭医院黄泥分院事宜,为潜山守军坚持抗战提供救护支持。
1942年初,“兆铭医院黄泥分院”正式挂牌,院址选在黄泥上街汪家祠堂隔壁,临街对面是姚家茶馆、孙家染坊。分院的所有事宜由苏兆铭的兄长苏兆镛全权负责。苏兆铭自己则骑着马往返于石牌和黄泥两地之间,大凡设及外科手术方面的医务难题,均由苏兆铭亲自来处理。
苏兆铭在黄泥兆铭医院期间,经他诊治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人近万例。如黄泥老街一姓金的青年男子,突然间腹痛难忍,经苏兆铭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在当时医疗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苏兆铭毅然大胆地对其进行了阑尾切除手术,使患者转危为安,一周后康复出院。按现在的观念,一个小小的阑尾切除,一般在乡镇医院也许是司空见惯,然而在当年的医疗条件下,整个安庆范围内,能做这种手术的人,确实是屈指可数。
1945年,苏兆铭因常年奔波,积劳成疾,于同年8月6日在黄泥病逝,年仅39岁。苏兆铭逝世后,其兄长苏兆庸按苏兆铭生前的交代,将“兆铭医院黄泥分院”改为“兆镛医院黄泥分院”。
同年9月,院长苏兆庸将石牌的医院并入黄泥,并将院址迁至黄泥下街,先后将老宅进行了扩建,各项设施配套齐全。除此以外,还指派儿子苏贤乐、侄子苏留珠、苏留财全权打理医院事务,自己潜心从事中医临床研究和中医门诊。由于苏贤乐、苏留珠和苏留财三兄弟及其他们的爱人均聪颖好学,勤于钻研,加之一直接受两老兄弟的临床指导,各自的技术水平,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水平都非常优秀。甚至在某些领域,比前辈更胜一筹。比如苏贤乐最擅长骨科和儿科,其爱人郝乐珍是著名的妇产科医生;苏留珠最擅长外科和神经内科,其爱人李春南也在儿科和皮肤科方面有颇深造诣;苏留财最擅长心血管内科,尤其在静脉穿刺方面有超高的技术,其爱人孔小娥也是护理界业内精英。此时的苏家医院已名副其实、约定速成,不仅成为潜山、怀宁、太湖三县广大人民群众的求诊中心,而且还在整个皖西南享有“一家杏林高手,满门悬壶济世”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苏家医院一直秉承先辈“仁心仁术”的理念救死扶伤,热心为大众服务。1955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12月16日发文设置潜山县黄泥区。苏家医院也随即接受国家改制,由县卫生科统一管理,医院被命名为“黄泥区中心卫生院”。原苏家医院成员均转为国家事业编制,其中大部分人分别调往岳西、潜山两县医院和各区、镇任院长和负责人。
改革开放以后,苏家后人多数仍继承先辈事业,成为国家医疗战线上的翘楚,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车水巷
古镇下街的东尽头就是车水巷,这条呈南北走向的车水巷,俗称车水沟。相传在元末明初,江淮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红巾军起义,造成这一地区赤地千里,这对新兴的明朝政权防守不利。为此,明洪武年间,官方从江西组织的大量人口向湖北、安徽、江苏等地移民。此时,改道后的潜河滩头正是江西移民的首选之地。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来自江西瓦屑坝一些手艺人来到老街,依托附近的沁水塘,在这里搭起了简易茅棚,做起了金属铸造、金属手工产品、饰品加工等生意。整条巷子经营的商品都与金、银、铜、铁、锡有关。大凡与生活有关的金戒、银镯,锡碗、铜盆,铁锅、刀铲,锄耙、钩链,在这里都能买到;与铁木组合而成的犁、耙、车、䎭等大小农具在这里也应有尽有。只因为这里有沁水塘,消防、生产和销售上述产品与水资源的应用息息相关,所以他们非常重视沁水塘的保护和利用。
随着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江西人逐渐进行了棚改,建起了瓦房,添置了门面,有的还在金家河边购置了田地,以手工业商品经济带动农业生产经济向前发展。久而久之,这些外乡人的多元化发展引起了当地人眼红。他们想方设法限制他们的发展,其中就有一项就是不准这些拥有田地外乡人在金家河取水灌溉。无奈,这些外乡人只好舍近求远,从沁水塘开挖一条水沟,经营盘巷地下涵洞至赵家沟。然后在沁水塘架起脚踏水车取水灌溉。车水沟也因此而得名。
明末清初,随着老街范围逐渐扩大,城镇的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弃农经商成了人们的首选,车水沟也因此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金属锻造业、竹木加工业、布疋印染业、日用百货和餐饮、娱乐休闲业的发展与繁荣。
在车水巷的北尽头,现在还存留着古镇打更楼遗迹。据说打更楼高十米有余,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供奉着大王菩萨,药王菩萨和火神老爷,俗称大王阁、药王阁和火神楼;中层用五根粗木为梁,横跨在街道之上,供更夫们歇脚之用;下层是街道,供人们通行。所以打更楼还有一个别称,名为过街楼。每天,更夫们上岗的第一件事就是上三楼给菩萨进香,然后再游走三街六巷,敲打更鼓,向人们报时,提醒人们小心火烛,累了就上二楼歇脚。在当年的古镇,像这样的过街楼共有三座。民国时期,古镇的民团还将三座楼阁进行过改造,增设了枪眼和瞭望眼。解放以后,这一多余的设施均被拆除。
五、营盘巷、横坝头
从下街往北与车水沟相对平行的这条巷子,就是横坝头。横坝头由南向北,全长大约300余米,北半段中间往东与中街相连,南半段往西有一条很窄的石板小巷,蜿蜒地向西延伸。前方左侧那条很窄的石板小巷,便是营盘巷。
从营盘巷往西,便是黄泥中心小学。这所学校始建于民国37年(1948年),史称黄泥国民小学。
在此之前,这里曾是黄泥老街西边外围沼泽地的边缘。明崇祯八年(1635年),张献忠各路农民军被官军围困于河南,为了冲出包围圈,十三家农民军首领,在河南荥阳举行了军事会议,决定分兵出击,打破官军的围剿计划。会后,张献忠向东挺进,直指明朝的中都凤阳。张献忠攻下凤阳后,又挥师南下,接连攻克庐州(今安徽合肥)、安庆、和州、滁州,一直沿长江打到江苏的仪征,一路所向披靡。后来又回师向西,经怀宁石牌、潜山黄泥、英山、霍山,同马守应部会师于湖北麻城。接着,从湖北进入河南,进入陕西,由商洛打回关中。
张献忠在经过黄泥时,看见这里山清水秀,街道繁荣,便于粮草征集,于是就决定在黄泥老街选址驻扎,同时进行部队修整。首先,他们选择在老街西边沼泽地的边缘,将南北两边的泥土向中堆积,经平整后形成一块陆地,搭上帐篷,驻扎部队;然后将北面多余的土往北翻转,呈东西走向堆积成一条横坝,引金家河水流入其中,解决几千人马的饮水问题。
这块由张献忠打造的营盘,东临潜江(现为长河),西临沼泽地,北临金家河,南临古街,成为历代兵家的战略要地。
清咸丰三年(1853年)6月,太平军占领安庆,英王陈玉成乘胜追击,率军从长江北岸西进,经潜山入住黄泥,在营盘进行短暂修整,然后攻占太湖、宿松,进入鄂东,直逼武汉。(1853年1月,武汉沦陷)
清咸丰六年(1856年),湘军名将多隆阿因在击溃太平军北伐的战役中战功卓著,被湖广总督官文调至湖北黄州(今黄冈市黄州区)任协都统(副将,从二品),次年在湖北巡抚胡林翼的统领下,收复武汉、黄州、黄梅,大致抵定湖北省全境。1860年收复宿松、太湖后来到黄泥,在营盘驻扎修整数月,进行兵源与粮草的补充。于1861年收复安庆,同年升任都统及荆州将军,次年攻陷庐州(今合肥)。
1917—1929年军阀混战时期,曾有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下姜登选、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部下靳云鹗和皖系军阀孙传芳均先后在黄泥营盘驻扎过。
1926年,北伐军分三路挥师北上,第一纵队指挥官李宗仁(兼),率兵力20万人攻打占据河南、湖南、湖北的直系军阀吴佩孚;第二纵队指挥官王天培,率兵力30多万,攻打占据东北各省和京、津等地的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连同受他节制、统治山东的张宗昌;第三纵队指挥官刘佐龙,率兵力20万人左右。攻打占领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和江西5省的孙传芳。刘佐龙部下有一位叫叶姚泰的团长,带领其部下在转战苏浙的战斗中来到黄泥,为了防止军阀部队的残渣余孽对营盘的偷袭与骚扰,他在营盘的四周修筑了工事,并在在营盘东边军士们进出老街的巷子加派了多道岗哨,大凡未经允许进入巷子的人,一律格杀勿论!
1938年6月17日潜山沦陷,中国军队杨森所部被迫经黄泥向太湖方向撤退。19日日军进攻黄泥,杨森所部依托黄泥营盘和潜江右岸对日军进行了些微抵抗。第二天,黄泥营盘的防御设施全被日军炸毁,潜江右岸中国军队所有阵地均被日军突破, 于7月26日实现了对整个太湖的占领。
多少年来,营盘随着历代兵家的出入,带动了附近人口的迅速增长,促进了餐饮业、娱乐休闲业的兴旺与发达,横坝头、营盘巷也因此而得名。在历史的长河中,横坝头的黄泥粉蒸肉、林荷香炒面、林荷香水饺至今仍名誉大江南北;营盘两侧的南塘和北塘,也为黄泥中、下街的水畅其流彰显着它的重要功能;曾经被历代兵家驻扎过的营盘遗址,也为老街以后的发展和壮大起到重要作用。
六、从善局
当年张献忠开发的黄泥营盘,将南面赵家沟东段进一步扩大,形成一口方形池塘,以满足几千军士洗涮,为了让军士方便地出入下街,他令部下修一条横堤将赵家沟拦腰隔断,东段称之为南塘,西段仍称赵家沟。斗转星移,时过境迁,270多年以后,黄泥人在营盘的南塘边上建起了一座占地600余平米的慈善机构,这个机构便是黄泥从善柩。旁边的南塘,也被人们称之为从善柩塘。
有史料记载,民国初期,潜山曾经历过多次重大自然灾害,其包括1917年的特大洪水, 1919年的大地震, 1921年的龙卷风和1923年的台风带来的强降暴雨。这些重大自然灾害,无疑给潜山百姓带来了巨大损失,尤其是潜河黄泥港下游至三保圩段的河堤因洪水外溢所导致的先后三次决口,造成大片土地被洪水淹没,大片农田被黄沙掩盖,整个黄泥有数千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时间,黄泥三街六巷多有难民沿街乞讨,席地而卧,饿莩载道现象多有发生。面对如此惨象,有诸家前来黄泥投资的会馆发起,共同集资在营盘南边建起了这座从善柩。
从善柩的具体做法是,由各会馆筹集资金,购买木料制作一些简易的棺材,然后将这些简易棺材提供给死于街道、荒野,且无人收尸的人和无力负担昂贵葬礼费用的贫困家庭使用,让逝者入土为安。
当年参与“从善柩”的会馆有江南商人建立的徽商会馆、赣州商人建立的江西会馆、鄂商建立的湖北会馆和下江商人建立的青阳会馆。这些会馆,原本是为各所在地域前来黄泥经商的穷人提供服务的,如短期住宿、就餐、帮助介绍就业、解决实际问题等。后来有本地的商会参与进来,共同集资帮助穷人和救助难民。“从善柩”的功能也随之发生改变,其名称也由“从善柩”更名为“从善局”。当年有人从京城弄来两代帝师翁同龢手书“为善最乐”的真迹匾额,黑体金字,悬挂于“从善局”的大厅之中。一种和谐社会的运行机制与传统美德可见一斑。
多少年来,以四大会馆和本地商会为首的“从善局”,为黄泥老街做了很多善事,赢得了老街人们的尊重与爱戴,五位领头的人被老街人们尊称为“民国五善人”。只可惜,“从善局”这一标志中国传统美德和社会凝聚力的历史的建筑,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中消失殆尽,无不给黄泥老街留下了千古遗憾!
七、老字号“同仁堂药店”
历史上的中街是黄泥老街最富庶、最繁华的地段。从元代初年至清末民初,在整个黄泥老街的300多家商铺中,老字号店有近40家,而这些老字号店,其中有一大半集中在中街。
中街最早的老字号“同仁堂药店”创建于清朝顺治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相传在清顺治年间,有两位姓胡的年轻人,携带着《本草纲目》和几本有医学方面的手抄本,满怀着徽州人的倔强与灵性和壮志豪情来到这里,依托水运发达的潜河,凭借民风淳厚的老街,开了一家中药铺子,充分利用各自的智慧、劲头和情趣很快地扎下根来。在这里,他们热心地给人们望闻问切、开方卖药、悬壶济世,事业发展欣欣向荣,引来了许多徽州人来这里开基立业。
清嘉庆年间,同仁堂药店已经发展成胡、程两姓的股东店,其中胡姓占四大股,程姓占三大股。当时这种股份制经营模式在黄泥仅同仁堂一家。合股后的同仁堂大兴土木,将原有的居住环境和经营环境进行了全面的改建和扩建,场面极其宏大。建成后的同仁堂,包括后院、晒场和封火塘在内约占地九亩,其中建筑面积达一千三百平方米,全部呈徽派风格。大门门面极其宽敞,古朴典雅,充满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临街的吊脚楼雕花窗槛下悬挂一块退光玄色大横匾,上书“同仁堂药店”五个金色大字,特别显眼。整个建筑设计,不仅布局严谨,而且端庄大气,其规模为黄泥老街所有行业之冠。此时的中街“同仁堂药店”,不仅是黄泥药业界的龙头老大,更是安徽省境内历史悠久的药业大亨。
民国时期,我红四方面军主动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参加长征,留下红25军与当地百姓继续坚持游击战,黄泥一下子便成了国共交错争斗的焦点。往来黄泥老街的山民中时有游击队员,他们为防国民党地方武装袭击,常化妆前来同仁堂购买军需用品,如当归、川芎、伸筋草、牛夕、杜仲、乳香、没药、大活血丹和威灵仙等,同仁堂的师傅们自然也会按处方配药。尽管在与他们打交道时也曾看到他们身上藏有“家伙”,但师傅们仍然不闻不问、蒙头转圈。这些“山民”也很坚守信用,从不给同仁堂增添麻烦。久而久之,相互之间也形成了一种默契,暗中的友好交往也就成了他们与同仁堂之间的秘密。
多少年来,同仁堂药店在黄泥艰苦创业、顽强成长的漫长经历为各行各业的人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清嘉庆以后,许多徽州人都到黄泥来安家兴业,吴姓、汪姓、邱姓、王姓、郝姓等经营的商业作坊都很有起色。仅黄泥三条主干街先后办起了九家药店和四家中西医合璧的医院,他们的店号是:吴元昌、仁人堂、春和堂、同德堂、慎得堂、庆春堂、庆安堂、存仁堂、芝生堂和兆铭医院,仁济医院、惠生医院。真是一花引来百花开,百花争艳春满园。
新中国诞生,黄泥人民欢欣鼓舞,庆祝翻身解放。1956年,全国合作化高潮到来,同仁堂也和其他工商业一道汇入了合作化的滚滚春涛,与黄泥街所有医药业合为一家,经上级批准更名为“潜山县黄泥国药合作商店”。
八、老字号吴元昌
同仁堂在黄泥的发展成功,令许多徽州人趋之若鹜,在众多的徽州籍客商中,老字号吴元昌,也算是出类拔萃的一家。
清同治二年(1863年),一个叫吴仁安(又称吴老二)的游方郎中带着家眷从徽州来到黄泥,以武术表演招揽顾客,靠经营膏药和专治跌打损伤为生。吴仁安夫妇的武术高明,为人和善,讲究诚信,深受老街人的信任与尊重,很快在老街站稳了脚跟。
清同治四年(1865年)新年伊始,吴仁安在黄泥中街租了一个店面,开起了药店,起字号“元昌”。元的本义是指头,引申为开始、第一;昌的本义是和善、正当,引申为兴盛、繁荣。从药店的门联“元旦新符抬头见喜,昌阳妙品着手回春”来看,充分体现了吴仁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对所开创事业的美好追求。
“元昌”药店是吴家的,所以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吴元昌”。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吴仁安出高价买下房东所有的房子和宅基,将店面进行了重新规划、扩建与装修,新的吴元昌集柜面、诊室、仓库、炮制房和按摩间一体,各项设施一应俱全,字号招牌也改成了长6尺宽3尺的黑漆牌匾,上嵌着“吴元昌药店”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此时的吴元昌药店,在吴仁安的精心经营下如日中天,以善与人同、尽心竭力的姿态笑迎八方来客,其盛名在潜、怀、太三县乃至整个皖西南人尽皆知。
1892年(光绪十八年)—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吴仁安的父亲和大哥吴同安先后去世,四弟吴新安夫妇也随即先后病亡。吴仁安不得不为处理亲人的后事频繁地辗转于徽州和黄泥之间。店里的事务均交给儿子吴汉托打理。其间,他将大哥的儿子吴汉良带回店里学手艺,将四弟的两个孩子吴达州和吴亚夫,接过来抚养。这个五年,对吴仁安来说是最痛苦的五年,也是极不平常的五年。他立志要承担起家族的义务,将大哥和四弟的孩子抚养成人。
再后来的十几年里,随着孩子们的渐渐长大,他们各自都能在家庭的事业上独当一面,除了药店和诊治跌打损伤以外,还开设了一家烟草商行。吴元昌的人口也逐渐发展到70余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吴元昌曾两次为水吼地下游击队和解放军提供过帮助。
第一次是1930年4月,在一个风高月黑的深夜,水吼方向来了三个生意人,敲开了吴元昌店门,其中一个姓梅的向吴汉拓说,我们不是土匪,半夜登门贵府是请老先生帮忙搞点东西,如此这般地向吴汉拓说明来意。遵照他们三人的安排,吴汉拓在三天后的一个夜晚将400筒电池和100疋老布派四辆花车(手推车)送往水吼岭的梅家寨。直到7月底,黄泥老街人才听说共产党游击队在白水湾一带与国军打了一战,国军吃了大亏,后因国军发起报复,大面积围攻梅寨,游击队才向霍山方向转移(梅寨暴动)。
第二次是1947年8月初,经朋友介绍,吴元昌接受了三个来自王家牌楼的人在烟草行打工。白天,这三人混在烟草行师傅之中加工烟叶,晚上就去黄泥老街四处转悠,其中有一个叫张有道的人每次转悠回来还躲在房里画图。这些情况师傅们都知道,但老板并不追究,他们也就不当回事。直到16日解放军攻打黄泥仓库,看见那个叫张有道的不仅给解放军带路,还亲自指挥,这才知道原来他们是解放军派来的侦察员。战斗结束后,这三个人随着他们的部队一道去了太湖。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实行烟草专卖制度,吴元昌烟草商行废止。在土改中,吴家兄弟均被划为地主,外用人员先后相继离开。
1954年2月,国家全面推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公私合营。随即,全国出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高潮。1956年初,吴元昌也在这次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加入了合作社。从此,吴元昌的招牌改为“黄泥国药货商店”,货商店的负责人仍然是吴元昌家的后人吴泽华。该药店一直经营到改革开放之初。
九、油坊巷
黄泥老街油坊巷,原坐落在中街和“螺丝旋”农产品经贸市场之间。相传在洪武二十三年,有两位姓傅的孪生兄弟从江西瓦屑坝迁居这里,做起了经营食用油的生意。起初,他们的货源是来自江西,每次进货得有一人往返几百里进行押运。这样一来,不仅成本很高,而且费时费力,严重地约制了门店的经营和发展。后来他们见当地市场也有菜籽、芝麻、棉籽、大豆和花生销售,于是他们决定就地取材,用最原始的工艺和办法来解决货源问题。
当初,他们用煮饭的锅来炒籽、用手推石磨进行破碎、用粑笼蒸麸和小环制饼的办法,将小环油饼放置木榨,然后用榔头捶打木塞,以此达到榨油的目的。这种榨油工艺虽然简陋粗糙,出油率很低,但基本能满足门店的需求,成本也得到了大幅下降,为兄弟俩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由于兄弟俩善于思考、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经营有方,他们的业务量日益增长,渐渐在黄泥老街站稳了脚跟。
几年后,两兄弟手头有了资金,再一次将他们的榨油设备进行了换代升级,碾槽,炒籽锅、蒸麸灶、制饼间和大型木榨一应俱全。他们除了满足于门店日常销售的油料之外,还能从事食用油加工、食用油批发和食用油转运等大型商贸业务。随着市场的开拓越来越大,两兄弟不仅成了老街乃至潜、怀、太三县有名的油业大亨,他们所在的“油坊巷”还在皖西南享有盛名。
后来,两兄弟在同族亲属的帮助下,在老街郊区的雷家庵附近买地皮建了一座庄园。整个庄园豪华气派,据说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天井, 天井呈正方形设计, 布置得非常雅致,四周环绕着主屋与四个角落式客房,中间是假山和鱼池,水清澈见底的鱼池里游弋着各种色彩缤纷、体态各异的锦鲤;小巧玲珑、错落有致的假山上长满了茂密繁盛、颜色斑斓的花花草草。站在天井,会让人感受到内心深处一种无法言喻地平静与舒适,似乎所有烦恼与焦虑都被隔离在外面,只留下无尽宁静。如此设计,不仅体现了两兄弟的财富积累和对生活的高质量追求,还体现了他们在人生奋斗进程中宁静致远的科学态度。庄园的建成,标志着两兄弟扎根黄泥,成家立业,繁衍后代。
数百年来,黄泥老街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发展,行业的增减与城镇建设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更新换代。在历史的长河中,油坊巷究竟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无从考证,但油坊巷傅家两兄弟的奋斗历程,无不给黄泥老街人留下了精神财富,尤其是他们“善于思考、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经营有方”的理念,一直激励着无数创业的人们为之奋斗。
新中国成立以后,两兄弟的后人们继承了先辈的创业理念和经验,在雷家庵旁也开起了油坊,虽然在管理体制上是集体所有,但他们仍然坚持“善于思考、勤劳致富、诚实守信和经营有方”,油坊的生意十分兴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制作工艺就显得相对落后,油坊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十、螺丝旋
螺丝旋自古以来,是黄泥老街素有历史名片的地方。它坐落在上街与中街的分界处,由上街霹雳巷向北延伸,形成一个葫芦形、大约4000余平米的空地,自古镇形成的那天起就是黄泥老街的露天的娱乐市场与农土特产贸易和年货交易市场。每年的农闲时期,都有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马戏杂技、卖艺杂耍和民间曲艺团队入住。尤其是在年前的腊月和年后的正月,这里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市场贸易极为繁荣。
关于螺丝旋名称的来历,相传这里原有一座古墓墓葬封土堆,不知是哪一代的古墓,原有龙凤石碑,何时被盗不得而知。只因有一条小道盘旋,方可到达古墓封土堆的顶端,酷似螺蛳壳,因此便称之为螺蛳旋。民国时期因修建黄泥仓库,打地基需要大量泥土,遂挖取螺丝旋古墓封土堆。据说当人们挖到墓葬一层时又及时回填了一部分泥土。至如土下究竟还有没有墓葬,如今还是一个谜。
1949年4月20日午夜,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渡江战役,迅速强渡长江,跨过长江天堑,并于23日占领南京。为了庆祝人民解放军的渡江胜利,黄泥人率先成立了业余剧团,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向人们传递解放军渡江胜利的消息,同时以积极向上的传统戏曲向人们宣传爱国思想,动员人们积极支持解放军南下,为解放全中国而捐钱捐粮。
1953年初,黄泥人为适应业余剧团的发展需要,在螺丝旋建起了一座戏台,戏台连同场地大约1000余平米,俗称黄泥新台。从解放初至文化大革命开始,黄泥人先后排演了36本黄梅戏和许多新戏和歌舞,每逢年、节、喜庆,天天演出,座无虚席。当时共有业余演职人员近50余人,其中多数被县、市级专业剧团调走。诸如许松山、金普生、金银娇、安仙凤、鲍圣权等成了市、县级专业剧团的名角;王如法、周建球、韩华胜等成了市、县专业剧团管弦乐器方面的资深演奏员;还有金美林、张忠言、王训怀等成了市、县专业剧团的黄梅戏编剧、导演、剧团团长和黄梅戏多产剧作家。
改革开放以后的螺丝旋,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种葫芦形广场,起而代之的是一条拥有数十家店铺面面相对的水泥街道。昔日的摩肩接踵,昔日的繁华与热闹,还有令人神往的新台,只能在人们的记忆中寻找。潜山的黄铺、怀宁的腊树、太湖的新仓等黄泥周边小镇的飞速发展,凸显出黄泥古镇的先天不足。然而,幸得黄泥人经商理念、商业道德仍优于周边乡镇,市场贸易景况与发展潜力依然被人看好。
十一、霹雳巷
现在从螺丝旋往南,便是通往粮站的交通要道,这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形成的。在五零后人群的记忆里,这里原先只是一条不足两米宽的巷子,巷子的尽头并不是粮站,而是黄泥农中。文革前,潜山开办了农垦学校,农中的学生大都去了县农垦学校,这里就成了黄泥文化馆所在地。从黄泥文化馆向潜河方向延伸的这条巷子就是霹雳巷。
关于霹雳巷名称的由来,不仅经历过一段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其中还饱含着一个骇人听闻的传奇故事。
相传在宋朝末年,上街与中街的地势有三米多高的落差,从巷口往南进入上街头要经过一段很长的坡路。坡路两边是一片丛林地带,高大的树木和茂密的灌木丛把这一坡路簇拥得十分幽静。加之当年街上死了人均送在这里安葬,从而进一步增添了这段路的恐怖色彩。久而久之,人们习惯上把这里称之为阎王岭。后来,有一位姓詹的铁匠带着家眷从江西搬迁过来,在坡道旁盖起了草棚,从事锻打和销售农业生产工具和家庭生活用品的生意。每日里都有锻打的声音从这里传出。随着詹氏铁匠的生意兴隆和进出人群指数上升,阎王岭的恐怖色彩逐渐在人们的心中淡化,阎王岭名称逐渐被铁匠岭所取代,大凡从外地来到黄泥老街的人,只知道这里叫铁匠岭了。
元朝初年,又有一对外地来的卖零事货的夫妇带着一个瞎子老娘和两个小孩来到这里,在坡路的上方两颗大枫树下建了瓦房。每日里,男主人挑着货郎担、摇着拨浪鼓早出晚归,其妻在家照顾瞎子老母和两个孩子,按理说这日子应该过得和顺。然而,这一家虽然儿子是个孝子,但儿媳则是个极不孝顺的泼妇,每当男主人在家,她装着和颜悦色善的样子善待母亲,一旦男主人出走,她就一反常态,时常咒骂老人,甚至不给老人饭吃。这一现象早使坡下的铁匠夫妇和过往街坊耳熟能详,只是唯恐那女人耍泼而不敢告知她的男人。有一年六月,老人生日来临,儿子就买了猪肉,交代老婆煨了给老母亲吃。然而,这泼妇非但没给老母肉吃,连汤也没给老人喝一口,将肉和汤全给自己和两个孩子吃喝了。这天正好天气有点闷热,男主人不敢远行,及早回到家里,问老婆可给老娘吃了,老婆回答说全给老娘吃了,说着还端着一碗“汤”送给老娘。正在这时,突然外边传来一声巨响,屋外的两棵枫树均被雷劈成两半,此时女人急忙放下“汤”碗,去紧紧抱住受到惊吓的孩子。回过神来,男主人才发现,眼前碗里盛的并不是汤,而是一碗洗过锅碗的泔水……
这个故事虽然离奇,但也十分凑巧,真正应验了“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这一古训。这一离奇的事件,很快在老街乃至潜、怀、太三县流传开来。经过这次警告,这家女人再也不敢虐待老人,整个黄泥老街一下子形成了孝敬老人、善待老人的良好风气。原来的铁匠岭逐渐被“擂打枫树岭”或“雷打枫树巷”所取代。到了明清时期,老街的文人墨客在给老街地域命名时,正式给这里定名为“霹雳巷”。
十二、刘家巷
经螺丝旋往南,步入上街,顺着脚下的街道往左前方行走,不远处就是连通皖水至长江上下游的黄金水道——潜河,岸边有一码头,是古镇在三百里长河中游的一座天然良港——黄泥港。在那以水运为主的时代,无论是输出还是输入,都绕不开黄泥港。直至上世纪初,这里每日抵岸的船筏不下百余艘。这条巷子,便是刘家巷。刘家巷是从水路出入古镇人的必经之路,人称“河街”。
相传在明永乐年间,有一叫刘彦浚的商人由潜城东汴李家湾迁入黄泥港河街,历经经百年发展,逐渐形成刘氏聚居地,刘氏一族沿街巷聚居经商,形成刘家巷。
多少年来,往来的富商巨贾、贩夫走卒和水手船工在这里停泊上岸,进入刘家巷打尖歇脚、吃茶喝酒、赌钱听曲,通宵达旦。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家巷”逐渐成为古镇连接外界的交通枢纽,基本实现了与全国各省、各大城市之间的物资交流和文化资源的共享,而黄泥港也因其重要性而被誉为“皖西南口岸”。
清时,刘家巷以东称为东街口,以南称为南街口。建于清咸丰年间的厘金局就位于刘家巷南街口处。所谓厘金,就是厘捐或厘金税,是清政府对通过国内水陆要道的货物设立关卡征收的一种捐税,是清廷大宗收入的主要来源。凡粮、盐、茶、木材、纸张、瓷器等物,过卡均收厘,税率高达20%。
在十九世纪中叶,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一方面是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导致国库空虚;另一方面,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清王朝急需军饷镇压叛乱。因此,清政府自咸丰开始设厘金税。黄泥港作为长河中重要的水运舟楫码头,整个潜山县一半以上财政税收皆来自於黄泥港。当年收这种厘金税的,人们管他叫“师爷”,在刘家巷的货栈、客栈、饭庄、酒楼、茶馆、赌场、戏楼、小吃部、杂货铺,那可是人人巴结,不敢怠慢。尽管如此,刘家巷的生意仍然十分兴隆,热闹非凡。
民国初年,南街口的厘金局在战火中被毁。民国三十四年,黄泥港又在刘家巷以东设立盐税卡。解放以后,黄泥港盐税卡由安庆市军管接收。
如今,刘家巷仍然是一个充满活力、具有浓郁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的地方。在老港口附近,一位叫韩可发的爱心人士慷慨解囊,倾其积蓄拾陆万多元建起了一所公园,命名“雅乐园”,每天吸引着许多老街人们和来自各地的游客来这里强身健体、文化娱乐和旅游观光。“雅乐园”也成为黄泥老街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