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大热的都市家庭剧《三十而已》刮起了一阵“品茶”风,相信大多墨友们或多或少在各个平台都有所耳闻,甚至不少墨友们应该没忍住好奇心“品鉴”了一番。细细研读这部剧,小编一边痛斥剧中小三手段高明的同时也不由得思考了起来,三个女主两个离婚一个最终不婚,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局面?
当今社会,婚姻的吸引力远不如父母爱情时期。
在我一边看剧为完美太太顾佳忿忿不平的时候,一边暗暗在心里打起了算盘:结婚是为什么?离婚成本如此高的时代,到底还要不要结婚?不婚主义真的有那么高尚?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离婚率连涨15年,三年内结束婚姻的占比7成
1989年,中国离婚登记人数为75.2万对;到2019年,这一数字已攀升至415.4万对,30年间,离婚人数上涨了4.5倍。
人民日报曾根据民政部数据进行过一轮统计:从1987年到2017年,离婚率从0.55‰增长至3.2‰,上涨4.8倍。
全国司法大数据显示:77.51%的夫妻给出的理由是情感不和,14.86%因家庭暴力,失踪或离家不归、不良恶习、婚外情、生理缺陷也是离婚的重要原因。
从数据中我们不难得出,近年来结婚率逐年下降,而离婚率逐年攀升,想结婚的人越来越少,自诩走出婚姻“牢笼”的人越来越多。
不结婚的独自生活真的好吗
我的一位大学闺蜜正孤身一人在上海打拼,前两天刚跟我炫耀说换了新房子一个人住。“感觉不要太爽嘞。”她神采奕奕的跟我视频,说再也不想和别人一起住,一个人吃饭上班通勤好像比两个人更自在。我问她想结婚吗,她想了想摇摇头,说以前不适应一个人做事情,做什么都想要有人陪着,有人陪着好像要更安心一点。现在在上海呆久了适应了这座大都市的繁华与喧闹,一个人反而更省心一点。我看着她对着屏幕兴高采烈的描述一个人的生活有多开心,思绪颇多。
对了,忘了说,她半年前才和确定了婚期的未婚夫分手,理由是两个人都觉得一个人过反而更好。
一个人过真的更好吗?
知乎上一个博主这样说: 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尤其是男人和女人,思维差异特别大。两个人要不停地磨合不停地为对方做出改变作出让步,要通过能运用的办法理解和沟通。听起来好像是挺累的,但好像也不是不能做到。众所周知,有效、及时的沟通解决问题,而无效、延后的沟通则激化矛盾,此时的沟通也已经演变为了激烈的争吵。
百度百科里对不婚主义是这样描述的:不婚主义是个新名词。如果时光往回走几年,这个名词可能很少人听到,更谈不上流传。然而这几年,你走在大街上,待在办公室,或穿梭于小胡同,都会偶尔听到这个原本陌生的词汇。
“不婚”成为了当代许多年轻人的选择,“不好好工作以后就只能回家结婚生孩子”也成为了不少女孩间流传的一句戏谑。
一个博主讲述自己不婚的真实情况大致如下:
1. 远没有外表的光鲜不婚族在已婚人群中绝对是一个高大上光鲜亮丽的存在,毕竟已婚的人总是在婚姻中会有摩擦,会觉得结婚让自己心神疲惫等等。这时候受伤的心就在想那么没结婚的人多好啊,过的多潇洒啊,想出门旅游背上包就行,但是其中的苦又有谁体会呢。
2.看淡世俗有的人其实还是比较淡漠的,作为一些不婚族的人,其实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对婚姻存在什么,只是经历过看过让它们对感情世界淡漠了,看淡了时间这种婚姻关系,所以他们觉得一个人生活挺好,自由悠闲。
3.不委屈自己因为年轻时候的眼界高,都看不上导致了年龄大,有的人就想得开,就算年龄大也不打算将就着找一个人就嫁了,觉得自己应该对自己负责,没遇上那就算了,不嫁了,自己给自己挣资本,让自己以后的日子活的潇洒自由。
也不是只有年轻人选择不婚,许多结婚许久的夫妻离婚后也选择了独自生活。
“婚姻没什么不好的,可能只是我更适合一个人生活吧。”
三十岁的梅梅这样说,结婚六年后她选择和前夫和平离婚,两人没有孩子,财产也是合理划分的,一切看来水到渠成。我问她是不是有孩子的话就选择不离婚了,她说:“孩子只是两人曾经爱情的一个结晶,也是维系亲情的一个纽带,但绝不是阻碍两个人向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前进的0羁绊。”我佩服她这样洒脱的婚姻观和人生观,但我可能做不到她这样的果敢,发现现如今的生活方式不太适合自己就换一种,哪怕是生活大洗牌,也要坚定的走属于自己的道路。
文章最后我想说,倒不是宣扬不婚主义有多好,当今社会的婚姻失败可能性有多高,而是被这种可以独自承担生活磨砺的精神所折服。当然,婚姻幸福的案例也有许多,每种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轨迹,或好或坏也只有自己走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