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18日前后,许多媒体会请邵煜栋“讲讲故事”。因为1990年的这天,中央宣布浦东开发、开放,8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陆续奔赴浦东干事创业。原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邵煜栋,是其中的一员。
回忆过往,邵煜栋的脑海里有闪现不完的片段、细节。时值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记者再一次邀约这位“老开发”,他也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读者特别分享了三段鲜为人知的亲历故事。
以下是邵煜栋的讲述:
400万“大于”6000万
国际上有一个著名的建筑和桥梁专家,叫林同炎。他被称为海外建议开发浦东的第一人。
早在浦东开发以前,他来到上海表达了这样一番意思:你们很难在世界沿海再找到(浦东)这样的黄金宝地,要好好开发,否则会后悔的。
而在上海,有关浦东开发的筹备,实际上也起步的很早。1985年,当年的上海市长就带领一批干部,做浦东开发的调研。调研什么呢?除了体制机制、经济产业,很重要的一块是规划。浦东开发,规划先行,这是当时定的一条原则,也直接决定了浦东今天的样子。
当年浦东的规划细致到什么程度?它不仅明确了陆家嘴、金桥、外高桥、张江四块区域在功能上的区分,甚至连它们各自的路名都考虑在内。今天张江的路名,全是科学家的名字,比如祖冲之路、蔡伦路;外高桥的路名,则是由各个国家和城市的名称组合成的,比如英伦路,是“英国”和“伦敦”两词的合成。多么巧妙!当时浦东已经想到,未来有一天,张江会成为一座科学之城,而外高桥会成为全球投资的热土。城市的区域功能和它的路名,相得益彰。
说到浦东的规划,不能不提陆家嘴。1991年,浦东开始筹备小陆家嘴金融城规划的事宜。由于这是浦东的标志性地段,一定要请懂规划的专业人才精心设计。但当时上海一打听,要是走招投标程序的话,少说要6000万。浦东哪有那么多钱。
上海想了一个办法,通过规划学界的业内资源,向全世界借外脑。浦东开发开放,引发全球关注。一听说是要给陆家嘴做规划,很短时间里全世界11个国家的50多位规划大师就应邀而来。各国的规划大师们一共在上海开了两次会。第一次,我们介绍情况,再带对方到现场考察。五个月后,他们第二次来上海。规划师在台上讲设计理念和方案,上海的领导在台下聆听。
出于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我们最终支付了每张图纸5000美元左右,每个模型一万到三万美元不等的奖励,实际上就是让他们把设计规划成果留下来。而后来1.7平方公里的陆家嘴金融城,也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诞生的。但你们肯定想不到,那两次大会,算上会务费和奖励费,一共只花了约400万人民币,起到的效果,却比6000万还要大。
得益于高起点的规划,浦东30年的城市建设少走了许多弯路。如今总结起来,浦东的早期规划留下了四条可借鉴的经验:第一,规划运用国际智慧;第二,规划有超前性;第三,规划要留有余地;当初浦东的路设计得较宽,两头还留了绿化带。这不光是为了城市面貌更大气些,还是为了将来如果路幅不够要拓宽时,可以不必再费力地进行动拆迁。第四,规划要有法律保障。当初浦东的规划是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讨论、修改、定稿的,这就避免了因领导的调整带来规划的变动,得以让浦东三十年如一日地“一张蓝图绘到底”。
送给企业一头活羊
现在我们仍在讲“优化营商环境”,实际上浦东开发开放初期的“营商环境”,是让国内外许多企业津津乐道的。
先讲一个有关上海第二高楼——环球金融中心的故事。当时它的投资方是森大厦株式会社,老总叫森稔。我们把他公司的详细情况整理成厚厚的一本册子,交给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赵启正。赵启正用了两个多小时看完后,才去接待外商。
双方会见时,赵启正说:“你在日本是房地产行业的第一名,你在世界上有158栋楼,对不对?”森稔一听非常高兴:“看来你对我的情况很了解”。
赵启正再说:“你有四次错失良机的失误,对不对?”森稔一惊。其实这是来源于当时我们拿到的一份森稔的内部讲话,里面谈到他有哪些该买的地没有买,该建的楼没有建,所以错失良机。
赵启正继续说:“现在又到了关键的时候了,你不买地不建楼,你会犯大错、后悔一辈子”。这时候森稔就坐不住了,赶紧跟旁边几个助手商量,在浦东紧急召开董事会,并最终决定,在这里建当时最高的楼。
1995年6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搬迁到位于浦东陆家嘴18号(现改为陆家嘴东路181号)。当天,我们给对方准备了一份“大礼”,一只雪白干净的小山羊,寓意是人民银行在浦东开发开放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90多位行长、300多位贵宾在庆祝会,轮流抱了那只小羊羔。这个动作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第二天,法国的《费加罗报》上就登出了新闻:“中国的领头羊到了浦东。”
很多人没想到,送“羊”就罢了,怎么会想到送一头真的?大家不知道,当时的浦东每天都在发生着新鲜事,若是没有些“噱头”,这事便可能被淹没在海量的新闻里。可恰恰是这头活羊,不仅让当时的人民银行感受到了浦东的诚意,也成了浦东开发开放历史上一桩令人津津乐道的美谈。
不过,为了这头羊,我们可没少费功夫。考虑到来现场的行长们全都是西装革履,如果要抱起这头羊,恐怕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比如羊蹄子是脏的怎么办?我们特地跑去商店给它买了婴儿的小袜子穿上;羊身上免不了有腥味怎么办?我们把那羊摁住,用飘柔洗发水洗了两遍,还喷了点法国香水,最后给挂上了红绸子。
浦东不光给企业送过羊,还送过许多极富诚意的纪念品。比如当时上海证交所从浦西的浦江饭店迁到浦东,在搬迁之后,我们送给对方一头熊、一头牛两个艺术品。熊是趴着的,寓意熊市少一些;牛则是昂首挺立,希望牛市多一些。日本八佰伴国际集团总部从香港移师上海,我们赠送了对方一幅企鹅图。原因是八佰伴总裁和田一夫曾在多个场合说,自己是一只先下水的企鹅,水温合适,后面会有成群的企鹅跟来。作为第一家中外合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八佰伴开业当天,107万人次进入商场,创下吉尼斯世界记录。
日立老总被浦东效率惊呆,直呼“计算机坏了”
1993年,中外合资企业日立电器在浦东打桩开建。日方代表跟浦东的领导说,希望能快点建好。但其实他们当时已经用计算机倒排过时间了,心知肚明整个工程大概需要18个月。但浦东的领导回复是,我们努努力吧,争取11个月能够投产。日方代表一脸狐疑。
然而11个月后,浦东的日立工厂就真的正式开始生产空调压缩机了。日立的老总感到有些不可思议,连连怀疑:难道是计算机出了问题?
效率有了,日方把关注点放在了产品质量上。半年后,日方再次来到浦东工厂,当时30万台空调压缩机已经出厂。日本方面检测发现,100%合格。
这是浦东开发开放初期精气神的最好写照,但这一案例还有它值得持续反思的地方:外商在华投资的时候,最关注的究竟是什么?是政策吗?是优惠吗?我想,从浦东的经验可以看出,他们更关注的是当地政府的办事效率。为了让企业对浦东的营商服务有获得感,浦东后来在2000年左右,就推出了企业办事告知承诺制,实现了一门式服务。
总之,当年的浦东,实在是给了市场太多惊喜。记得夏普第一次在浦东建厂房,有人建议夏普的高层,不如多买点,1万平米可能不够。夏普方面说,不用,肯定够了。结果没到三年厂房就不够用了,不得不在隔几条马路的地方另外购置10万平米的厂区,他们认为,这下肯定够了。结果没几年,发展空间又不够了,不得不令选地方购置30万平方米的厂房。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夏普在浦东有三个厂区。夏普的老总说,是浦东的发展速度过快,让我跟本来不及思考。
站在30年后回望浦东,正是它的高效让它持续走在一轮又一轮改革开放的前沿。今天的浦东,占上海全市1/5的面积、1/4的人口,却贡献了1/3的经济总量、2/5的战略性新兴产业、1/2的金融增加值及3/5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浦东的确实现了当年“再造一个钱袋子”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