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普 | 巫医?草医?国家非遗侗医药的发展历史

null

二〇〇八年列入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布区域

null

侗医药分布图

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人口总数的第11位,约290多万人,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近140多万,基本上占侗族人口的一半,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州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岭巩等县,以及本省的玉屏、石阡、江口、万山、铜仁、松桃、荔波、独山、都匀等县市。其余在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芷江、会同、城步、绥宁、洞口、黔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罗成、东兰以及湖北恩施、宣恩、咸丰、利川、来凤等县市亦有分布。

侗医药的历史渊源

侗族医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虽然无古籍可考,但从侗族民间长久流传的古歌、巫词、谚语、传说和民间侗医的医药记录中,可得知侗族医药起源、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古代巫医时期、巫医与侗医分离、职业侗医形成时期以及侗医药近代发展时期

null

春秋战国以前,侗族先辈们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知识不发达,谋生过程极其简单。在寻找食物和狩猎的人类早期的“播五谷,创医药”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和积累了植物药、动物药的知识。

在侗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中、在侗族的古歌中,都有早期侗族医药的反映。如侗族全民(不管是在侗族的腹心地区还是在远离侗族腹心地区的鄂西侗族村寨)共同信仰的“Saxxerlc”((萨间)一近似的汉译音,即女神)中就有传播天花的“Saxdoh(萨多)”、偷魂盗魄的“Sax liagx(萨两)”等,在侗族古歌《玛麻妹与贯贡》中唱道:“相传古时候,侗族有个孝子叫贯贡,他因母亲生病,四处求医,遇仙医玛麻妹,将他母亲的病治好了,玛麻妹不仅治病,还教人学医药,二人成亲,行医。一天,贯贡的好友叶香来访贯贡,途中见绿公蛇蜥素欲强奸母蛇蜥婶,被叶香救了,蜥婶的丈夫为了感谢叶香,献出了治疗眼病的亮光草”等等,古歌中将动物蜥蜴人格化了,这是源于古代社会的标志。

null

在侗族对疾病的命名中,还遗留有源于母系社会的医药痕迹,如在给疾病的命名中,一些男性的病名前加上“妇”字,并将这些疾病归为“妇男科”,如男性血尿、淋浊叫妇男摆红症及妇男摆白症等等。这些都反映了侗族医药起源于远古时期。 由于侗族先辈们对疾病现象无法理解,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鬼神作祟或激怒祖宗的结果,于是,便对祖宗和一部分自然物敬祭膜拜,侗族冲傩也就随之产生(侗族冲傩除在侗族的宗教信仰中扮演巫师外,还是为病人招魂、驱鬼的老师)。巫医的主要手段、工具是咒语(祈祷与仪式)与活物(蛊、五毒、蛭),依靠的是自身的精神、意志力去帮助、强化病人的精神与意志力来治病,应用草药治疗只是巫医治疗疾病的辅助手段。

侗族冲傩《命歌》中讲述了疾病分“身病”与“命病”,根据天干八字、患病时间预测是“身病”与“命病”,“命病”是鬼神所致,只能求助鬼神,不用药物治疗,“身病”除求助鬼神外,还要用药物治疗。侗族冲傩一般都能掌握几十个症状和常用药物百余种,如冲傩对咳血(侗语叫吓谬恰·喉盼,意为胸以上出血症·咳血),用骂磋盼(仙鹤草)煎水内服。便血(侗语为吓谬吕·给盼,意为胸以下出血症·便血),用登虐辰(胡颓子)或尚圣篾(芒其根)煎水内服。冲傩使用草药给人治病,是经验医学的开始。侗族医药形成的这一阶段大至沿续到隋唐五代时期,这一时期,侗族地区处于封闭型社会,以地缘为纽带的氏族农村公社组织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侗医药主要由侗族冲傩掌握,“巫医一家,神药两解”是这一时期(古代巫医时期)的医药特点。

null

宋王朝建立后至民国时期,是侗族医药发展的一个漫长时期。出于中央势力的不断深入以及加强对侗族地区的开发与经营,侗族地区与中原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也日益增强,汉文献中也有了关于侗族医药的记载:《黎平府志》记有“黎平治妇男大小病,山中所采叶俗名草药,亦颇有效”,“明洪武十一年,黎平侗族吴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他的母亲娘化就在军中行医,所采叶俗名草药,亦颇有效”;侗医王崇景(公元1368—1444年)、潘包老桥(公元1744—1804年)在剑河县的大广、小广、南明一带行医;公元1826年剑河县凯寨姜念儒从医,著有《本草医方》共4卷49类,剑河县凯寨人民修了药王亭,刻有碑文纪念他;公元1778年至1933年,从江县侗医潘文贤家世代行医,创立了侗医剖腹膀胱取石术及提炼治疗颈淋巴结核的药粉、膏药的技术。 在这一时期,侗族地区几无卫生医疗机构,侗族地区民众患病几乎全由侗医以草药为主治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