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发源地 吉林雾凇美
2019年农历腊月以来,北国江城满族发源地吉林市大地白雪皑皑,满族母亲河松花江沿岸雾凇频繁出现。这是丰满发电厂大坝重建运行、松花湖“一湖双坝”景观呈现的头一年雾凇盛景,事实解除了当初大坝重建可能影响雾凇景观的担忧。吉林雾凇是冰封的松花湖下零上4°C的湖水通过发电厂水轮机流入松花江,形成自丰满大坝起至乌拉街雾凇岛止的近70公里不封冻江面,江水中升腾的水蒸气在零下20°C以下的严寒中,由气态直接凝华成固态白色不透明颗粒状结晶沉积物,漂浮粘着在沿岸附着物上积聚冻结,形成晶莹剔透、薄厚因地而异、浓密因物有别、洁白如冰似雪、为附着物披装挂银、美化附着物姿态的自然景观。因此,树木枝条和蒿草是雾凇最佳载体,松花江岸边及街路垂柳与雾凇岛的百年参天古榆历来是吉林雾凇的最美“模特”。
“雾凇”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代宋·吕忱(公元420-379年)所编的《字林》里,其解释为:“寒气结冰如珠 见日光乃消 齐鲁谓之雾凇” , 这是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雾凇”词意。由此可见,雾凇非冰非雪,而是雾气中饱和的水蒸气在极寒的低温下漂浮积聚冻结的珠状颗粒,太阳升高后光热雾凇就消融而从载体上脱落。 雾凇俗称树挂,雾凇形成需要同时具备两个前提条件:气温很低;水汽很大。而同时具备这两个极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的时机更是难得。因此,观赏雾凇历来是可遇不可求的趣事,更增加了雾凇的梦幻与魅力。根据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规律,人们总结出“ 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的经验。早前的吉林人并未对雾凇太过在意,只当风霜雪雨自然现象待之。只当改革开放雾凇成为气候旅游资源,才被人们广泛关注和利用,诸多偏僻村屯也因此脱贫致富。
2020年元旦之前,吉林市连续多日出现大范围全流域雾凇,我两次到松江东路中段现场拍照,获得了看雾、看挂、看落花的数百张照片。现挑选一部分图片,发表如下:
原创:刑警007 20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