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岁VS1000多岁,你更喜欢哪条美人鱼呢? | 每日文博

图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

作者:朱耀坤、陈改

安徒生笔下

美人鱼的童话故事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安放着

被视作童话王国象征之一的

小美人鱼雕塑

1913年揭幕的她

可能不少小伙伴都见过

新华社记者吴波摄

但下面这个

小巧的“东方美人鱼”

我猜各位大抵都有些陌生

这就是来自冀州博物馆

距今上千年的唐代文物

卧式人面鱼形陶俑

这件“东方美人鱼”

实则是一件随葬品

由于鱼类繁殖力旺盛

古人便制作鱼形随葬器

来祈求逝者

保佑家族子孙兴旺

是不是还有点意思呢?

来都来了

咱们再顺便看看

冀州博物馆

还有啥有趣的文物与故事吧

1

九州之首 冀脉恒昌

冀州为何被称为九州之首呢?

下面这座仿制的冀州鼎

或许能给你答案!

据史书记载

大禹治水后重划九州

令各州献青铜以铸九鼎

九鼎为一圆八方

以一鼎代一州

象征国家统一

序厅中的冀州鼎

造型古朴,纹饰流畅

是一件通体由青铜制成的

中央圆形大鼎

根据“天圆地方”“冀为中州”之说

彰显了古冀州九州之首的地位

鼎是中国人心中国家与权力的象征

有“鼎在国在、鼎失国亡”的说法

鼎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

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

那么

“冀”又为什么是河北的简称呢?

河北简称“冀”

始于光绪24年(1898年)

其采用原因有三

一是河北疆域在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

包含在古冀州范围内

与古冀州历史渊源深厚

二是古冀州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冀”久负九州之首的盛名

为古代帝王建都之所

三是“冀”本身蕴藏的美好愿望

有“希冀、期冀”等含义

由此可见

“冀”作为河北的简称

背后有着

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

2

千年历史 文明璀璨

了解了“冀”的由来

那让我们再来看看

冀州大地上

都有哪些有意思的文物

背后又蕴藏着什么巧思吧

7月8日,游客在冀州博物馆游览。新华社记者崔博文摄

下面这件朴实无华

外表与花瓶有些神似的文物

其实叫“绳纹灰陶鬲”

是古代做饭的一种炊器

其三足的造型

便于在下面生火加热

这个造型在加大食物受热面积的同时

又可以起到稳定器物的效果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评价鬲

“可视为中国文化的一种代表化石”

在造字的过程中

很多字中也含有“鬲”的元素

例如在“粥”的篆字里

“米”字下面便是一个鬲

两旁恰似食物煮熟揭盖后

里头水蒸气弯弯曲曲腾空而起

下面这件与鹤有些神似的文物

其实是“铜鐎斗”

看着像“中看不中用”的装饰品

实际上大有用途

白日里它能用来烧水饮水

到了夜里它便摇身一变

化为用于打更的器物

那修长的鸭嘴兽装饰

更方便它的携带与使用

下面两件黑石制的文物

大抵是古时候“潮人”家中必备

左侧与小平底锅形似的物件

就是古人的熨斗

使用时在“小锅”里加入炭火点燃

手执柄端

用导热过的盆底

熨烫平整衣物的褶皱

右侧这个酷似马桶塞的

其实是达官贵人使用的熨斗架

它长柄末端的小孔

就是用来插入熨斗柄的

文物后面的投影演示了“熨斗”的使用方法。

达官贵人的像马桶塞

王侯将相级别的可就富丽华美多了

顶上是“鸟嘴型兽”

下面则满布人面纹、螭虎等

各色雕刻纹饰

单看一件熨斗架

这主人的身份差异便一目了然

下面的这件文物

同样是黑石制品

叫做“黑石豆形器”

是用来盛食物的器具

你看看古代人

连放零食的容器

都整得那么精美别致

下面这件有点像元宝的文物

其实是“带球黑釉灯盏”

俗称“省油灯”

长的像元宝

怎么就省油了呢?

妙就妙在中间这个球上

油灯点燃之后

瓷球能够压住灯捻

减少耗油量

达到省油效果

小小一盏灯

可蕴藏了古人的大智慧

3

古今联动 继往开来

博物馆里不仅有

从冀州这片土地上

出土的大量文物

还浓缩呈现了古往今来的

冀州故事

《三字经》里

“头悬梁,锥刺股”这六个字

大家都烂熟于胸

而这“头悬梁”典故的主人公孙敬

其实就是冀州人

他视书如命

读起书来常常通宵达旦

通过勤学苦读终成一代大儒

也成为冀州人民

崇文好学、自强不息的缩影

当然冀州人可不单单会读书

冀州还是片武风昌盛的土地

无论是三皇炮捶创始人宋迈伦

还是创编了“无极刀法”的

爱国武术家李尧臣

都是名扬四海的冀州武者

到了民主革命时期

当时的冀州更是涌现了

“革命摇篮”河北省立第六师范学校

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

培养出大批优秀的革命者

为后来的冀南抗日根据地

输送了大批人才

时光流转,精神永存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回望冀州大地上曾燃烧的抗日烽火

无数冀州儿女并肩战斗、前仆后继的身影

正是中华民族

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伟大精神

最生动的写照

那些在“革命摇篮”里点燃的理想火炬

那些在战场上挥舞的大刀

最终汇入了全民族抗战的洪流

铸就了彪炳史册的伟大胜利!

八十年后的今天

漫步在冀州博物馆

凝视着从千年陶俑到革命遗存的件件珍品

这份由历史沉淀

用鲜血淬炼的精神财富

是我们继往开来的

不竭动力

监制:卢刚 | 责编:刘晶瑶 | 校对:张慧

图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