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影响圈,决定了你的命运

作 者:史蒂芬·柯维 富兰克林柯维公司创始人兼副主席

编 辑:张启玉

来 源:正和岛

本文摘编自史蒂芬·柯维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正和岛作为中国青年出版社合作方,经授权后发布。

01、积极主动,不受制于外在环境

年龄增长不等于成长。

婴幼儿一出生,能不能吃饱、开不开心都是依赖于父母,所以他们会以哭闹来提示父母。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就算到了30多岁,自己可能还具有一些等同于“婴儿”的症状:

被动、依赖别人、被他人控制情绪、自己无法给自己安排时间。很多人的思维经常是被别人操控的,是被潮流推着走的。

创业一朝未成就怀疑人生,下属跟不上自己的节奏就大发雷霆,遇到难沟通的合作伙伴就烦躁焦虑,好机会靠等,被人议论两句就心里难受得不行。

每一天,我们的大脑都会接收许多来自外界的刺激。辱骂、轻视、取悦、夸赞,难道我们对每一个刺激都会条件反射一样做出反应吗?你骂我我就要难过?你说我做不到我就要消沉?

不会的。

因为人不同于动物,我们天生具备一个过滤器,这个过滤器由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志构成,它让我们在“接收刺激”和“给出反应”之间拥有选择的自由。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个过滤器的存在,并能够加以运用的。

仔细想想,每当你生气的时候,你能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在生气?甚至,能不能从愤怒的情绪中抽离出一个冷静的自己安抚自己的情绪?

通常能做到的人,是善于利用过滤器,并且具备“积极主动”这个习惯的。

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因为一些事情受伤,是因为我们赋予了他们伤害我们的权利。就像美国已故总统罗斯福的夫人埃莉诺·罗斯福所说:“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你。”

所有积极主动的人都深谙其道,因此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外界条件或他人的影响,更不会因为外界因素或一时情绪而冲动行事。

而消极被动的人则会把每一个外界的反馈都当真,别人以礼相待,他们就笑脸相迎,反之则摆出一副自卫的姿态。心情好坏全都取决于他人的言行,任由别人的弱点控制自己,最终伤痕累累。

而从根本上造成积极与消极之间区别的,其实是人的两个圈。

02、扩大影响圈,而不是聚焦关注圈

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归入“关注圈”,以区别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

只要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是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条件,自然就不会主动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积极变化。

不过令人鼓舞的是,只要对环境选择了积极的回应,我们对环境的影响力也将得到增强。这就像一个化学方程式,改变其中的某一部分,其结果就会跟着改变。

有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几年前我曾为一家公司提供服务,其总裁被公认为精力旺盛、目光敏锐,能洞悉行业发展趋势,但是他在管理方面却独断专行,对部属总是颐指气使。

这几乎让所有主管人心涣散,一有机会便聚集在走廊上大发牢骚。乍听之下,他们的抱怨不但言之有理,而且用心良苦,但实际上他们没完没了的抱怨无非是在以上司的缺点作为推卸责任的借口。

然而,有一位主管却不愿意向环境低头。他并非不了解顶头上司的缺点,但他的回应不是批评,而是设法弥补这些缺失。上司颐指气使,他就加以缓冲,减轻属下的压力。又设法配合上司的长处,把努力的重点放在能够着力的范围内。

有一天,我以顾问的身份与这位总裁交谈,他大为夸赞这位主管。“那些建议是他运用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果。精彩绝伦!但凡他经手的工作都不需要操心,这帮我减轻了负担。”

以后再开会时,其他主管依然被命令行事,唯有那位积极主动的主管会被征询:“你的意见如何?”——他的影响圈扩大了。

这位主管并非依靠客观的条件而成功,是正确的抉择造就了他。有许多人与他处境相同,但未必人人都会注重扩大个人的影响圈。

有人误以为“积极主动”就是胆大妄为、滋事挑衅或目中无人,其实不然,积极处世者只是更为机敏,更重视价值观,能够切乎实际,并掌握问题的症结所在。

你是一个对自己人生负责的积极主动者,还是一个消极被动者?

听听自己说的话就知道了。

被动的人喜欢说:

“要是我的房屋贷款付清了,我就没这么烦心了。”

“如果我的老板不这么独断专行......”

“如果我学历更高......”

“如果我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主动的人喜欢说:

“我可以更耐心、更明智、更体贴......”

“我们想想还有什么办法……““我们也许还有走另条路……”

推卸责任的言语往往会强化宿命论。说者一遍遍被自己洗脑,变得更加自怨自艾,怪罪别人和环境,甚至把星座也扯了进去。

把外在环境视作问题症结的做法无疑是在赋予外部控制我们的权利,想要掌控自我,就要从变被动为主动开始。

03、变被动为主动

人生下来,活着,不是来成为受害者的,与其等着生活对你下手,不如对生活出手。

弗兰克尔的故事可以帮我们直观地感受掌握主动的力量:

身为犹太人,弗兰克尔曾在“二战”期间被关进纳粹德国的死亡集中营,其父母、妻子与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只剩下一个妹妹。他本人也饱受凌辱,历尽酷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狭小的囚室,忽然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后来他称之为“人类终极的自由”。

虽然纳粹能控制他的生存环境,摧残他的肉体,但他的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能够超脱肉体的束缚,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遭遇。在遭遇(刺激)与对遭遇的回应之间,他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或能力。

我知道这种激烈的思维转换并非人人能及,但是人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应该为自己营造有利环境,而不是坐等好运或噩运的降临。

比如我经常建议有意跳槽的人采取更多主动,不妨做几个关于兴趣和能力的测验,研究自己心仪行业的状况,甚至思考自己的求职单位正面临何种难题,然后以有效的表达方式,向对方证明自己能够协助他们解决问题。这就是“解决方案式的推销(自己)”,是事业成功的重要诀窍之一。

人们通常都不否认这种做法的确有助于求职或晋升,但是又常常以各种借口拒绝采取必要步骤来实践这种主动。

在变被动为主动的道路上,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和付诸行动,二者缺一不可。而行动的第一步,就掌握在我们手里,那就是通过改变习惯、手段和看法,来应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面对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的行为有关),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和无法控制的(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例如我们的过去或现实的环境)。

针对不同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于可直接控制的问题,我们能够通过培养正确习惯来解决,这显然在影响圈范围内。

对于能够间接控制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例如采取移情方式而不是针锋相对,以身作则而不是口头游说。

比如圣雄甘地就曾受到印度议员的抨击,因为他不肯随声附和,和他们一起谴责大英帝国对印度人民的奴役。然而甘地亲自下乡,在田间与农民同甘共苦,从点滴做起,一步步扩大了在劳苦大众中的影响力,最后终于赢得全国人民的支持和信任,由此充分显示出他能将影响圈扩大到极致的力量。

而对于那些无法控制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面部曲线,以微笑、真诚与平和来接受现实。纵使有再多不满,也要学着泰然处之,这样才不至于被问题控制。

04、结语

与其消极被动,活得像一罐“苏打水”,被生活一摇动就压力暴增甚至爆炸,不如主动将自己净化成水,永远平静、冷静,一切尽在掌控。

无论什么时候,真正有效的策略都是从自身能控制的方面着手,也就是着眼于我们的影响圈。如果遇上实在无能为力的状况,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仍是上上策。

就好像某个匿名戒酒组织鼓励成员的祷词说的:“请赐我平静的心去接受我们无法改变的,请赐我勇敢的心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请赐我智慧的心去辨别它们。”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