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土豆揭开地膜、迎接新鲜 | 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BCON 006)

目前,地膜覆盖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老、少、边、穷”地区,高寒山区及边远地区克服了低温干旱,生育期短等不良自然条件,使晚熟高产优质作物获得丰收。这项技术使中国这个传统农业大国,走出了一条农业高产稳产的路,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副作用,地膜种植在田地内覆盖大量的塑料薄膜,作物收获后残留在土壤中,难以降解,对土壤造成了污染和损害;另外,在夏季的高温条件下,地膜下的高湿环境非常容易造成对土豆的伤害,使其容易腐烂的。地膜的不易回收性使其变成微颗粒,存在于土壤,甚至进入人类体内循环。

就此,中国绿发会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our Neighborhood,简称BCON)工作组王延静发来视频,跟大家分享无地膜催化下的无农药的原生态土豆。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在土豆种植后期,山东地区气温往往比较高,地膜下温度更高,高温高湿非常容易形成对土豆形成伤害。仅从土豆种植而言,不用地膜的生态模式的透气性和散热性就非常好,因此不需要担心高温,并且可以利用白天30多度的高温,晚上20度左右的温度形成的温差,有利于土豆积累淀粉,促进土豆品质,甚至可以达到生吃标准。不用地膜的优越性在土豆种植后期得以显现。

另外,生态种植土豆的人工成本是比那种使用地膜的要低。在山东枣庄地区,通过拱棚地膜种植的土豆价格奇低,这种通过使用地膜、膨大剂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收获日期获得利润的目的已经完全不可行。我们需要逆向思维,通过生态种植土豆(包括不用地膜)来提高农产品品质重新夺回对农产品的定价权,生产者通过提高品质来提高农产品价格获得合理的利润。只有生产者有合适合理的利润,才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谈利于谈论食品安全,只有安全的食品才可以构筑社会健康的基础。

因此,生态农业可以为耕者提供合理利润,为社会大健康作出贡献,生态农业已经成为了农业发展不可逆的必然趋势。

这是一个人类活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Our Neighborhood, 简称BCON)是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发起创立的自然保护倡议,旨在发掘人类活动密集的地区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实践,兼顾保护和发展,协同可持续生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是在深山、自然原野、自然保护区中进行,这种圈地式的保护方式固然十分重要,但目前的努力远远不足以扭转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的全球趋势。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创新的思路。由于人类生活范围的扩张,研究如何在人口聚集区有效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文/Aria Liu 审/Linda 编/Ange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