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纪录片《人生七年》中有一个孩子叫尼尔,他从小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很受大家喜爱,他的梦想是长大后想做一个大巴司机,带着大家去海边玩耍。
但是每当他犯错的时候、他的老师、父母就会责备他、批评他。
他们觉得尼尔让他们失望了,觉得尼尔不成器,觉得这样的尼尔以后没出息。
就这样,尼尔一天天变得越来越敏感自责,不断否定自己,逐渐变得颓废起来,人生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
14岁时,他早已把大巴司机的梦想抛之脑后,满心思应付学业,生怕自己落后。这时的尼尔话语间充满着忧郁。
21岁他由于没考取目标牛津大学便辍学打工;28岁他还没有正式工作,成了靠政府救济的无业游民;35岁时,他来到英国的一个小岛,过着四处流浪,居无定所的生活着。
他对生活的态度悲观又绝望。因为少年时期父母带来的压力让他一直不能认同自己,常常怀疑自己,陷入了一种自我对抗与挣扎。
他说自己不想要孩子,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怕自己会把自己的性格缺陷遗传给孩子。在所有人都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时,只有尼尔仍孤身一人,看起来精神恍惚。
最后他甚至预言自己会变成伦敦的流浪汉。
心理学上有一个“标签效应”,即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被父母肯定、鼓励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好;而陷在父母否定评价中的孩子,总会自己怀疑自己,或许最后真的会变成父母口中没出息的人。
即使尼尔天资卓越,但是在持久的打击贬低之下,也变得脆弱敏感,怀疑自己,从而失去了前进的信心。
孩子离不开鼓励,就像植物离不开水、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得不到鼓励的孩子,也无法健康成长。
02
父母的打击对孩子的伤害不只在当前,而且弥久且长远。这种伤害始终就像一根刺,扎在孩子心头。
知名导演姜文,在影视圈名利双收,他搞定了一部又一部的大电影,却始终“搞不定”自己母亲。
在做客节目时,主持人问他人生有没有失败的地方。
他说:“有啊,我和我母亲的关系。”
他说了两件事。
一是自己兴冲冲的告诉母亲考上中戏的时,母亲把她的录取通知书往旁边一扔,没有一句鼓励,让他去洗衣服;
二是自己长大赚钱后,给母亲买房,母亲却不愿意去住。
这么多年来,他始终努力去讨好母亲,但他自己却说:“我不知道我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而高兴。”
即使他已经功成名就,可是他总感觉,自己是个不自信的人。
他不甘心的说,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了,自己也失去了和她和解的机会。但他可能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别人的肯定。
不被母亲认可的姜文,认为这件事是他人生失败的地方,这也成为了他心里永远无法填补的空洞。
就像董卿说的:“我父亲对我的严厉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这样的教育方式让我经常出现一些自卑情绪,因为我要做的比别人好很多很多,我才觉得踏实。”
很难想象像姜文、董卿这样的人会说出“我其实一直都很自卑”这样的话。
的确,被否定多了,会带来焦虑,过多的焦虑让孩子要么不能有良好的表现,要么内心不踏实;过多的焦虑也会给孩子带来自我怀疑,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而这种自卑并无法随着年龄、阅历、成就的增长而消除。
03
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研究婴儿“深度视觉”的实验。
他们用不同的图案构造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上方覆盖玻璃板,这样看上去就像悬崖一样。实验的主旨是考察婴儿是否敢爬向具有悬崖特点的一侧。
视频中的两次实验结果形成了鲜明对比。面对悬崖时,妈妈如果面无表情,没有鼓励,婴儿会迟疑,他会反复的抬头去看自己的母亲;而如果妈妈面带微笑,给予孩子鼓励,婴儿便会勇敢爬过悬崖。
这也证明了:父母的鼓励在孩子成长中所展现出来的非凡影响力。
有父母鼓励的孩子自信勇敢乐观,而没有父母鼓励的孩子自卑胆小怯懦。
孩子的一生要面临很多次“视崖实验”,挫折、不被认可、被伤害,而父母鼓励的态度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样,会给孩子一种强大的力量。
那么作为父母到底应该怎么正确鼓励孩子呢?
一、鼓励不是只有“你真棒”
“考了第一名,你真棒!”
“进步了,你真棒!”
“这道题做对了,你真棒!”
这些话是不是很耳熟?“你真棒”这三个字仿佛已经成为了家长鼓励夸赞孩子的便捷式选择。
最近儿子现在经常会问我:“妈妈,我到底是不是最棒的?妈妈,你怎么不夸我聪明呢?”
我反思了很久。原来我常常用“你真聪明,你真棒”的方式来夸奖儿子,却忽略了对他努力过程的肯定。
我突然明白了,这种表扬式的夸奖产生的问题就是:儿子对外在的评价变得非常在意。
夸奖孩子的头脑聪明短时间内确实能给孩子激励,孩子也乐于接受,只是一旦他们遇到困难,这些自信便转瞬即逝,孩子也会变得依赖他人评价。
表扬就像糖果,长期吃会有蛀牙,但偶尔吃点没关系;而鼓励就像空气,是生活的必需品,经常被鼓励的孩子,内心才会真正的充实。
唯有鼓励建立起来的自尊和自信是持久而坚定的。
所以,父母应该少一些锦上添花般的夸奖,多一些对孩子行为、品格的鼓励。
二、找准给孩子点赞的时机
及时:当孩子某件事做的好时,应在第一时间对孩子进行鼓励,效果是最好的。此时鼓励,孩子会自然而然的把受到鼓励所产生的快乐和所做的事情紧密联系起来,下次便自然而然做出类似好的行为。
具体:就是我们常说的具体到某一品质上,不是泛泛而谈的表扬孩子你真棒。比如:孩子主动做家务了,可以鼓励孩子这种不怕吃苦、积极主动的精神。
由事及人:从表扬孩子做的某件事,到表扬孩子这个人。比如:你这件事做的很好,能看出你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
三、让孩子关注自我感受和能力
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是喜欢称赞的,这种赞许心,我们做父母的教育小孩时应当利用,然而不可用得太滥,一旦滥用就失掉它的效用,反而不用为妙。”
小叶是当时他们省的理科高考状元,考入了浙江大学。一时间,他不仅成了父母心中的骄傲,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夸奖称赞,风光无限。
但当他走进大学发现,比他优秀的人比比皆是,他没有了称赞、没有了表扬。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下,他选择了去离校流浪。
当一个人在夸奖中,就会失去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也会无法面对任何不如意。
过度的称赞会让人迷失自我,过分依赖外界的认可。被鼓励称赞是人性的需要,但相对于外界的鼓励称赞,父母更应该让孩子明白,自我的感受和认可更重要。
一个人最强大的武器是对自我的认同,鼓励的最终目的,也是让孩子不再依赖于任何夸奖,让他们成长为内在导向的自我,不过于关注外部评价。
与其渴望别人的反馈,不如强大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孩子的世界离不开父母的鼓励。鼓励是一种认可,能让孩子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激起他战胜困难的勇气;鼓励也是一种鞭策,也能让孩子正确面对问题,重新找回自我。
所以父母请给给孩子少一些责怪,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打击,多一些赞美吧。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关注【袋鼠想学】公众号,您身边的家庭教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