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 毫无戏说
(接上回)一个赌输的小兵,打开了唐庄宗李存勖身死的潘多拉魔盒(上):贝州哗变
到了同光四年(926年)这会儿,原本晋王李克用的“十三太保”(十三个生、养子)已经凋零到仅剩下李存勖和李嗣源两人,而历史以一种奇妙的方式最终将他俩推到了对立面。
被皇帝忌惮的名将
作为诠释“功高震主”一词最为合适的人之一,李嗣源确实被皇帝李存勖所忌惮。
同光四年时,李嗣源已经是59岁,风烛残年的老将了,但仍然奋战在对抗契丹的河北前线。而就在一年前的同光三年,李嗣源带兵途经兴唐府(即邺都)时,向留守张宪借了五百付御用的细鳞甲。张宪估计是觉得前线事态紧急,便没有向皇帝汇报就打开库房把盔甲借出去了。
1970年香港电影《十三太保》中金汉(最左)饰演的李嗣源
出于某些我们不知道的原因,张宪后来并没有给李存勖汇报,等到李存勖来到兴唐视察的时候才知晓此事。在历朝历代,私自动用甲兵都是触犯法律的,皇帝很生气,但后果却不太严重,只是罚了张宪一个月俸禄而已。
李嗣源或许是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这年他领兵在涿州大破契丹军,在领功奏赏的同时,他请求将自己的义子,时任卫州(治今河南省卫辉市)刺史李从珂,调任北京(后唐的“北京”就是太原)内牙马步都指挥使,以便照顾自己在太原的家人。这一其实还算合理的要求却惹得李存勖大怒,“新仇旧恨”让李存勖大怒,这次后果很严重——他非但没有同意李从珂的调令,反而罢黜从珂为突骑指挥使,带领数百人戍石门镇(在今大同以北)。“后知后觉”的李嗣源这才发现自己惹了祸,赶紧上表解释,又请求面见天子,但李存勖不允,这事儿就这样无果而终了。
卫辉也是历史名城,卫辉比干庙相传为商朝大臣比干的坟墓,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更让李嗣源感到焦虑的是,同光四年另外两位手持免死铁劵的重臣郭崇韬、朱友谦先后被李存勖授意处死。此时已经身在国都洛阳的李嗣源觉得自己心如明镜,无愧于天子,然而此时端坐在庙堂之上的已经不是和他出生入死的义弟李存勖,而是掌握他和全家生杀大权的皇帝李存勖了。
这次,李存勖在无将可用的情况下,不得不再次启用李嗣源。从洛阳到邺都约600里,古代军队一天行军的话约四、五十里,李嗣源是去平叛自然是急行军,仅用了九天,就于三月初六抵达了邺都城下。想必这一路上,已近花甲之年的李嗣源是在忐忑与不安中度过,前途忽明忽暗让他难以分辨:
“这,会是我一代名将李嗣源的最后一战了吗?”
是假反,还是真反
李嗣源带兵驻扎在城西南,与先前已经来到这里的李绍荣和李绍真部分别驻扎在邺都的不同方向。李绍荣前面已经讲过了,原名叫霍彦威的李绍真,是先平定完邢州的一起兵变,然后引军来到邺都城下的。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李绍真是李存勖调来的。邢州离邺都(今邢台到邯郸)不过五十公里,完全就是顺道拐一下的事情。李绍真虽是原后梁的降将,但在李嗣源手下已经干了一阵,以其擅长交际深受李嗣源器重。结合后来事情的走向,李绍真的前来,不得不令人生疑。
李嗣源与众人约定,三月九日一早发起攻城,结果三月八日深夜,从马直军士张破败作乱,杀都将,焚营舍,直接杀到了李嗣源的中军处。他们不听李嗣源的劝诫,直接把李嗣源和李绍真,簇拥着带进了邺都。李绍荣本来就觉得李嗣源要反,现在听说他俩都进了邺都了,更是做实了这俩人造反的事实,他觉得不是对手就先自引兵退去了。
邺城被杨坚毁灭后,新的邺都由临漳一带移到今天的安阳附近,图为邺城遗址发掘现场
城中赵在礼等叛军诸校见到李嗣源,立即稽首跪拜。要知道他们见到的可是活着的后唐第一名将,威震天下的李嗣源,对于很多人来说相当于是“小迷弟”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大佬。李嗣源看这帮人好忽悠,骗他们说把自己放出去好把外面的溃兵收拢进来,赵在礼还真信了他的,把他和李绍真都放了出去。
李嗣源在城外收拢了一些兵士,李绍真也带来自己的五千部队(话说李绍真被裹挟进城,外面五千人的部队全须全尾的还在也令人生疑),于是局势稍微缓和了下来。李嗣源哭着对众将士说:“我将明日回到我的藩镇(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听候圣上的发落。”请注意,这里李嗣源是要回到自己的藩镇而不是去往洛阳,这至少是他的一种自保的行为。
李绍真和李嗣源的中门使安重诲就劝他说李绍荣先跑了,要是他先见到皇帝说你的坏话,你就死定了,不如立刻星夜兼程,面见圣上陈情。但从随后的情况来看,李嗣源和他的小部队并没有走多远,而是走到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市)就不动了。李绍荣则屯扎在相州更南一点的卫州,一边阻碍李嗣源部的前进,一边上奏朝廷李嗣源造反一事。
地图上显示的邺都(邯郸以南)到相州(安阳)至卫州(卫辉)的直线距离
此时身在洛阳的李存勖收到两方纷至沓来的奏折,一边是李嗣源自表清白,一边是李绍荣表李嗣源谋反。李存勖拿不定主意,就派在洛阳当金枪指挥使的李嗣源长子李从审前去安抚自己的老爹,谁知当李从审来到卫州的时候,被李绍荣所扣,李从审好说歹说才让李绍荣放了自己。李从审也是听话,兜了一圈又回到了洛阳,还从李存勖那儿得到个“李继璟”的名字,也就是和李存勖的儿子是一个字辈的,可以理解为是李存勖对其的安抚。
是生存,还是毁灭
李绍荣阻断了朝廷和李嗣源的一切通讯,这下即使李嗣源还不想反,信息孤立所带来的猜忌都让他心理的天平一点点的在倾斜。他的部下也多劝他自立为主,他的女婿石敬瑭就说:“成功往往取决于果断的决策,而失败则常常源于犹豫不决。你都和叛军一起进城了,皇帝怎么会再信任你呢?汴梁作为天下的要冲,我愿带领三百骑去攻讨,如果幸而拿下,您再率大军亲自前来,这才是万全之策。” 突骑都指挥使康义诚也劝说他不要恪守愚忠。
石敬瑭曰:“夫事成于果决而败于犹豫,安有上将与叛卒入贼城,而他日得保无恙乎!大梁,天下之要会也,愿假三百骑先往取之;若幸而得之,公宜引大军亟进,如此始可自全。”突骑都指挥使康义诚曰:“主上无道,军民怨怒,公从众则生,守节必死。”
《资治通鉴 卷二百七十四 后唐纪三》
后来影响历史的石敬瑭此时还只是李嗣源的部将,图为清人绘石敬瑭像
“从众则生”可以理解为顺从大家的话可以有生路,但以五代时期残酷的以下犯上的斗争来看,也可以认为是不听大家伙儿的,就会有人要了你的命。正如莎翁的那个名句:“是生存,还是毁灭。”如今李嗣源需要抉择生存还是毁灭,这层窗户纸也到了捅破的时候了——李嗣源选择了生,他下令让安重诲向各地发送檄文,会兵来对抗朝廷。
李嗣源本人正是后唐最德高望重的名将,他如同最耀眼的火炬,将各镇军人长久以来积蓄的不满点燃:齐州防御使李绍虔、泰宁节度使李绍钦、贝州刺史李绍英、北京右厢马军都指挥使安审通都纷纷响应;虞候将王建立在真定(治今河北石家庄)杀掉监军的宦官,与经由盂县赶来的李从珂部汇合,前去投靠李嗣源;嗣源从子李从璋自镇州引军南来,顺路就把邢州也降服了。
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反叛局势下,李绍荣自卫州回到洛阳,劝说李存勖御驾亲征。李存勖明白,如今的局势只能自己出马收拾,当年那个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李亚子,如今却要为挽回自己的江山做殊死一战了。三月十九,李存勖命李绍荣为先锋,自己亲率大军从洛阳出征。
大军出发后,李存勖再一次强行让李继璟(李从审)渡过黄河去劝说他爹,结果李继璟半道上再次被李绍荣抓住,这次他没这么好运,被李绍荣杀死。其实李绍荣之前做过李嗣源的养子(那时还叫元行钦),而史书上也并未记载其与李嗣源有什么过节,所以李绍荣一而再再而三的“逼反”李嗣源,非常的令人费解。只能猜测他是想靠诛灭李嗣源获取高官厚禄,毕竟他李嗣源再怎么神武,现在同样能打的李存勖都亲征了,大军前来,岂不是无往而不胜。
总之,李绍荣代替李存勖,亲手掐灭了最后有可能阻止李嗣源反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