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现代农业的方向,是多学科参与的复合产业,它将产生一个个能赚钱的农业项目,从而打破做农业不赚钱的魔咒。
特约撰稿丨任大刚
疫情爆发前的几年,我喜欢在浙江的县乡之间,开着车穿梭游玩,午晚饭时候,随便进入一家当地略有些体面的饭馆,别的菜没什么好说的,单是猪肉,普遍比上海的要香,更有猪肉味儿。
作为一名家庭主厨,我不知道浙江人怎么把猪养出香味来,想来一地有一地的不传秘方吧。其实不单猪肉如此,身处上海,很多蔬菜总会感觉味道寡淡,缺乏应有的风味,甚至有的吃起来就像啃木头一样。
01
天下美食尽入我腹矣
但情况正在起变化。
上海超市里偶尔会有一种饼干大小的米糕售卖,逆推一下,大概就是把大米浸泡磨细,发酵,放糖,上屉蒸熟即可。
这让我想起老家有三种特产,合称“怀远三绝”。其中一款叫“冻糕”,做法比上海的米糕要复杂一些。首先大米粘性不重,而是用糙米;泡发磨细后,用酒酿发酵;上屉蒸之前,还要加香油,猪油渣子等;盛在玉米壳折叠的小方盒里蒸熟。
早些年间,见到米糕,只能止步于想一想家乡的冻糕。而现在,如果想吃了,网上订购,三天到货,方便快捷。品种上,商家还开发出玉米和黑米冻糕,口味丰满。
如今,不仅以前吃过的东西可以随时随地继续享用,哪怕是听说过的,也可以方便快捷地吃到,譬如广西的荔浦芋头。
▲荔浦芋头(图/网络)
第一次听说荔浦芋头,是上世纪90年代看古装闹剧《宰相刘罗锅》。里面有对荔浦芋头的不吝赞美,留下深刻印象。我心想,一个破芋头,从小吃到大,有什么好吃的?
等到有一天忽然想起,网上订购,送来真正吃到嘴里,不得不承认,的确是美味。
只要你的见识足够宽广,要想吃遍全中国全世界的美食,真不是太难的事。
我的朋友X是个大孝子,工作太忙,不能陪伴在老母亲身边,他便每天从电商平台上搜索全国各地的美食,几乎每天都找出一种,下单给母亲寄过去,老母亲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他的包裹,生活有滋有味。
02
天下好食材的遗珠之恨
但世界之大,总有很多好食材是无法上网销售的。
一种情况是在偏远地区,缺少好食材信息的发现机制,生产者不仅不清楚他的好食材好在哪里,也不懂得产品的标准化常识,不能灵活使用电商平台。如果再加上电商成本高企,那么这些好食材就生生死死,无人可知。除非他被某个著名人物加持肯定,否则很难进入大众视野。
还有一种情况是,好食材来自现代农业科技的结晶。然而,很多人并不清楚,从科研成果到最终的商品销售,中间有很长的链条。因此,成千上万的科研成果做完成果鉴定后,躺在实验室里,等着变成落后成果。
山西省右玉县是我国燕麦主产区,该县大部分地区被黄土及风沙土覆盖,土地贫瘠。当地人唯一的主食是抗高寒、耐干旱的燕麦。
然而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科学家陆大彪就注意到,当地大多数人身体强壮,长寿者众多,高血压、冠心病较为少见。于是他猜测,这与长期食用燕麦有关。于是陆大彪先生潜心研究,培育,组织生产,前后长达数十年。
图/网络
讲到此处,你就该知道,右玉县的燕麦一定应该行销全国,当地应该早就富裕起来了。
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作为一种降脂处方药,这款产品只在北京的医院、药房等机构的门市部销售。靠着大爷大妈口口相传,购买者经常排起长龙,但知名度仅限于当地的部分病患。
截止那个时候,科学家培育和种植的燕麦,仍然逃不出偏僻食材的命运。
03
偏僻食材的发现机制
中国交通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再偏远的地方,也开始有人光顾,那些身处偏远之地的美食,总有被外地人发现的机会,它们通过网络传播,有了被带入大众消费者的可能。
但偏僻食材不一定有这个命。
一方面,作为科研成果,它的展现形式是专家鉴定会、学术刊物、专业媒体,知晓范围有限。在网络时代,它的知名度会进一步扩大,但除非有一种“革命性”因素,传播“破圈”的可能性不大。
图/图虫创意
另一方面,专注于高科技项目的投资公司也面临着一系列困惑。投资公司关注的核心风险是,风险有多大?回报率有多高?处于科研成果阶段的食材,最终要成为被市场接受的产品,环节非常之多。哪怕其中一个环节没有打通,这个项目就算报废了,因此投资机构选择进入何种科研成果,是相当谨慎的。
不过,作为具备成为大众消费品可能性的科研产品,比如燕麦,电商的介入和扶持,则可以迅速缩短从科研成果到大众餐桌的链条。
04
造就一个更健康的厨房
自从农业科学家陆大彪发现燕麦的食疗功效后,就开始了艰难的科研之路,他要厘清食用燕麦与控制血脂之间的关系,他要筛选优良品种,他要进行临床试验,还要建工厂,找市场......所有这些,都需要钱,需要时间。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发现燕麦的功效到1999年产量达到20万斤,花费40年。哪怕从1979年中国农科院开始立项到1999年开始量产,也花费了20年时间。
从科研到量产投放市场的时间,足够漫长,足够考验人的心性。而即便是20万斤产能,也只是小众消费品,仍不足以支撑一个大产业的良性发展。
如果是在过去,绝大多数人已经望而却步。这也是过去农业科研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但是拼多多等电商的出现,不仅缩小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鸿沟,而且经过互联网加持,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市场转化的难题。
仍以燕麦为例。2020年疫情发生后,陆大彪生前主导研发的燕麦品牌开始在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销售,销售半径一下子从北京拓展至全国各地。燕麦年产量从1999年的20万斤提高至如今的600万斤。
图/网络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资源中心副主任郭刚刚表示,“目前,我们拓展了内蒙古种植基地,定下了一年两万亩的订单,以保证燕麦原料的供应。”根据规划,未来3年,上述燕麦片年产量将提升至1000万斤。
一种新型的大众健康消费品已然出现在世人面前。搭建一个更健康的厨房有个更多的基础材料。
05
家庭主厨最得意的时代
通过拼多多等电商的加持和扶持,一种新型的“科研—市场”模式隐然出现。
这种模式是这样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可以心无旁骛,埋首于优质农产品研发;电商平台确定产品的优质性,通过流量扶持,为销售企业拉来大量订单;足够的订单意味着种植户更有动力出好、多出科研食材,农业科技产品走向市场化的路径大大缩短,厨房与实验室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那么,一个关键的环节——电商平台怎样确定一个农业科研项目是优质的呢?以第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为例,自8月初开启招募,本次大赛共吸引全球30支顶尖团队、150多位青年科学家报名,围绕如何在集装箱里种出好吃、高产、实惠的生菜向评审团提交种植方案,并进行视频路演。最终有四支顶尖团队脱颖而出进入决赛。
▲第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中参赛选手正在进行脱毒种苗繁育(图/网络)
据悉,选手们提交的种植方案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农业学者从作物栽培的需求与规律入手,将传统的种植经验与人工智能结合,优势互补,以获取更佳的种植结果;另一类则是工科专家将生菜种植作为应用场景,以前沿技术解决农业生产的现实难题。
这就是未来中国现代农业的方向,它已经完全不是传统的农业概念,而是多学科参与的复合产业。它将产生一个个能赚钱的农业项目,从而打破做农业不赚钱的魔咒。
一个能够赚到钱的行业,必定能够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人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科参与其中,它所能提供的产品必定更加丰富、健康,更还能够模拟出原产地的风味来,对于我这样的家庭主厨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一个家庭主厨最得意的时代徐徐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