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出炉!这项拿高分的核心能力,99%家长都忽略了

2020年高考成绩开始放榜,各方都传来了满分作文的消息。

北京高考语文阅卷组专家表示:“我们很重视作文中的创新。目前已经出现的满分作文,不仅具有很好的语文能力,同时也兼具创新思维。”

专家的话透露出近些年高考作文的一个重要倾向:不仅考查学生们的听说读写等基础语文能力,更是考查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重要核心素养。

这些能力指向的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打破陈规的勇气,是独立的思考精神,是对万事万物充满想象力,是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高考作文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青年。

那么,在这个语文为王的时代,读哪些书以及如何阅读,才能培养出孩子赢在未来的核心素养?

我们邀请了拥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资深语文老师曲晋老师从2020年的高考作文出发,来跟春藤的家长们聊聊阅读策略的重要性。

一、更加开放的高考作文,考查学生开放能力和思辨能力

我们先来看一下今年的全国一、二、三卷和新高考一卷,它们的特点就是给材料。

这些高考卷作文都给了材料,但对材料的解读跟以往是不一样的,或者跟5年以前,10年以前的高考是不一样的。

今年高考对材料的解读,开放性非常大,甚至并不要求学生们对材料里面的中心思想、唯一的倾向要有发现,材料是话题/主题,然后对这个材料有多少开放性的理解,或者哪个开放性的理解能够写得深刻丰富,那就决定了文章的质量。

关键词是开放性,那明确文体就可以了。有的时候是写演讲稿,有的时候是写一封信。也就是说,文体不再必须是传统的议论文或者记叙文。

什么意思?那就意味着主题思想上具有开放性,文体上也要有明确,但是有多样的丰富性和开放性。

开放了之后对学生的要求是什么?其实全国一卷、二卷和三卷,要是从押题的角度来说,谁都能押得上。

也就是说,其实现在的高考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高考会避免让人押上题。

现在除了高考作文,大家再去看看阅读题,你会发现出题老师已经不避讳,或者不是刻意要避免人押到题。

为什么?因为维度变了,高考就是要考经典,《史记》、《春秋》、《左传》……这些是全中国人都要读的。

考经典的思路是什么?是让学生把经典背下来,然后一字不落地去用吗?不是的。

现在的高考不怕人押上题,甚至怕人押不上题,一定要押上题,押上题之后就是考查学生的开放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实现螺旋式阅读,需要阅读策略

螺旋式阅读和思考,就是对一个主题,多本书或一本书,在不同阶段会反复阅读和思考,深度和广度都会增加,尤其是增加对比阅读和思考。螺旋式阅读和思考,才是切合学习基本规律的阅读方式。

《左传》年年都有,在中华民族都流传了2000多年了,不管什么版本、什么内容,然后春秋时代的这些故事、这些事迹并不是什么陌生的东西,所以这个时候考的是深刻,考的是开放,要求学生思辨力都要非常强。

比如全国三卷提到的三个重要问题,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

这些问题一点儿都不陌生,但是非常难。

二年级的孩子在接触什么,比如在好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案里,二年级的孩子就可以读到《尼古拉的三个问题》,这本书是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

《尼古拉的三个问题》里面的三个问题是什么?做事情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最重要的人是什么?最应该做的事是什么?

二年级的孩子就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了。

大家再看全国三卷这三个问题,是不是最起码有1~2个主题是直接相关的?

那么更多的绘本,二年级、三年级的这些读物,还有没有涉及到这三个问题的?

比如《天空在脚下》,这本书讲的是小姑娘遇到了她的老师,一位非常厉害的高空钢索表演家,但是他有恐惧,在小姑娘的参与和鼓励下,表演家战胜了恐惧。

这本书里面也涉及到了“我想过怎样的生活”、“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问题。

所以二年级、三年级的孩子的读物已经遇到这样的问题了。

这些问题在四年级、五年级会不会出现?

《居里夫人》里,居里夫人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世界科学史》里,每个科学家的传记背后都要讨论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以及我能做些什么。

初二、初三要不要面对这样的问题?

初二、初三读的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还会读到“科学是什么”、“生命是什么”这一类的书,大部分相关的书都在教育部推荐书目的文史哲科里。

这些书涉及到的思路是什么?是生命、伦理、思想、身体、心灵等关乎人类的重大问题,关乎社会的重大问题,关乎历史的重大问题。

比方历史的重大问题,可能在某一个阶段,学生读的是《万历十五年》,在很小的时候读的是《中国的物质文化》,然后在中间四年级、五年级的时候读了《山海经》或者《世界文明史》。

这叫主题式的螺旋。也就是说,所有的重大问题在每一个年级不停地出现。

实际上,不管是读《世界文明史》还是读《数学发展史》,不管是读物理还是读化学,那些重大问题是不变的,比如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重大问题发现出来,让它们在每一个年级、在不同的阅读材料中去回应,让不同的阅读材料打乱之后能够有助于这些重大问题的思考。

这才叫把阅读变成了思维的材料,把读到的那些内容,把人类的经验,无论是科学知识、心灵知识,还是社会知识,变成我们面向未来的建筑材料,然后把整个面对重大问题中人的各种表现、人类的精神,转换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想要把这套实现,需要的不是一个考试和检测,需要的是设计。

这个设计就是从一年级的时候发问这些问题,发现这些问题,二年级的时候发问、发现这些问题,但是对一年级有一个加深和扩充,甚至有一些反对。

这就是阅读策略,帮助孩子把阅读变成思考的一系列问题和指导。

孩子们读了很多书,但是记不住,真正的原因是不知道怎么思考。经过系统的设计,好的问题能够帮助孩子们发现、发问、思考和总结。

阅读策略的问题会覆盖知识、能力、思维、品格,是学生走向独立思考,深刻研究的台阶和脚手架。

比如泰戈尔的名作《纸牌国》,是二年级读物,不仅仅娱乐阅读,我们还可以发问,请从里面找到“坏的规则”及其后果。

阅读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能力,还能把所有的重大问题进行螺旋式的思考,在每个阶段有新的材料进来的时候进行重新思考和丰富。

这些重大问题的螺旋式思考能够帮助孩子的成长,甚至思考自身就指导了孩子未来的人生,对付中考、高考更是易如反掌。

三、阅读策略,在2020年高考中的应用

今天的高考题出来之后,大家都说对学生的要求很高,题目很难。

比方天津卷的“中国面孔”。

自选角度,文体特征明显,那就意味着可以写记叙文、议论文、演说稿,只要明显就好了,所以文体非常开放。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中心思想也非常开放,它都不要求学生抓“中国面孔”的某一个论点,而是考查思考和感悟。

学生们看到就懵了,思考跟感悟什么?事实上考的就是思考和感悟跟社会、人生、自我等重大问题之间的关系,把中国面孔跟这些连在一起的时候,文章就深刻了。

当所有人都说今年的高考题把孩子们都当成大人了,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的时候,我想说的是正好相反,还远远不够。

高考,尤其是精英一流大学的选拔,对孩子在重大问题的认识上面还会加重砝码。

因为我们太小看现在的孩子了,他们都15岁、16岁了,他们现在看的读物,教育部推荐的读物,很多都已经是大学生在读的课外读物了。

学习一定是知识系统训练和整个大背景的阅读力、思维力的培养,跨学科的视野和这种艰苦的思考能力,现在已经直接地放在了孩子的面前。

这些恰恰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可以通过阅读策略不断地提问、设计问题,然后孩子去发现,或者去书写,或者去演讲,或者去小组讨论。

通过这些之后,你会发现孩子对大问题太熟悉了。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大问题才是真正的学习和成长的核心,也是未来人类面临一切困难、回归到根本的时候,所要面临的角度。

我们再看上海卷。

上海被号称“人狠话不多”,看看今年高考涉及到什么大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任选一个。

最直接的当然是对历史的思考,历史上有许多重要转折和意想不到。

科学史没有这样的吗?在阅读策略设计中,五年级、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在读《人类的发展者和科学史》了,这本书里面有大量的意外和转折。

孩子看到后只是一笑就过去了,怎么办?

必须通过阅读策略来挖掘这些书与三大问题之间的关系,然后孩子们就会意识到,这些问题、这种意识在小学低年级到中高年级都是在不断地训练的。

阅读策略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们在大量的阅读中挖掘出这些内容,还有它自身与大问题之间的联系。

近几年的高考题,无一例外都是大问题视角下的。因为大问题是真真正正切入到孩子们的生命,考验孩子们的生命的深度,阅读力和思考力的深度。

我们再看浙江卷。

巨大的开放性,不需要学生对这个材料有一个结论。

但是我们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这三大问题里面,至少有一个。

浙江卷横跨两个大问题,如果平时对这些问题没有思考,那学生怎么来对付高考?

学生平时怎么思考?从小学认字开始一直到高中,每年都在不停地思考这些问题。

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什么意思?每年都在思考,每年都在横跨文史哲艺科地阅读,通过阅读策略将这些材料跟大问题之间的关系发掘出来,这样的阅读既然帮助孩子生命的成长,又让孩子对人类历史和科学的大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

无论孩子将来成为哪个方面的人才,他都可以对这个领域有一个非常大的宏观视角和一个大跨度的把握。

而他在不断地加入新的书和到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对这些大问题会有了多角度的选择和认识,然后把这些认识运用到任何一个高考的发问之中都是有效的。

所以说不是高考对孩子要求过高了,而是我们对孩子的估计低了。

从2020年的高考题来看,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第一跨向博雅教育,也就是自由的教育,以阅读力的培养和跨学科的思维力的培养为核心的。

第二点就是思辨与深刻,真真正正要跨入到所有重大问题的思考中,而这些重大问题恰恰是从小就开始了。

新课标的要求下,中小学生的阅读量非常大,包括教育部的指导阅读数量非常大。

从这些书出发,联系自己,发现重大问题,我们会发现一切大语文、作文都是大问题的应用。

书太多了,读书是需要专业性的方法的。在此提醒同学们,学习已经不分课内与课外了,读书更不能区分课内与课外,甚至课外书的质量与数量才决定能否升入一流大学。

专业性的方法就是从小开始的阅读策略,它是一个台阶,它并不是一个考试,这个台阶是帮助孩子们去发现,帮助孩子们去组合,帮助孩子们去联系自我,帮助孩子们去回归重大问题的思考。

【小贴士】

阅读策略:帮助孩子把阅读变成思考的一系列问题和指导。读了很多书,但是记不住,真正原因是不知道怎么思考。经过系统的设计,好的问题能够帮助孩子发现、发问、思考、总结。阅读策略的问题会覆盖知识、能力、思维、品格,是学生走向独立思考,深刻研究的台阶和脚手架。

螺旋式阅读和思考:对一个主题,多本书或一本书,在不同阶段会反复阅读和思考,深度和广度都会增加,尤其是增加对比阅读和思考。

博雅教育:即自由教育,亦可称博雅通识教育。博雅教育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经验到的最优教育理念与实践。博雅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创造的教育,其帮助人格完成而拥抱独立思想、自由精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