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22年,邓亚萍近况曝光:送儿子去玩电竞,她说“大人都管不住自己,凭什么管孩子”

微信图片_20201018122142.jpg

如果乒乓球的世界也有排位,那邓亚萍一定是当之无愧的“荣耀王者”。

邓亚萍,一个“活着的历史人物”:

16岁第一次参加世锦赛就拿下金牌,中国第一个拥有4枚奥运金牌的运动员,在她的运动生涯里,一共拿下18个世界冠军,连续八年称霸乒坛,是保持“世界第一”时间最久的女子乒乓球运动员。

00年之后出生的孩子,大多只在课本上看过这个名字,因为她早在98年就宣布退役;

而对在那之前的几代人来说,这是记忆深处一个倔强的背影,这是曾经统治世界乒坛的女王,这也是说到中国体育绕不过的名字。

近几年,我们经常能在综艺节目、体育解说乃至微博热搜上看到邓亚萍,看到她与赛场上截然不同的样子。

很多人也在好奇,当这位“初代大魔王”退役22年之后,挑战新领域,为人妻为人母,她的生活和普通人又会有什么不同。

这一次,在腾讯北京总部大楼,邓亚萍作为乒坛初代大魔王和一个14岁男孩的妈妈,接受了媒体采访。但不得不说,这次采访与邓亚萍的光环比起来,显得有点没有“排面”。聊过之后,我们会发现,不在赛场在家里的她,凌厉且温暖。冠军,不愧是冠军。

01

如果孩子脱离同伴世界,

我觉得这个更糟糕

1.jpg

在旁人看来,世界冠军是邓亚萍身上最大的标签。但对她而言,生活的河流奔涌向前,冠军只是过往的一部分。

她是00后孩子的母亲,她也是一个时刻关注新事物的普通人。那些普通家长遇到过的困难和烦恼,邓亚萍同样遭遇过,而她也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

当被问到“很多人对孩子玩游戏这件事非常焦虑,你怎么看?”这个冠军妈妈异常淡定。在她看来,孩子如果不玩游戏,就会“和小伙伴没有共同语言”“脱离社会”,这个结果反而更糟糕。

孩子有自己的天性和自己的交流语言,“游戏,该玩就玩,但程度把控也是绝对有必要的”。而当面对“如果孩子希望把电竞当专业”的问题时,她的表现更是与众不同。

传统父母看到同学都找自己孩子玩游戏,可能当即就批评了,“不务正业!不好好学习天天就知道玩游戏!”,但邓亚萍的第一反应不是批评与否定。

相反,当她发现儿子身边的小伙伴,都来找他一起打游戏,甚至是朋友的朋友也“慕名而来”找他打游戏,她第一反应也不是阻止,反而是好奇,“为什么他们都来找你打游戏?”

儿子答,“因为我打得好,能带他们上分。”

邓亚萍的疑问随之而来:“打得好是打得多好?”

母子俩聊下来,邓亚萍才发现,自家儿子打游戏最好的成绩能拿到北京市第八!出于运动员的嗅觉,她果断去了两家电竞俱乐部实地考察,回来后,她把所观所感跟儿子详细聊了出来。

她很淡然,明确地告诉儿子,专业打电竞会很辛苦,比练乒乓球辛苦多了。但如果他想去,邓亚萍说,可以把他送到专业电竞俱乐部里尝试。“没关系,试一试,这事怕什么,人家也很欢迎啊。”

凡事多尝试,但如果是自己选择的,就要坚持到底。其实,邓亚萍对孩子的成长一直都是这个态度。

正常专业运动员五六岁就已经开始练球,相比他们来说,邓亚萍的儿子起步已经很晚,9岁才开始练球,邓亚萍说,他比别的孩子多玩了4年,已经有快乐的童年了。当然,这所谓的“玩耍”并不是漫无目的的瞎玩,而是在玩中学习、尝试。

她一开始也试过“让孩子很早从事某项运动”,但当她发现儿子并不是特别喜欢之后,她就改变策略,“让他先玩起来”。

作为两个乒乓球国手的下一代,儿子从小被寄予厚望,但儿子年幼时表示“坚决不打”,邓亚萍就对孩子的选择表示尊重。儿子曾经想过要练篮球,邓亚萍细细观察儿子为什么喜欢篮球后,选择了平和地儿子沟通,详细地分析,给了中肯的建议和路径:

练篮球,需要的基本素质,身高和弹跳力,需要跟人去抢球,跟人有冲撞,如果你只想安安静静地呆着那里投球,那就不太适合这项运动,如果你真的想打篮球,那我也可以把你送到专业的球队里训练。

到后来,当儿子重新对乒乓球产生兴趣之后,邓亚萍和丈夫并没有横加干涉,而是继续保持平常心,结合孩子的个人条件,给出合适的建议和训练策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支持。

作为母亲的邓亚萍,身上少了点赛场上“死磕到底”的坚硬,多了“尊重孩子”的柔软。正是这种充满同理心的温柔,让人看到一个“好妈妈”的样子。

02

那个时候就是死磕,

要是打输了就一直练,打到赢为止。

2.jpg

说起邓亚萍,就不能不提她当年征战乒坛的往事。在那个年代,邓亚萍有多厉害呢?其他所有乒乓球女运动员,恐怕都会有生不逢时的感叹。

今年,一部《夺冠》让无数人重新记起了中国女排的辉煌,其实,中国女子乒乓球的光荣与历史,同样值得铭记。但谈及过去,邓亚萍更愿意跟我们聊的是当年她“输”的往事。

很少有人还记得,邓亚萍在最初,只是一个“被淘汰”的运动员。

和那些顺风顺水、一路开挂的天才型选手不太一样,邓亚萍十岁时,曾经直接被河南省队的教练判定“没有培养价值”,只因“个子太矮”。

当邓爸爸直接把教练的原话告诉女儿之后,年幼的邓亚萍没有认命,她对父亲说:“我还想再试一试。”

当时,郑州正好成立了一个女子乒乓球队,如果当时有一个鄙视链,那么他们成立的这个女子乒乓球队就处于鄙视链的最底端,在这个最底端,邓亚萍和其他“省队不要的队员”重新投入到了艰苦的训练中。

没有专业场地,就在水泥地上跑跳训练;

没有空调暖气没有床,就在更衣室搭起木板来睡;

就连球桌,也只有区区四张。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邓亚萍和队友们憋着一口气,只花了半年就打败了“淘汰她们”的河南队。而她也在简陋的环境里,练了整整四年。那段时间奠定了她一生的基本功。

如今当她回忆起自己的运动员生涯,依然记得“死磕到底”“一定要赢”的精神。有意思的是,当这样一个秉持“不能输”目标的妈妈,遇到一个“佛系”的儿子时,邓亚萍又会怎样面对呢?

从访谈里可以看得出,她既有“虎妈”的严厉,又有自己独特的从容和智慧。

邓亚萍的儿子也打乒乓球,但他一开始并不在意输赢。在邓亚萍看来,儿子这种“很快能够把自己解脱出来”的心态,其实“也算本事”。

每一代人都不一样了,这一点,邓亚萍认识得比我们更清楚,甚至接受度也更高。但她更希望孩子意识到:如果一个人老是跟自己妥协,这样不大容易成事。

疫情期间,她和丈夫在家,2V1,两个世界冠军跟儿子对打,练球,她说“这是你最好的超车机会”;

暑假期间,她把儿子送到河南省队,跟专业队员一起训练,教练打电话告诉她“孩子快打‘崩’了”,原来,在队内大循环中,儿子跟20个人对打,就赢了两三场。

事实证明,邓亚萍对此的接受度也很高,她跟儿子说,“输了也很正常啊,人家是专业队,你是业余队,还能赢3场,那是你赚了。”

在锻炼孩子的抗压能力方面,邓亚萍的方法着实让我们肃然起敬。要学会输,才能学会赢。而学会输并不是把失败轻描淡写地划过,相反,琢磨每一次失败,接受失败带来的打击和崩溃,直到下一次赢为止。

邓亚萍说,“最终出来的人一定是死磕的人,是拼搏的人,一定是不会那么容易原谅自己的人,对自己极其要求严格的人。”

所以,一方面,她并没有执着于塑造“同款孩子”,让他复制自己的童年,另一方面,她又努力在宽松的氛围中,引导孩子用体育学会输与赢。

在邓亚萍身上,我们会看到,一个站上过世界巅峰的人,真的“拿得起,放得下”。

03

如果我们大人都管不住自己,

凭什么管孩子呢?

3.jpg

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邓亚萍,“严格自律”一定位列其中。在她对自己体育生涯的回顾之中,这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处处可见:

日常训练,要绑上30斤的沙袋;

主攻正手打法,一练就是两年;

别的队友周日休息,她全年无休,风雨无阻。

而当她成为妈妈之后,自律这种难得的品质也被她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采访中,她的一句话恐怕是许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的:“如果我们大人都管不住自己,凭什么管孩子呢?”

如今,邓亚萍的儿子已经14岁了,在一般人看来,青春期的孩子很难沟通,也会有逆反心理。但这对邓亚萍来说“不是事儿”,因为“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他看得到,他知道我平常是怎么样去生活的”。

当父母这个最好的榜样真正树立起来之后,父母与孩子之间平等、尊重的沟通自然水到渠成。

在采访中,邓亚萍透露了一个生活中很有意思的细节:“家庭教育会议”。在孩子年龄很小时,她就会主动召集全家一起“开会”,就连照顾孩子的保姆阿姨也在其中。这并不是小题大做,而是确保全家在教育上统一路径,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也严格要求自己。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邓亚萍始终坚持一点:孩子也是人,我们要学会尊重人性。她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妈妈,就站在高处对孩子管教,而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沟通。

“父母凡事会和孩子商量,征求意见,而一旦做出决定,就由孩子对此负责。”这是邓亚萍沿袭自上一辈的教育方式,如今看来,对她00后的儿子同样适用。

“世界冠军”“00后孩子的妈妈”“剑桥博士”“体育产业从业者”……再多身份集于一身,邓亚萍依然游刃有余,因为无论外界的赞誉声有多高,她内心依然是当年那个“输就一直打到赢”的乒乓球运动员。

不论是对待工作、家庭还是生活,她都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当她被问及,作为母亲,她最大的“教育秘诀”是什么,她毫不犹豫地说:“我的孩子很信任我,所以不管我是严厉也好,还是对他有所要求,他都知道我是在对他好,基本就不会有逆反心理。”

所以面对多数家长都头疼的玩游戏问题,邓亚萍敢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在大多数家长都极度担心的“孩子想专职打电竞”问题上,邓亚萍也不否认儿子的想法,反而直接去电竞俱乐部了解情况。

这份无条件支持和信任,是邓亚萍给儿子的最强安全感,也让她得到了儿子的无条件信任,在采访中,邓亚萍还透露了儿子给她的小惊喜:因为她喜欢园艺,儿子用自己挣来的钱,送给她一份小礼物,一把园艺剪。

尊重孩子,平等对待,高效陪伴,找到能和孩子一起做的事,同时又在原则问题上一分不让。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成长守护平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