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讲述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100个故事”之十七
1949年10月,一名外国人受邀参加开国大典,并被请上了天安门观礼台观礼。他就是第一位被特批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籍的西方人——马海德。
青年时期的马海德
1933年,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来到上海,考察当时在东方流行的热带病。在朋友的影响下,海德姆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从中知道了中国还有另外一个世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1936年6月,经宋庆龄推荐,海德姆到达中国工农红军的临时驻地——保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先后跟随不同的红军部队行动,亲眼见证了这支人民队伍的不凡之处。
在陕北三个月的考察,海德姆真正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他也被战士们意气风发、患难与共的精神所感染。在一次行军途中,物资缺乏,饥累交困,一名老战士看见海德姆累得实在走不动,在身上摸索一番后,从口袋里拿出一小块冰糖,剥开层层叠叠的包纸,让他塞在嘴里。海德姆深受感动,在他眼里,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军民团结一心、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当时的中国其他地方绝无仅有,这也成为支撑他后半生留在中国的力量。海德姆认识到,“只有这些人才能改变中国”。1936年10月,完成对延安采访的美国记者斯诺动员海德姆一起离开。然而,海德姆却告诉他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留在陕北,为此他还特意为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马海德”。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当时已经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卫生顾问的马海德随军工作。在战场上,马海德亲眼看到了战士们舍生忘死的冲锋,看到了牺牲的战士仍然紧紧地把枪攥在手里,看到了朱德与贺龙等红军高级将领把他们的战马让给伤员骑……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年轻的战士们前赴后继,马海德的心灵再次受到极大震撼,他作出了人生中又一次重要抉择: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请求很快得到了组织批准,1937年2月,马海德终于如愿以偿。正如他所说,“从此我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而不是作为一个客人置身于这场伟大的解放事业之中,我感到了极大的愉快和幸福。”
毛泽东和马海德在延安
1944年6月,哈里森·福尔曼、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和冈瑟·斯坦因等一批外国记者来到延安采访,并同马海德进行交流。马海德说明了延安吸引他的原因:“这儿绝对没有职业上的妒忌。这都是由于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特别光荣恩惠的竞争的缘故,我们所有的人一起工作,就像一个大家庭中的人,满意与失望彼此都有份。”马海德后来谈起自己在延安时心态和思想的变化:“在延安的那几年对我教育很大,要是换个环境,是不可能学到这么多的东西的。说真的,有许多了不起的人是我的榜样。”
马海德探望麻风病人
1950年,马海德正式加入中国国籍,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致力于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 回顾起自己在中国的经历,晚年的马海德这样说:“五十年来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一个真理,一个人要想作出自己的贡献,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精神支柱……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永远同困难搏斗,勇敢地不断攀登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