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何不以真名骂蒋介石?

鲁迅先生一生骂过、怼过的人不计其数,涵盖政界、军界、学界多个领域。

他骂人从不拐弯抹角,刀笔犀利到入木三分,令被骂者一听就感觉无地自容。

但他直来直去的行事风格,直言劝诫的脾气秉性,却在国民党及老蒋这里变了模样,碰了壁。

作为中国文坛的一支笔,鲁迅站在了底层老百姓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一旦出现了他看不惯的人物、事物,他就“痛下杀手”,不论是文人同道还是贪官污吏,一律带上自己的笔名,把文章登报一发,骂就完事了,旁人看了,爽就完事了。

就比如,徐志摩、胡适、戴笠等人,都被鲁迅骂过。

鲁迅与蒋介石,一位作家,一个政客,两人看似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去,实则有些渊源。

一来,他们都是浙江人;

二来,他们有相似的求学经历;

三来,他们都担任过敢死队的队员;

四来,两人都很尊崇孙中山。

所以,即便两人并未有实质性的交集,却像故人一般。

除了这些客观因素,鲁迅和蒋介石早年间的志向,出奇的一致。

1903年,22岁的鲁迅在日本东京弘文书院剪掉发辫,赋诗明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6年后,22 岁的蒋介石在日本振武学校学习期间,写下了一首抱负相同的打油诗。

诗取名为《述志》,“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

从两首诗中可看出,鲁迅与蒋介石之间,存在着一些惺惺相惜之情。

1926年10月20日,担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的鲁迅,在写给许广平的信中,第一次提及蒋介石的名字。

那时,正值鲁迅思想的巅峰期。

信件中虽只有只言片语,却不难看出鲁迅对蒋介石的支持,他说:“现在我最恨什么‘学者只讲学问,不问派别’这些话,假如研究造炮的学者,将不问是蒋介石,是吴佩孚,都为之造么?”

将蒋介石与吴佩孚摆在一起,等于认同了蒋介石的能力。

那么,他从何时开始站在了蒋介石的对立面的呢?

具体点说,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后。

蒋介石势力扩大,国民党开始剿共,鲁迅对反动派的做法嗤之以鼻,与老蒋的政治思想产生严重分歧,态度也有所转变。

以此为界,鲁迅与蒋介石逐渐分道扬镳。

到了后来,鲁迅与国民党内部人员,可以用水火不容四个字来形容。

鲁迅处处与他们作对,1930年2月13日,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气急败坏,把“堕落文人”的帽子扣在了鲁迅的头上,还联合国民党总部下发通缉令,企图恫吓鲁迅,灭一灭鲁迅的气焰。

我们的孺子牛自然没在怕的,但也在通缉令贴出后,嗅到了一丝危险。

上海《申报》的总经理、总主笔史量才,社会地位与影响力与鲁迅不相上下,遭到了反动派的暗杀。

国民党对大人物的威望和名声其实不怎么在乎,暗杀一个人,如同踩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

通缉令一出,鲁迅就明白了,这是叫他谨言慎行的意思。

为避免牵连别人,鲁迅独自一人前往日本避难,居住在好友开办的内山书店的假三层楼上,3月19日去的,至4月19日回家,待了31天。

回国后,左联不少作家惨遭毒手,鲁迅只好偃旗息鼓,不再与国民党正面拼杀。

这份通缉令下达近7年,鲁迅都没有被缉捕,主要原因在于蒋介石。

在社会公众眼里,蒋介石很重视知识分子。

蒋介石本人确实热爱传统文化,尊重肚子里有墨水,脑子里有想法的文人,再加上鲁迅与老蒋的老家相距不足150公里,从始至终,不管再怎么政见不合,他都带着好感滤镜去对待鲁迅。

所以,鲁迅才能在暗潮汹涌的国共对立时期,安然无恙地继续发文、演讲。

这个结论不是没有依据的。

1930年年底,一位告密者写了一封密函给蒋介石,揭发鲁迅披着周豫才的马甲,当上了教育部的特约撰稿员,一连数年拿着国民政府大学院的津贴,把大伙儿蒙在鼓里。

老蒋看完密函后,不仅没有愠怒,反而有一丝欣喜,询问来函者是否认识部门中与鲁迅相熟的人,想要借别人之手搭桥,与鲁迅这位老乡见上一面。

兼任教育部长的蒋介石表示,自己很开心能和鲁迅共事,还承诺鲁迅,如果愿意去日本住一段时间,他愿意当即解除通缉令。

当然,鲁迅并没有理睬他。

鲁迅有没有写文骂过蒋介石?

写过,但从来没有以真名的形式骂过,且通常骂的很隐晦。

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鲁迅拿秦桧与蒋介石作对比,秦桧用莫须有的罪名杀了精忠报国的岳飞,而蒋介石杀了“案情谁也不明白”的柔石。

比秦桧更过的是,蒋介石逮捕柔石后,竟想要顺藤摸瓜地把和柔石仅有一份印书合同的鲁迅,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秦桧杀岳飞,岳飞弥留之际说,后悔没有听信金山寺道悦和尚的话,给道悦招来了杀身之祸。

道悦高僧没有逃,选择了坐化。

鲁迅有相同遭遇后,觉得道悦的反抗太过消极。

鲁迅不喜欢自投罗网,坐以待毙的感觉,在通缉令下发后,他才会东躲西藏,这不代表他向恶势力低头了,也不代表他臣服于蒋介石了。

鲁迅想的是,隐蔽、保存自己,才能更好的战斗。

这种韧性的战斗主张,对于被动的共产党来说,很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和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道理趋同。

冯雪峰的回忆录里有很多关于鲁迅的回忆,其中,提到李立三在爵禄饭店会见鲁迅的事。

李立三建议鲁迅以周树人的原名写一篇文章,痛骂一下蒋介石。

鲁迅直接拒绝了,他的理由是:“文章是很容易写的。不过,我用真名一发表文章,在上海就无法住下去,只能到国外去当寓公。”

逞完英雄后,鲁迅大概率会被封杀,无法继续拯救中国和民众,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亏了。

倘若鲁迅真的冲动行事了,他的很多佳作,可能就不会问世了。

综上所述,鲁迅的思量很妥当。

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员爱读鲁迅的文章。

当时,有一个日本人说:“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是毛泽东。”

也许,正因为某些契合的地方,鲁迅与蒋介石纵使矛盾再激烈,也不至于闹得太难看。

他们俩,属于既对立又统一,实在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关系。

本文由大荟师合伙人商城【刘尚悦】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