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作者 / 口口口
编辑 / Celia
你有没有曾经站在窗边、桥边或其他高处时,有过一阵想要往下跳的冲动?这种冲动不知从何而来,又突然消失,令你头晕目眩。
心理学家将这种冲动称之为“高地现象”(high place phenomenon, HPP),而法国人给它起了个更有趣的名字——“虚空的召唤”(l'appldu vide),仿佛我们要把自己抛向虚空。
有些人会担心:我感受到这类“召唤”,是不是因为我有心理问题,或是我想要自杀?但实际上,这种冲动并不罕见,且未必和自杀意念挂钩。
01.
“高地现象”有多普遍?
高地现象并不只出现在高地,也出现在我们生活里的其他情形中。比如,有些人拿着刀切苹果时,会突然担心是不是想拿刀切自己;贴着公路边开车时,会突然怕驾着车冲向栏杆,等等。
当这些冲动一闪而逝,我们会感到一阵后怕,并且会暗暗告诉自己:“我肯定不会这么做啊。”但是,当真的靠近危险物品/场景时,我们却还是忍不住会这么想。
有理论认为,高地现象的发生,和我们的“死本能”相关,即所有人都有想要杀死自己的冲动。但心理学家Jennifer L. Hames(2012)反对该理论。她做了相关的研究,发现高地现象与自杀意念(suicidal ideation)并不必然挂钩;那些从未出现过自杀意念或是自杀意念较少的人们,同样会感受到类似的冲动。
Hames教授招募了431名本科生,让他们在网上回答“高地现象量表”(high place phenomenon index),量表中包含三个题目:
(1)当站在高楼的边缘或走在桥上时,你是否有过跳下去的冲动?
(2)当你经过一座高楼或者桥梁时,你有没有想过从上面跳下去会是什么样子?
(3)当你在高楼里面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象过从窗户跳出去?
参与者们依照频率,按照0分(从未)到6分(非常频繁),给每个题目打分。最后统计三项总分,如果分数越高,意味着出现高地现象的频率就越高;而如果三项总分是0分,就意味着从没有感受过“虚空的召唤”。
此外,Hames教授还询问了参与者是否曾经有过自杀念头。依据回答,她将参与者分为两组:第一组曾经有过或现在正经历着自杀念头,称为“自杀意念者组”(suicidal ideator);第二组从未产生过任何自杀念头,称为“非意念者组”(non-ideator)。
结合两组在高地现象量表上的得分结果,Hames教授指出, 有超过四分之三的自杀意念者曾经出现过高地现象;而在无意图者组中,也有超过一半的人体验过高地现象。
那些从没有想过要自杀的人仍然会体验到“虚空的召唤”。所以说,高地现象和自杀意念不是完全挂钩的。如果你经历了高地现象,平时又没有自杀意念,那么可以放轻松些,无需过于焦虑。
02.
是什么让人们以为自己想要纵身一跃?
既然高地现象与自杀意念并不必然挂钩,那么,是什么让自杀意念不强的人也有想要跳下去的冲动呢?
Hames教授(2012)指出,这可能是 因为我们负面解读了大脑的求生信号 。当我们靠近危险时,我们大脑中的杏仁核——一个与恐惧、焦虑、求生应激反应相关的部位——会释放出了“安全信号”(safety signal),像在大喊:“别靠那么近!退后!”
这种求生反应是本能地、下意识地完成的。这是进化的成果:先本能地避开危险,而后更高级的知觉系统再做出评估、解释、后续调节。
问题是,我们对本能反应的解释可能出错。
比如在这件事上, 安全信号带来的焦虑和惊恐感是为了让我们迅速退后,但一些人会负面地评估和解释它,认为这种惊惧是一种要自我伤害的冲动,并为此焦虑和担忧。
Hames教授认为,这种负面解释的倾向,与焦虑易感性(anxiety sensitivity)有关。焦虑易感性越高的人,越是会因为自己的焦虑表现(比如心跳加快、惊慌感)而恐惧,也会更加留意自己出现的焦虑反应,这就使得他们更容易出现“对焦虑的焦虑”。
研究也证明了这点。Hames教授发现,对自杀意念水平较高的人而言,焦虑易感程度不影响高地现象出现的频率; 但对那些自杀意念水平较低的人来说,焦虑易感性越高,高地现象出现频率就越高。
可以从图上看出,对虚线组(低自杀意念组)而言,焦虑易感性越高(越是靠右),高地现象出现的频率就越高(越往上)。截图自 Hames, J. L., Ribeiro, J. D., Smith, A. R., & Joiner Jr, T. E. (2012). An urge to jump affirms the urge to live: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high place phenomeno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36(3), 1114-1120.
因此,如果你下次再经历高地现象,可以告诉自己:放轻松!这只是大脑想让我们远离危险。如同Hames教授论文标题所说的那样: “向下跳的冲动证明了想要活下去的冲动” (an urge to jump affirms the urge to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