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足够悠久的文明,总能产生一些具有符号意义的事物。酒,就是伴随中华文明成长于悠悠岁月的共生伴侣。玉液琼浆,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也是酒香飘逸的五千年历史 。而特产于华夏大地的中国黄酒、中国白酒的源流兴替,正构成了这幅漫漫长卷的注脚。由西凤酒独家冠名,凤凰网倾力打造,是经典更是新声的《中华酒事局》第三季再次与观众见面了,在本季首期的节目中,主持人蔡紫,与钱文忠教授、郦波教授两位文化大咖,就坐而论道,畅谈起了中国酒的黄白之变。
在中国,品牌足够老的酒它前身一定是黄酒
白,是洒落床前的明月光,黄是玉碗盛来的琥珀色。白酒和黄酒,是中国酒历史中一脉相承不可或缺的构成。但钱文忠老师断言,在中国,一个酒的牌子只要足够老,那么它的前身就一定是黄酒。因为黄酒不仅产生的年代更早,中国酒文化的底色,也正来自于黄酒统治的时期。在黄酒盛行的时代:
喝黄酒,得有规矩。饮食大家唐鲁孙说,在当年北平饮食界最上流的饭庄里,客人要开席,就得接受店家品黄酒的考验。满盘白瓷荸荠扁的小酒盅,您得能盲品出酒的档次和价码,才是最上流的食客,从而在店家那里赢得金钱买不到的尊重,和后厨、堂倌最真心诚意的殷勤伺候。
喝黄酒,要有情趣。郦波教授提到,在宋人笔记里最称道的酒局,是欧阳修的好友汴京酒仙苏舜钦发明的,无穷无尽的戏饮之法。有黑灯瞎火盲喝的鬼饮;有提前给生者办葬礼,让众宾客含泣而饮的了饮;还有颇考验身手,先爬树后饮酒的鹤饮,将饮酒的情趣发挥到了想象力的极限。
喝黄酒,还需有自知和知人之明。竹林七贤中的老大山涛能饮酒但到量即止,无论朋友如何在酒具上做手脚,都能及时自止。而近代,由叶圣陶先生发起的著名文化集会——“开明酒会”,则不同,以酒品观人品,定下了不能饮五斤黄酒不得入会的规则,成为一时趣谈。
有规则、有法度还有情趣,无外乎黄酒流行的时代,酒更像是一种上层文化。低度的黄酒,令人可以久饮不醉,拉长微醺的状态。使得饮者极易进入一种半醉半醒,精神高度活跃,灵感最是充沛的境界。如此文人墨客、上层社会与黄酒深度牵绊,将酒变成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也就不足为奇了。
白酒生辰不明,但诞生地一定有宝鸡
白酒对于黄酒的替代,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可言,但在钱文忠教授看来,在第一批白酒的诞生地中,一定会有宝鸡。因为白酒的产生是时代变革和碰撞的结果,而产生了西凤酒的宝鸡,正处于这样的文明碰撞的地理十字路口上。作为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串联始终的特殊事物,如果说黄酒是文化和历史,那么白酒扮演的就是时代见证者的角色,它或许没有历史大事件中的主角地位,但却从未缺席过文明进程中那些重要的变迁时刻。
白酒,见证过史诗级的技术交流。公元6000年前,一种杂谷作物在非洲被驯化,在经历了4000年后被逐渐传播到印度,然后又经历了丝绸之路落户中国。这场农业传播革命,影响了中国的农业种植结构,也为中国白酒带来了决定性的酿造原料作物——高粱。公元1219年,伴随着蒙古西征,再次引发了史无前例的东西方技术大交流,使得欧亚大陆两段数千年的文明成果互相转移,而在这其中蒸馏技术就被带回到东方,才让现代意义的白酒最终得以诞生。
白酒,也是社会结构变迁的受益者。在钱文忠教授看来,黄酒、白酒兴替的诱因还有商帮的兴起。从农耕社会到工商萌芽,士农工商的结构转换,使得商业性的酒类消费出现下沉。这种商业繁荣不仅为中国酒带来上流士人阶层之外的新消费群体,也让更亲近平民口味的,具有更浓烈口感和酒精浓度的白酒,替代黄酒成为必然的消费趋势。
白酒,还是政治革命的代言人。1949年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真正的平民化时代到来。而伴随着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脚步,来自北方和解放区的白酒传统,进一步席卷全国,深入到南方黄酒的消费核心地区。于是,就在这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平民化革命中,中国黄酒和中国白酒,也完成了中国酒传承黄白兴替的终极篇章。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从黄酒到白酒,是中国酒走入平民化时代的历史进程。也是技术革命、经济演变,政治更替和文明冲击的时代缩影。这些时代革命发生在宝鸡这样的文明地理十字路口,发生在西凤酒这样历史名酒的工艺传承中,更发生在中华大地亿万中国家庭中国酒消费者的餐桌上,酒杯中。每一杯美酒,都是这些壮烈时代和历史的精酿,而这或许也就构成了中国酒无与伦比的魅力。酒事悠悠,故事还多。如果您也喜欢这些讲不完的杯中故事,欣赏这样妙趣横生的酒事文化视角,那么就请继续关注《中华酒事局》,主持人蔡紫和钱文忠、郦波两位文化大家,还将在这里,为您继续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