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作为最浩浩荡荡的一条支脉,曾为世界注入过滚滚洪流。至少三千年以前,中华文明就已经开始对周边地区产生主导型的影响,带动周边广大地区逐渐走上高等文明之路。马克思关于“四大发明”对于世界历史进程影响的论述,仍然是可以成立的:“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在这些文明中,饮食文明是我们其中最为值得津津乐道的中华民族瑰宝。因为这一民族文化瑰宝从远古至今从未间断而得到很好的传承、发展和光大。
“民以食为天”,足见“吃”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饮食文化包括“饮”与“食”两个方面。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作了非常深刻的阐述:“但就饮食一道论之,中国之习尚,当超乎各国之上。次人生最重之事,而中国已无待于利诱胁迫,而能习之成自然,实为一大幸事,吾人当保守之而勿失,以世界人类之师导之。”他明确断言,中华饮食之道超乎各国之上,在这方面可以为“世界人类之师”。
在远古时代,中华饮食文明就已经开始……
有巢氏茹毛饮血
有巢氏时代,由于人们不懂得人工钻木取火,更不懂得用火熟食而食。所以,在饮食摄取上都是茹毛饮血。
燧人氏教民熟食
燧人氏懂得了钻木取火,再一次偶然的机会,取得了被火烤熟的食物后品尝到了熟食的鲜美滋味与口感,从此人们便开始用火熟食,也开启了中国的烧烤文化。
伏羲氏首创烹饪
伏羲氏上观天文,下察地理由此首创八卦,并用木棍的长短和多寡计数以分配。同时,还懂得了结网捕鱼打猎,由此开启了结网而罟、豢养而饲、养牲以充庖厨的烹饪时代。
神农氏发掘草蔬
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他尝百草,开创了中国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蔷。
其还发明了陶制容器,陶具的出现,让人类首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物食品提供了可能,像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轩辕黄帝兴灶做炊
轩辕黄帝时代,中华民族的饮食情况又出现了改善。轩辕黄帝做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
灶具的广泛应用是在秦汉时期,当时的主要灶具是釜,高脚灶具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人们第一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做甑。蒸盐业是皇帝的臣子宿沙氏发明的,从此人们不但懂得了烹还懂得了调,对于改善人们的饮食观念迈进了一大步,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也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对人类饮食文化更是一个划时代的分水岭。
后稷教民稼墙
后稷是周族的始祖,相传他是由帝喾的元妃姜嫄“履神人足迹”所生,可是生下来却非常不幸。帝喾认为,踏神人足迹受孕而生的孩子必定不祥,于是下令让人将他从她母亲怀里夺了下来,抛弃在狭窄的小路上,想让过路的牛羊将他踏死,但过路的牛羊看见了这孩子都绕道走过去了。人们又将他丢在了寒冰上,想把他冻死,可是马上从天上飞下来两只彩色大鸟,用羽翼将他保护了起来。姜嫄听说后,感到很神奇,便又命人把他抱回来抚养,由于他几经抛弃,故取名为“弃”。弃幼年就喜欢做春种秋收的游戏,而且还悟出了很多耕种的道理。弃长大成人后,立志于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教人们耕田稼穑。那时候的人们主要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经常由于食物不足而忍饥挨饿。他们看到弃的农业成果后,都很敬服地向弃学习耕种稼穑。后来帝尧听到他的名声,还专门聘请他做技师,指导农艺,因此人们尊称他为“后稷”。
尧制石饼创面食
人类最早制作面食的历史,可以从尧制石饼的传说里寻找到些许痕迹。尧时代,人类吃五谷还是和树叶一同煮着吃,还没有像今天的面食一样的食物。著名的“藜藿之羹”,记载着这位古代帝王的简朴与勤勉。有一次,尧帝收获的五谷被倒塌的墙压坏了,有的破碎,有的变成了碎粉,又赶上一场大雨,将重压后的五谷变成了浆。依照当时的习惯,五谷只用树叶裹上煮着吃,如今五谷又被雨淋了,应该扔掉。但是十分简朴的尧帝,用手一把一把地将谷浆捧到石板上,想用太阳将它晒干后收藏。谁知雨后太阳如火,烤得石头发烫,石板上的谷浆逐渐变干变黄,并散发出奇异的香味。尧帝拿起一块放进嘴里嚼,味道很好。于是,尧帝叫来百姓,教他们用石头砸碎五谷,然后再用水和成浆,薄薄地铺到青石板上,并在青石板下面点燃木柴,用石板将谷浆烤熟后食用。这就代表着石烹时代的开始。
这种用石制饼的做法,经过了几千年的岁月沧桑、历史更替而流传至今。如今在古尧帝都临汾与运城一带,人们将这种石制饼称为尧王饼或石子馍。现在的尧王饼,用细面制成,有的还会加上些花椒叶、盐、糖或蛋糊,其香脆远非尧帝时代的石饼可比,可是这种食品的制作方法,仍然将人们带回了那远古的石烹时代,追思尧时代中华先祖们的饮食文明。
彭祖饮食养生
彭祖叫篯铿,是颛顼帝三玄孙,轩辕黄帝的第八代传人,由“制羹献尧”而受封于大彭。据传说他八百岁时不知去向,故后人称为“彭祖”。由于他首创“雉羹”治好了尧帝厌食症而名传于世,被尊称为“厨行的祖师爷”。他“善导引行气”,开创了我国气功练身之先河,以“延年益寿”而闻名于世,并以“导引、烹饪、养生”而被后人敬仰。
有关烹饪的文字记载,最早的是彭祖的“雉羹”。《中国烹饪史略》里说他是中国首位厨师,是厨师的祖师爷,这绝非夸张,他在食物养生方面的传统经验,恐怕后人所知甚少。关于食物养生的历史,与烹饪一样,大概要追溯到彭祖时代了。庄子《逍遥游》中有云:“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刻意篇》也有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命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列仙传》中有记载:“彭祖善和滋味,好恬静,唯以养神,治生为事,并服广角、水晶、云母粉,常有少客。”由此表明了彭祖不但懂得饮食保健,而且尤善于导引。(小贴士:“雉羹”乃是以野鸡煮烂,与稷米同熬而成的一种汤羹类食物,具有鲜香醇厚、易消化等特点,因为源自于上古,故又有“天下第一羹”之美称。)
彭祖养生延年的经验,后被历代名人所重视,而且沿袭其法。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也很崇拜仰慕彭祖,这不他在《论语》的《过而》篇中说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荀子也是彭祖的粉丝,其在《修身篇》中也说:“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等等……
因为彭祖是古代公认的寿星,所以,后人的长寿著作,为了广为流传,有的便托名为彭祖所著,如《彭祖养性经》、《彭祖摄生养性论》、《彭祖养性备急方》等。由此可见,彭祖和中国传统的食疗是有一定关系的,也可以认为,是彭祖开创了中国食疗养生的先河。
伊尹首提“五味调和”及精研美食
中国首提“五味调和”学说的第一人是伊尹。伊尹(约公元前1630—前1550年),商贷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情报家、美食家、元圣(第一个圣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贤能国相、帝王之师、中华厨祖。
有史料记载,伊尹幼年时代寄养在庖人之家,得以学习烹饪之术,长大后成为精通烹饪的大师,并且因为烹饪而通治国之道,说商汤以至味,成为商汤心目中的智者、贤者,被任用为相,影响很大。
以伊尹来比喻技艺高超的厨师词语有很多,如枚乘《七发》中的“伊尹煎熬”,梁昭明太子《七契》中的“伊公调和”,《史记》中的“伊尹负鼎”,《汉书》中的“伊尹善割烹”等。《鹖冠子·世兵篇》也有“伊尹酒保”的记载,说明伊尹曾经在餐馆干过。伊尹不但有烹饪理论,而且还有烹饪实践。他去见商汤时曾经烹调了一份鹄鸟之羹,很受喜欢。尤其是《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载伊尹与商汤的一段关于治国和烹饪的精彩对话更是证明了伊尹精湛的烹饪功底、渊博的理论及绝佳的政治悟性和视野。尽管伊尹是借烹饪之事谈论治国之道,可如果没有对烹饪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对烹饪实践的深刻感受,是不可能说的那么入木三分、直达腠理,从而精辟阐述治国理政的。
伊尹说:“……五味三材……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伊尹指出,烹调美味,首先要掌握原料的自然性质,烹饪的火候要适度,不得违背用火的道理。调味之事是非常微妙的,要格外用心去掌握体会,烹饪的全过程集中于鼎的变化,而鼎中的变化更是精妙而细微,用语言很难表达,心中有数也更应去细心领悟,通过精心烹饪而制成的美味之品,要达到“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的高水准。
在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尤其是烹饪技术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不少技艺高超的名人,如帝尧时代的食疗养生大师篯铿、周代的太公吕望、春秋时代的调味专家易牙、春秋时代的刀工大师庖丁、春秋末年的海鲜大厨太和公、五代时的女大厨梵正等。
唐太宗李世明在《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魏徵》里曾说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小贴士:鉴,在这里是镜子的意思,整个的意思是:铜作为一面镜子,你可以整理一个人的穿着,把别人作为自己的镜子,你可以知道他们每天的得失,用历史作为一面镜子,你可以知道历史的兴衰,指的是人们能够听到的警告,其他人的缺点,别人的开支,接受和纠正,以便促使自己不断改正,进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故探古才能更好地传承、知古才能更好地创新、明古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历经千年,不但没有没落,反而更加的蓬勃发展,从而福荫华夏子孙直到永远……永远……。